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索》2014,(3)
马克思主义创新和发展的逻辑就是问题逻辑,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是以现实问题为中心、遵循现实问题的发展逻辑或实践发展逻辑的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在遵循问题逻辑,在党领导人民群众解决中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问题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创新和发展,同样必须遵循问题逻辑,必须立足于为中国梦提供理论支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  相似文献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选择。对这条道路的自信始于其自觉,它是中国的现代化之路、改革开放之路,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有其深刻的历史逻辑和科学的理论逻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鲜明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是其自信的基础;道路自信与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统一的整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坚定有赖于理论、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相似文献   

3.
《求实》2013,(10)
中国文化的自觉、自信与自强"何以可能""、何以实现"是当前学术界的热点话题。马克思主义理论从历史逻辑、价值逻辑和实践逻辑三个层面赋予中国文化自觉、自信与自强以可能性。由此,积极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文化的深层融合,实现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形态向实践价值的转变,从意识形态到文化价值心理的转变,从主流文化形态向大众文化形态的转变,是实现文化自觉、自信与自强的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4.
将“三个自信”转化为强大的执政力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一、全面理解"三个自信"的科学内涵"三个自信"的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具有丰富的内涵,其内涵包括五个方面,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人民群众力量和实现中国梦目标的自信。1.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对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5.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逻辑、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逻辑、贯彻以人民为中心思想的价值逻辑有机统一的结果,是中国人民总结和吸取人类文明的积极成果,是中国人民追求解放和幸福的康庄大道,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这些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的基本逻辑和内在必然性,离开了这些内在必然性和特质规定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就改旗易帜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性质和方向就变质变向了。唯有深刻理解和全面掌握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形成的基本逻辑和内在规律,才能形成关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认知自觉和理论自觉,才能形成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行为自觉和意志自信。  相似文献   

6.
道路自信是关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关于道路自信的根源不能作浅层的注解,而应作多维的深度分析,特别是要从规律和逻辑层面回答在挫折、考验、困难面前何以自信的问题。要从真理的维度、人民的维度、实践的维度、历史的维度、世界的维度探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根源问题。  相似文献   

7.
"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这一铿锵有力的话,振奋人心、指引方向。可以说,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8.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理念,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基础,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中国传统文化民本思想的历史逻辑、马克思主义人民群众史观的价值逻辑、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的实践逻辑塑造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生成的三重逻辑;经济上兴民、政治上重民、社会上惠民、文化上安民、生态上利民构成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内容的五个方面;传承性、方向性、发展性体现了习近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意义追寻的三个层面。  相似文献   

9.
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个系统完整、内涵丰富、思想深邃、逻辑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蕴含了一系列理论创新成果。其中,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成果就是将"文化自信"上升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宏伟目标的层面,与"道路、理论、制度"三个自信一并列入党章,凸显了"文化自信"重要地位和党中央的极端重视,也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趋成熟。作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必须坚定文化自信,自觉  相似文献   

10.
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责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客观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依据一定的理论逻辑展开,在回应系列重大课题过程中不断丰富完善。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以回答中国之问为实践起点,以回答世界之问为宏阔视域,以回答人民之问为价值旨归,以回答时代之问为驱动力量,这一理论逻辑在中国共产党人坚定道路自信、厚植天下情怀、凝聚磅礴力量、引领民族复兴中生动彰显。  相似文献   

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具有强大的优势,这也是进一步理解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前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蕴含着深刻的历史逻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实践证明;蕴含着深刻的理论逻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理性分析;蕴含着深刻的实践逻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现实基础;蕴含着深刻的文化逻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的内在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而贯穿其中的、最重要的是文化逻辑。这四重逻辑为进一步理解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提供了抓手。  相似文献   

12.
在马克思文化观的观照下,一方面从文化自信的物质源泉、思想源泉和价值源泉三个主要方面认清文化自信的原因生成,从而在理论层面寻找到文化自信的源头和底气,另一方面立足解决文化自信的发展问题,特别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性出路,"人民主体"观念的现代性诠释,全球化视野的国际性展望三个关键点的把握,从而在实践层面给予文化自信行动指导。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出有深刻的内因和历史必然性。从理论生成逻辑、时代呼唤逻辑、实践发展逻辑、现实国情逻辑、文化创新逻辑等五重向度剖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形成和发展的必然性,有助于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升理论界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逻辑关系的理解,推动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制度价值认同,坚定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相似文献   

14.
在文化价值层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当代中国社会的重大战略创新和重要理论成果,它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在文化战略上的自觉和文化建设上的自信。当前,其如何从智识层面向现实层面转化无疑是更为关键的问题。直面这一问题,本原性的文化自觉和觉醒、现实性的制度灌输和规约、终极性的实践生成和证实这样的三维路径的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协同作用,将最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化于中国社会,并成为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共有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中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必然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的内在逻辑要厘清三个问题:从理论逻辑层面回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基础,从实践逻辑层面回答马克思主义为何要中国化的问题,从价值逻辑层面回答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的作用或意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百年实践历程积累了宝贵经验:与具体实践相结合,促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促进马克思主义时代化发展;与人民群众相结合,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  相似文献   

16.
理论品格是由理论的历史渊源、实践基础、创造主体、形成机制、思想内涵等赋予的理论属性,它决定着理论的生命力,是理论自信的关键因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简称"中国理论")自信来源于许多方面,核心是其具有科学理论品格。凝聚时代精神中国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辩证统一的理论成果,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脉相承,在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创新实践中形成发展。  相似文献   

17.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最根本的是要搞清楚它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与实践基础。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来自对马克思主义真理性的认识、来自对中国革命、建设历史经验的正确总结、来自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成就的认同。只有在理论上清醒、历史中明辩、实践有成效,才能真正做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逻辑意蕴可以从历史、理论及实践逻辑三个层面来分析。历史逻辑:这一理论是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进程中提出来的;理论逻辑:这一理论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坚持和运用,是对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理论问题的回答;实践逻辑:这一理论是在解决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面临的问题中提出来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务实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具体而言: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开辟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和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和繁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最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20.
在历史唯物主义看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制度源于经济基础又服务于经济基础。中国制度建设,攸关国家的前途与命运。中国之治凸显制度优势。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是新时代党和国家重要的制度创举,必将对我国文化建设乃至国家治理现代化发挥重大的积极影响。深入理解和把握根本制度,需要科学阐发其内蕴的价值逻辑、理论逻辑、历史逻辑、主体逻辑和实践逻辑。其中,价值逻辑是前提,理论逻辑是基础,历史逻辑是根据,主体逻辑是支撑,实践逻辑是关键。透彻理解和把握"五重逻辑",才能在治国理政实践中更好地坚持和完善这一根本制度,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夯实制度自信,并提供根本的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