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目的:通过对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原因的分析,就如何预防和减少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提出针对性措施。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重新犯罪人员和初次犯罪人员进行测试,通过面谈法对重新犯罪人员进行调查。结论:重新犯罪人员偏执型、反社会型和边缘型三个因子的得分明显高于初次犯罪者,刑满释放人员重新犯罪由个体和社会多方面原因造成。  相似文献   

2.
刑罚的特殊预防目的在于预防犯罪分子重新犯罪。但是笔者在工作中却发现,部分地区刑释人员的重新犯罪呈现上升趋势,有必要对此问题加以研究。因此,笔者选取山东省成武县为事例,总结出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对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遏制重新犯罪的对策,以期达到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新犯罪与初次犯罪人员的人格特征的差异。方法:采用整群分层抽样法抽取重新犯罪人员100名做为研究组,初次犯罪人员366名做为对照组,采用《中国罪犯个性分测验—COPA-PI》量表统一实测,并运用t检验、卡方检验和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来分析研究。结论:重新犯罪人员与初次犯罪人员相比在多种人格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且人格异常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4.
几年来,吉林省双辽县人民法院紧密结合审判活动,坚持对所判处的管、缓、免人员、在押犯及劳改释放人员分别做好回访、帮教、考察以及落实安置工作,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了重新犯罪,防止了犯罪的恶性循环,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985、1988两年该院判处的管、缓、免人员20名,没有一个重新犯罪的;劳改释放人员40名,重新犯罪的仅有1人;在押犯中有67人表现较好受到表扬,有28人被减刑,有5人获得假释。在解除管制、缓刑和劳改释放的人员中,有的被评为先进生产者、有的走上了劳动致富的道路,有的还当上了厂长。  相似文献   

5.
刑释人员回归就业安置已日趋社会化、市场化,刑释人员就业难已成为诱发重新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必须大力加强服刑人员出监前的职业技能教育。新时期的服刑人员出监职业技能教育应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加强职业技能教育的针对性、适用性和有效性,以使刑释人员能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相似文献   

6.
刑释人员重新犯罪由于主观恶性深、社会危害大而成为我国犯罪预防的重点、难点。采取积极有效的教育改造对策,减少刑释人员重新犯罪,是监狱改造的重要内容方面。本文指出有针对性地强化对服刑人员的心理矫治与劳动技能培训,使其出狱后能够融入社会,自食其力,不失为一种预防重新犯罪的明智选择。  相似文献   

7.
重新犯罪,是指行为人在相对的时间空间范围内,实施了两次以上的犯罪。我国刑法规定的累犯只是重新犯罪的一种或一个层次。在犯罪研究中,使用较为广义的重新犯罪概念,而不局限于刑法规定的累犯的概念,是为了便于从大量实际存在的重新犯罪的现象中探讨重新犯罪的特点、原因及其综合防治对策。近期我国刑满释放和解除劳教的人员,在一定时间内重新犯罪的现象十分严重,重新犯罪率上升,  相似文献   

8.
刑释人员的重新犯罪是危害社会治安、影响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监狱在对罪犯改造质量评估的工作中,要重点考察罪犯的重新犯罪问题,较为科学地预测罪犯刑满释放后重新犯罪的可能性,为安置帮教、社区矫正等工作提出有针对性的保护建议,同时,社会相关部门应根据监狱提供的预测结果,做好相应的衔接管控、帮教救助等工作,有利预防和减少刑释人员的重新犯罪,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9.
以刑释解教人员为主体实施的重新犯罪是危害性较大的一类犯罪。因而,客观认识该类犯罪的现象与规律是预防犯罪体系构建中不可回避的环节。在现阶段,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是其犯罪易感和适应社会生活弱势双重作用的体现。那么,在预防重新犯罪的过程中,也需要着眼于消除刑释解教人员犯罪易感和适应社会生活弱势的均衡,减少由这两个方面的因素共同导致的再犯罪强势对刑释解教人员社会化过程的嵌入概率。  相似文献   

10.
当前,刑事发案仍处于上升趋势,且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和变化。在犯罪主体上,外来人员犯罪比重居高不下,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比重增大上世纪90年代初,江苏省外来人口作案占全部刑事作案成员的25%左右,2002年达到38%。抢劫、抢夺案件中,外来人员作案比重分别达到45%和65%;苏南地区达到80%。不少外来人员以地缘、血缘关系结帮成伙,形成带有区域特点的犯罪群体。目前,江苏省外来流动人口已达770余万,其中盲目流动的近20%,不少人生活无着落,到处游荡,流出地与流入地都不掌握,已成为犯罪的高危人群。农村剩余劳动力和破产企业下岗职工的增多,也将给当地社会治安带来巨大的压力。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问题日趋严重,而且作大要案件、系列案件多,在犯罪团伙中起为首或骨干作用。据对江苏省近5年内放回的11万余名刑释解教人员的调查,发现有重新犯罪嫌疑的人员约占7%。“打黑除恶”斗争中,江苏省查获的黑恶势力团伙为首、骨干分子中,刑释解教人员竟占60%。一些人  相似文献   

11.
重新故意犯罪应从重处罚被免诉人员董森林在司法实践中,经常会遇到被免予起诉的人员又故意重新犯罪的案件。笔者认为,对被免予起诉后又重新故意犯罪的人员应予以从重处罚。理由如下:1.对被免诉后又重新犯罪的人员从重处罚,符合我国的刑事立法精神。根据刑法第六十一...  相似文献   

12.
刑释人员重新犯罪是多方面因素交织、综合影响的结果,社会歧视、就业无门等仍是其主要诱因。针对此,需通过健全制度,完善接茬帮教安置:对接轨制,营造尊重人权和宽容包含的社会氛围等对策来控制减少刑释人员重新犯罪。  相似文献   

13.
刑释解教人员重新犯罪是一个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如何提高帮教工作质量,有效地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这是做好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本文拟从宏观上作初步探讨。(一)进一步深化对帮教工作的认识。随着党和政府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安置和帮教工作的...  相似文献   

14.
一九八一年六月十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处理逃跑或重新犯罪的劳改犯和劳教人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其中对劳改犯刑满释放后重新犯罪作出了新规定,这些规定同我国刑法中有关累犯的规定是什么关系呢?  相似文献   

15.
无庸讳言,刑满释放人员的重新犯罪问题,是影响当前社会治安形势不可忽视的因素。尽管其中的原因比较复杂,但提高罪犯的生存发展素质,增强其刑满释放后立足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仍然是防止其重新犯罪的关键。因此,如何从根本上提高罪犯刑释回归社会后的生存发展素质,积极破解刑释人员的重新犯罪问题,是监狱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我狱立足于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6.
张宏亮 《法制与经济》2010,(14):16-16,18
目前监外执行罪犯已基本纳入社区矫正,随着监外执行罪犯监管方式的变化,监外执行罪犯重新犯罪呈现出新的特点,从社区矫正工作的角度对监外执行罪犯重新犯罪的原因进行分析,对预防社区矫正对象重新犯罪,促进社会和谐无疑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你院(79)沪高法办字第702号请示报告已收阅。关于刑满和劳教期满留场(厂)就业人员重新犯罪后在劳改机关禁闭审查期间应否折抵荆期的问题,经我们与公安部门共同研究,同意你们提出的处理意见。同时,应当指出,对于留场(厂)就业人员重新犯罪的  相似文献   

18.
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 你院沪高法研(1992)68号《关于未成年的劳教人员解除劳动教养后三年内犯罪是否适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处理逃跑或者重新犯罪的劳改犯和劳教人员的决定>的请示》收悉。经研究,答复如下: 未成年的劳教人员解除劳动教养后三年内犯罪,如果犯罪时已年满十八岁的,应当适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处理逃跑或者重新犯罪的劳改犯和劳教人员的决定》(以  相似文献   

19.
一、两劳释放人员犯罪新特点 (一)结伙作案,持续时间长,是刑事案件中一个突出问题。 (二)犯罪手段公开化,胆大妄为不计后果影响极坏。 (三)犯罪成员农民占多数 据统计本县2000年两劳释放人员重新犯罪29人,其中农民24人;2001年两劳释放人员重新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湖南省津市市把加强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教转化工作作为竭力维护社会稳定、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的治本措施来抓。并在工作中坚持“六个及时”,整体推进帮教运行规范化,收到了明显效果,全市近300名刑释解教人员得到了有效帮教和妥善安置,实现了帮教率100%、安置率100%,且近年来无1人重新违法犯罪。其主要做法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