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思想文化资源,需要充分认识传统文化中“和合”思想的现代价值,重新审视传统文化中“五常”伦理的现代作用,大力发掘传统文化中“自强”精神的现代意义。同时必须立足于打破传统文化的小农经济约束,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和合理内核上升到现实层面,与现代社会的合理文化成分发生互动作用,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努力体现时代特征和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2.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设和谐文化的新的历史条件下,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显示出重大的时代价值.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认真发掘传统文化的思想资源,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发挥传统文化在当代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机制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源泉,是当前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宝贵资源和无价财富.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创新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机制,向其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和新的元素,增强其生命力、感召力和吸引力,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创新传统丈化传承机制的关键是通过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化在传统丈化传承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刘东超 《学习月刊》2014,(19):21-22
从治国理政的角度来考察和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党的传统。习近平总书记非常重视这一传统,并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将其发扬光大。第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弘扬及国家文化软实力建设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努力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国家治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文化治理,价值观建设是文化治理的基础层面之一,文化软实力建设则是文化治理的关键内容。  相似文献   

5.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由跨界融合所产生的新艺术形式,来激活我们的审美传统,并将之释放到当今的情感生活和现实命题之中。将传统技艺这种依赖身心体会的非逻辑艺术与逻辑严密的现代设计艺术相结合;将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继承和发展,渗透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之中;将现代尖端科学技术与优秀的传统艺术相结合;建构国家文化艺术生态,促进社会全面、和谐、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盛畅 《新湘评论》2003,(9):24-24
(一)正确处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现代西方文化的关系。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必须牢牢把握住三点:社会主义实践是基础、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指导、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是借鉴和吸取的对象。在这个问题上,还必须克服三种错误倾向,一是要注意克服“左”的思想的影响,一概排斥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西方文化,搞什  相似文献   

7.
《奋斗》2015,(3)
<正>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加强对青年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尤为必要,用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来教育、影响、锻造青年学生,有助于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能够把个体的成长进步融入到推进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时代洪流中去,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与进步。使青年学生成为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为一体,成为道德高尚、具有民族自信心和责任感的新一代复合型人才,使他们不仅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同时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者、弘  相似文献   

8.
肖文 《党史文苑》2009,(2):62-63
近现代以来救国图存之曲折命运,当代社会改革发展的诸多问题,彷徨与抉择,历史与现实,均表明中国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无与伦比的重要.中国共产党高瞻远嘱,吸取传统文化的积极养分,承袭和谐思想的合理精髓,并与共产主义之理想相融合,提出了当代中华民族由"小康"迈向"大同"的伟大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本文主要阐述传统和谐思想近现代以来的传承发展脉络以及当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创新.  相似文献   

9.
庄祺 《理论研究》2023,(5):66-73
新的时代条件下,党和人民对中华文明、中华文化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内在联系有了深刻的认识,中华文明五个方面的突出特性指明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现实可能性、发展必然性和道路认同性。“两个结合”的提出和不断深化为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生命力提供了有力指引。在深刻理解和把握“两个结合”的基础上,党和人民将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更大的自信去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10.
建设和谐文化,既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应是在继承中国传统“和合”文化优秀成果、借鉴现代西方文化积极成果基础上综合创新而形成的现代文化形态。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要处理好主导文化和多元文化、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文化生产和文化消费的关系,为社会和谐提供文化价值理念、营造文化氛围、创造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1.
郭建宁 《学习论坛》2006,22(10):24-27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当代中国的新主题,而中国传统"和"文化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资源.以文化哲学的视野,从和谐的文化精神、和谐的价值理念、和谐的哲学思维三个方面,传统的"和"文化对于确立现代新思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要立足时代,立足实践,培育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主义和谐文化,使建设和谐文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12.
在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中,中国政治文化、社会与国家呈现非同步发展特征.固然政治社会的底层改造乃是根本问题,然而我国实际经历了政治国家先于政治社会改造的次序.在新的历史时期,政治社会的底层改造并未完成,现代政治文化的启蒙仍是一个长期过程.  相似文献   

13.
儒家所主张的人生观、价值观及所提出的理论范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现代中国的伦理观仍有着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儒家所倡导的仁者爱人、内圣外王、中庸之道等,都可以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新文化所借鉴和吸收,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决定了精神文明建设要保持中国特色.因此,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发扬民族传统文化精神,在今天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相似文献   

14.
化解"价值观风险"是否需要"文化之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需要"传统文化之根",同时西方腐朽价值观的抵御也需要"传统文化之根"。因此,作为"文化之根"的中华传统价值观必须实现"现代转化",包括传统"自由""平等"价值观的"现代转化"、传统"公正""法治"价值观的"现代转化"等方面。在此基础上,"现代化"的中华传统价值观可以成为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土壤,"现代化"的"自我修养"可以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路径,"现代化"的"价值规范"也可以优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生态。于是,以传统价值观的现代转化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根基,理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以传统价值观的"内涵现代化"充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内涵,二是以传统价值观的"思维方式现代化"突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15.
《探索》2016,(1)
家训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具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在当前,要深入探寻传统家训中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链接,增强传统家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作用,就必须积极推动传统家训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从而充分展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在现实实践中,传统家训的创造性转化要以基本价值主题为导向,以现代社会伦理关系为依托,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准确把握传统家训中一些价值观念的古今之别,力求避免传统观念的僵化滞后。与此同时,传统家训的创造性转化要重视家训的方法论意义,使人们充分感受传统家训的规矩意识,将传统家训文化融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16.
面临着西方文化渗透日渐深入,弱势文化国家的文化危机和文化主权意识逐步觉醒。为此,党的十六届六中、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推动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战略任务,以维护我国文化安全,保障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念和社会制度。要取得这一战略任务的胜利就必须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以传统优秀文化为基础,吸收、融合现代法治理念,并以法律的硬手段作为制度保障,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构建提升到文化主权的战略高度,解决我国当前所面临的文化危机。  相似文献   

17.
文章首先从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的独特性角度,思考中国现代性发展中的文化视野问题与当今文化发展问题.接着,文章探讨了新的文化流变情况下的文化视野问题以及先进文化建设需要文化积累的问题.文章认为,在新世纪,文化创新极其重要,它是我们党文化发展事业的不竭动力和永葆生机的源泉.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正处于一个双重转型的过程之中,它既要完成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型,又要实现由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这两种转型在一个社会的同一历史阶段中发生,在人类历史上还是比较罕见的现象,而对于跨世纪的中国来说,却是在经历了百年坎坷之后所作出的实事求是的痛苦选择.我国社会生活发生的深刻变化,引起了人们的文化价值观念的激烈冲突.这种激烈的文化变迁面临着十分复杂的矛盾状况.一方面,它要对植根于农业文明之上的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反省,以现代工业文明的价值观念来取代不适合现代发展的陈旧观念;另一方面,又要对社会主义的历史实践进行自觉的总结,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来指导我们完成宏伟的发展目标.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理智地面对我们的过去,而且要清醒地认识我们的现在,站在历史发展规律的高度,来审视我们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不仅从传统文化中汲取了大量的思想养料,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不断地发展壮大;同时中国传统文化也只有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才实现了文化主体的转换:确立了新的文化主体——广大人民群众,否定了传统文化的主体——统治阶级。中国文化主体的转换,有助于广大人民群众现代人格的形成;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有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20.
如何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既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理论课题,也是一个亟需付诸实践的文化伟业。如何正确认识和科学定位深刻地影响了现代中国百年社会运动变迁的外来文化、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长谈常新的永恒话题。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变奏之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要承续传统文化之灵根,谨守马克思主义之魂魄,以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襟和胆识,广泛地吸纳各种优秀外来文化,除此别无他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