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十六字令     
我常纳闷,有一些汉字,例如:“馋嘴”的“馋”,“懒惰”的“懒”,“贪污”的“贪”,“腐烂”的“烂”,“谄媚”的“谄”,“贪婪”的“婪”,“隐瞒”的“瞒”,“颟顸”的“顸”,“翻案”的“翻”,“狡辩”的“辩”,“欺骗”的“骗”,“反动”的“反”,“忐忑”的“忐”,“悲叹”的“叹”,“囚犯”的“犯”,“完蛋”的“完”……说来奇怪,每个字韵母都是“an”?当然,绝对是一种巧合,不过,巧合得很有趣味,若是加以分类,将这些消极现象的汉字,适当组合,那么,馋、懒、贪、烂,正好是贪污犯堕落的全过程,诌、婪、瞒、顸,便是他腐败行为  相似文献   

2.
“解放”前 ,我家住在“哈尔滨”市“松花江”畔的“胜利”镇。大“跃进”那年 ,我的小弟“全顺”应征入伍 ,挺进“华西”。他像一匹奔驰的“野马” ,以“征天”的毅力 ,历经万苦 ,翻过无数个“三峰”、“红岩”、“长城”乘“常州”客轮横渡“黄海” ,来到了大千世界“富康”路 ,暂住在“上海 75 0”巷一个大院。经过数日又途步万里跨“长江”翻“天山” ,来到了祖国“西北”边陲“天马”的故乡———伊犁 ,屯垦戍边在“东风”农场。数年后和一个叫“燕京”的姑娘成了亲 ,生了个胖小子叫“金岭”。时隔 30年 ,我接到“新海”舅舅从国外打来…  相似文献   

3.
向明瑞 《前沿》2008,(8):42-45
韩非子在改造、吸收春秋战国道家、黄老学派“道”论的基础上建构了自己的形上学理论——道理论,为其“法治”思想获得了终极性说明和支撑。在道理论中,“道”具有既“不可感知”又“可感知”的二重性,“理”是可以感知的,“理”是“道”在万物上的具体化。“道”与“理”的关系是整体与部分、大一与小一的关系。遵循“道理”,取得做事最大成功的关键是治身,其途径是处“虚静”,以求积聚“精气”保存聪明智能,实现“无不克”的目标。而要在保持“虚静”、“无为”的状态下,运用好“法术势”治国,必须注重“朴实”、“参验”、“端直”、“适度”、“体道”、“慎刑”、“无暴政”、“无侵略”等原则,才可以达到治道、治身与治国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河北的“陉”、“藁”,山西的“岢”、“隰”,浙江的“鄞”、“衢”,安徽的“歙”、“黟”,河南的“渑”、“陟”,湖南的“澧”、“醴”,……这些县级政区名称中颇为生僻的汉字,能有多少外地人识得、读得、讲得呢?殊不知,中华民族那深邃、博大的地名文化,正是植根于这些除地名难得一见的“专用汉字”。  相似文献   

5.
“富”者,钱多也,物丰也;“贵”者,位高也,权重也,德厚也.人们通常关注了“贵”的“位高”与“权重”的因素,而忽略了“贵”中尚有必不可少的“德厚”的因素.“贵”所包含的“位”、“权”、“德”三要素,以“德”为最.“德”为“贵”之魂.位高德寡,难言“贵”.富裕显贵与否最终取决于“德”之高下.换言之,富裕显贵重心在“贵”而非“富”,厚德彰显出富裕显贵的价值,“厚德”的富有显贵成就人生的幸福快乐.  相似文献   

6.
“亏损”,即收不抵支,财务出现赤字。根据“亏损”的程度,经济学家又把“亏损”分为“明亏”、“暗亏”、“潜亏”。“潜亏”,是“潜在”的亏损,比“明亏”好些,比“暗亏”轻  相似文献   

7.
我们往往贪大求多。领袖在驳斥“右派言论”时曾说过 :要贪社会主义之大 ,喜无产阶级之功。在我们响彻云霄的口号中 ,“大”字不胜枚举 :“大跃进”、“大批判”、“大批促大干”、“大干快上”、“文化大革命”、“大打人民战争”、“大炼钢铁”、“大放卫星”……。我们的“大发展”不计其数 :“大胜利”车载斗量。“大鸣”、“大放”、“大辩论”、“大字报”这“四大”曾一度写进宪法。其实 ,单从语言角度来说 ,“鸣、放、辩论”都是动词 ,“字报”是名词 ,两者并列就是不通的。不过在那“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 ,什么语法修辞全是“反动的” ,“四大”并列 ,也就不足为怪了。我们的人民公社是“一大二公” ,所有制是越“大”、越“公”越先进。与此相适应 ,我们的“大锅饭”也最香。现在看来 ,上面这些“大” ,并没有给我们指引光明的前程 ,却给我们带来了“大起大落”的大损失。可见“大”未必都是好事。真是“大有大的难处” ,“多有多的坏处”呵。就用人来说 ,并非“韩信将兵 ,多多益善”。兵贵精而不在多。战争的胜负 ,智谋占很重要的因素 ,胜者多靠智取 ,而不靠以牺牲人为手段的打人海战术的强攻。在中外战史上 ,以少胜多者 ,不乏其例 :...  相似文献   

8.
王乾荣 《人民公安》2012,(19):56-57
“安”非天然因“暴”在所谓“公安”.即“公共安全”.也即社会秩序、公共财产、公民权利等方面的保护。任何国家均有公安机构及人员,咱们叫“公安局”和“民警”,更多国家包括旧中国,称“警察局”和“警察”。,“警局”、“警察”、“警探”,不怎么悦耳——常听老太太吓唬顽皮孙子时说,“再闹,叫警察来抓你!”这当然是对旧警员的坏印象.也是对新警察的误读。咱们在“警察”前缀以“人民”,叫“人民警察”,简称“民警”,“人民警察为人民”.感觉亲多啦。  相似文献   

9.
某些文言虚词,在现代汉语中常用作构词成分。如“者”构成“作者”、“读者”等表人的名词,“然”构成“既然”、“虽然”等连词,“突然”、“居然”等副词,“于”构成“等于”“善于”等动词,“至于”、“由于”等介词,“而”构成“进而”、“从而”等连词。 “以”作为词素,构词时有两个特点。(一)别的文言词虚通常只充当后一词素,“以”还大量地充当前一词素。位置在后的如“给以”、“予以”、“致以”、“足以”等,位置在前的如“以便”、“以免”、“以至”、“以致”、“以往”、“以来”等。(二)别的文言虚词构成的词只有一两类,“以”构成的词却分属多类。方位词如“以前”、“以后”、“以上”、“以下”、“以内”、“以  相似文献   

10.
“宪改”长期以来是台湾岛内政治斗争的中心内容,目前各种势力围绕“修宪”、“制宪”、“行宪”之争关系到台湾“宪政秩序”的塑造。从李登辉时期“宪政改革”到陈水扁当局的“宪政改造”,台湾的“宪政秩序”同时具有法理意涵和政治功能。目前台湾“宪政秩序”塑造的焦点在于:“行宪”和“宪改”哪个更迫切,“宪改”本质上到底是“修宪”还是“制宪”?不同的“宪政秩序”的塑造途径将会产生对民众的不同“国家认同”导向,导致台湾民众“国家认同”倾向的混乱。  相似文献   

11.
孔子“无讼”论,即孔子关于消灭犯罪不能单靠法律,杀人不能止“讼”,依靠“礼教”实现“无讼”,依靠“人治”实现“无讼”,依靠“人情”实现“无讼”,依靠“旌善”实现“无讼”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3月4日,陈水扁在参加“台独”组织“FAPA”的活动时,提出了“四要一没有”。岛内外舆论认为,“四要一没有”只是再次证实了他的“台独”本性,他又在“台独”路上迈出极其危险的一步。“四不一没有”下的“台独”在“台独”问题上,陈水扁有过“两极化”表演,以“四不一没有”为主题的“不搞台独版”是他的主要伪装,“四要一没有”是“台独”的真实表现。  相似文献   

13.
论戴季陶主义的主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季陶是大革命时期国民党右派的主要理论代表。他假借孙中山的名义,挖空心思地将孙中山的只言片语与孔子的一些观点联系在一起,编造出一个所谓“三、三、一”的理论系统,它包括三个部分:第一,“能作部分”——三“达德”。他认为“智、仁、勇”是三种通行不变的美德,其中“仁”是核心,“智”是为了“知仁”,“勇”是为了“行仁”。这是它的“原理论”。第二,“所作部分”——“三达道”。他认为“民族、民权、民生”是三条人所共由之道,其中“民生”是核心,民族、民权都是为了实现民生。这是“理论系统”的“方法论”。第三,“择善固执”——“诚”。“诚”是指“决心”,是“民族精神之原动力”。他认为人心、意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庄子哲学中的相对主义倾向是十分明显的,但它的相对主义与辩证法有无联系?我看是有的。如:“彼”与“此”,庄子看到了“彼”“此”的相互依赖,认为:“彼出于是,是亦因彼”,二者不可分割。他又看到了“彼”“此”相互渗透,认为:“彼是方生之说也,虽然,方生方死,方死方生”,即“彼”中有“此”,“此”中有“彼”,这个思想是比较深刻的。它不同于“非此即彼”的思维方法。庄子认为生命过程中的“彼”“此”  相似文献   

15.
侗族在很古的时代,也象史籍上说的那样,是“聚族而居”的社会,全氏族的人都集中在一个团寨里居住。 侗语里有一个与“氏族”义近的名词,叫作“wangc”,念起来,与汉文“王”字同音,但它的含义不是“王”,而是“房”族的意思。所以,“wangc”者,“房”也,即侗语“房族”之谓也。“房族”义近“家族”,因此,“聚族而居”即“聚房而居”,这便接近侗语的称呼了。然而,“房”字,汉语念“fangc”,现在50岁以下的侗家人也可以念“fangc”,或“huangc”,但是,侗家人的古代口音没有“f”这个音位,致使“房”、“王”混音,都念成了“wangc”字。  相似文献   

16.
摆平是指诸多“潜规则”中最可怕、危害最大的、与公权力相关的“潜规则”。在社会转轨时期,由于“显规则”的缺失或不完善,许多利益关系的调整处于“显规则”饥渴状态,“潜规则”乘机“填补空白”。于是,“摆平”之风应运而生。随着法治的健全,“显规则”逐渐完善,监督机制进一步加强,“摆平”已经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潜规则”受到“显规则”的挤压,“摆平”者不再那么呼风唤雨、得心应手。但“摆平”者通过“潜规则”、“摆平”事情的欲念并没有降低,只是“摆平”的方式在“与时俱进”,很有时代特色,呈现出新的趋势:“摆平”的目标指向“…  相似文献   

17.
王毅 《今日上海》2008,(11):54-55
“设计”的含义十分丰富。中国汉代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就诠释道:“设”乃“陈设”,“计”乃“会”。在现代汉语中,“设计”一词的主要含义是“设想”、“构思”、“计划”等。在英语中,“design”也是“意图”、“计划”、“目的”之意。  相似文献   

18.
对于海德格尔来说 ,“存在”不是任何形式的“存在者” ,而是“意义之放光辉” ,因而是“缘起”的、需要“被揭示”的。“语言”的本质在于“道说”。“道说”乃是“让显现和让闪亮意义上的显示”。正是借助“词语”的“道说” ,“物”才“被赋予”了“存在”。所以 ,“词语破碎处无物存在”。本文从八个不同角度阐发了这一命题的基本含义 ,以及它所蕴涵的诗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几十年来,“为人民服务”的口号已经深入人心,因为这一口号申明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体现了党和政府的根本性质和工作宗旨。于是,各行各业都用“人民”二字来宣示自己,诸如“人民铁路”、“人民邮电”、“人民警察”、“人民法院”、“人民银行”、“人民医院”…… “人民” 一词堪称“官话” 里分量最重的一个词汇,“为了人民”也就成了一些人为自己脸上贴金的幌子。为了标榜“政绩”,硬要说成“为民致富”;明明是“形象工程”,非要说成“民心工程”;分明是为自己牟取私利,偏要说成“为民办事”;甚至乱收费、滥罚款,也要定义为“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人民”在这些人的心中真有那么重要吗?生活  相似文献   

20.
谭文旗 《前沿》2013,(14):40-44
作为一种时间性的存在,人总是在寻追永恒、本原、真理、家园。这种寻追情态我们称为求“道”。中国哲学显示出:“道”在自然显现(道家),“道”在“我”“心”的敞开(儒家),“道”在自如其是(禅宗)。西方哲学显示出:“道”在上帝(本体论阶段),“道”在科学(认识论阶段),“道”在“言说”(语言存在论阶段)。“言说”指引“道”,“言说”通达“道”,“言说”构建“道”。“言说”其实就是“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