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科学素质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科学技术教育提高公民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民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全面发展,对于提高国家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的发展模式、制度体制和目标任务,在所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中处于统摄和支配的地位。没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就会迷失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一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针,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灵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只有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  相似文献   

3.
《公安研究》2010,(9):93-94
王春英在《社会主义研究》2010年第1期撰文认为,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公民素质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公民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单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力量。而公民能否发挥有效作用的关键在于公民是否具备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素质,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独立、理陛、能够将权利和责任统一的现代公民的出现。  相似文献   

4.
李长春强调,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为核心,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扎实做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结合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更加深入地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要大力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没工程.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要深入贯彻中央精神和部署,建立和完善长效工作机制.把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继续抓紧抓实.抓出更大成效。  相似文献   

5.
马艳青 《传承》2009,(16):74-75
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强弱从根本上关系到整个国民的素质,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跨世纪宏伟目标的实现。因此,在新时期,高校必须针对当前形势,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采取有效途径来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历史任务。而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目标、重要的动力和途径。本文认为树立共同的理想信念,最主要的就是要使全体社会成员坚定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信仰,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相似文献   

7.
略论新时期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与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强弱从根本上关系到整个国民的素质,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跨世纪宏伟目标的实现.因此,在新时期,高校必须针对当前形势,结合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采取有效途径来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相似文献   

8.
和谐社会建设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社会建设理论,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理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的理论为指导。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共产党对待宗教的观点,是将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与中国宗教工作的具体实践相结合而形成的。主要有: ——宗教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将长期存在.不能用行政力量去消灭或发展宗教; ——宗教信仰是公民个人的私事,宗教信仰 自由受国家宪法保护.公民信仰宗教与否听其自便.但无论是否信仰宗教,公民在信仰上应互相尊重; ——宗教方面的矛盾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但在一定情况下也可能出现对抗性问题; ——宗教活动必须在法律和政策范围内进行.国家依法对宗教事务进行管理,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  相似文献   

10.
贯彻六中全会精神 推进和谐文化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连生 《政策》2006,(11):43-45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和谐社会需要和谐文化和谐文化与和谐社会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关系。建设和谐文化,对于加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重要标志。和谐文化是在社会发展中形成的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理…  相似文献   

11.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人文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人文素质的高下关系到国家、民族的未来。然而受社会转型、人文教育滞后、自身心理发展尚未成熟等因素影响,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着价值迷失、行为失范等不良现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为大学生人文教育指明了方向,是解决大学生思想意识问题、全面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有力武器,是大学生人文教育的灵魂。  相似文献   

12.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了“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理论命题,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重大创新。坚持党的先进性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密不可分的。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社会理想,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要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时期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生动体现。构建和谐社会是一个多层次、多领域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作为国有企业,推进和谐企业建设就是落实构建和谐社会的具体行动,也是企业党组织坚持党的先进性建设  相似文献   

13.
邓泽全 《传承》2013,(8):96-98
在当代中国,如何克服传统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树立适合时代发展和国情特点的当代马克思主义信仰,以达成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意义重要。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当代最科学的信仰,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坚不可摧的精神基石和向前发展的动力源泉。如何把这种信仰真正内化为人的自觉行动,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程。  相似文献   

14.
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建设的必要性和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国琴 《新东方》2007,(9):35-37
一、加强思想道德素质建设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没有知识就没有前进的动力,没有较高的修养就不可能有创新的灵魂",不修其身,虽君子而为小人;能修其身,虽小人而为君子"。因此,培养较高思想道德素质的大学生不仅是科教兴国的基本要求,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之源。当前  相似文献   

15.
朱宗友 《前沿》2008,(12):44-47
全球化削弱了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淡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弱化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模糊了社会主义荣辱观。鉴于此,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住;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坚定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信心;弘扬和培育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灵魂和核心.因此,我们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7.
《研究与实践》2007,(1):13-14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指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和谐文化是以和谐为思想内核和价值取向,融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制度体制于一体的一种文化形态。和谐文化建筑在现代化基础和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与上层建筑中的其他部分相配套。作为意识形态,和谐文化能够发挥其批判的功能——指出社会不和谐的因素,同时也发挥建设维护的功能——推动社会走向和谐。建设和谐文化,在当前必须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相似文献   

18.
和谐社会视阈中的公民素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社会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公民素质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公民作为和谐社会的基本单位,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力量。而公民能否发挥有效作用的关键在于公民是否具备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素质,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独立、理性、能够将权利和责任统一的现代公民的出现。本文着重于政治学的角度,从分析公民素质之于和谐社会的基础性作用出发,进而分析和谐社会中公民素质的基本内涵,将公民素质分为公民意识和公民能力两个方面,前者主要包括主体自立意识、权责意识、规则意识、共赢意识和公德意识,后者主要包括政治认知能力、理性判断能力和理性沟通能力,最后提出和谐社会构建过程中公民素质养成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六中全会于2006年10月8日在北京顺利召开。全会通过了纲领性文件《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描绘了和谐社会建设的宏伟蓝图,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指引亿万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行动纲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又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决定》坚持突出重点与兼顾全面相结合、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阐述理论与推动实践相结合,既注重从理论上对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阐述,又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和谐社会建设作出全面部署,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建设和谐社会的“路径图”。《决定》通篇贯穿科学发展观的精髓,闪烁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光芒,是一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宣言书。为深入学习和理解《决定》精神,本刊特选编了有关权威专家、学者对全会精神的解读,供广大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建设和谐警营对构建和谐社会、推进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深入调查公安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状况,其目的是寻求公安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能力建构模式,开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潜力,丰富和谐警营的文化活动内涵,以提升人民警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