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这里借用先人感叹千年的话: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丁丑年仿佛霎眼间就将过去,戊寅年紧接着就要来到了。上海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画家徐昌酩先生给我送来贺年卡,上面是出自他的手笔的一幅画,画的是勃勃有生气的老虎。这是我今年收到的第1张贺年卡,它使我猛然发现一年又快过去了,如今的日子确乎过得太快了啊,与往昔那“度日如年”的沉重日子相比,大有天壤之别的感慨。牛年谈牛画牛,虎年谈虎画虎,应时应景,似成俗套,舆论多有微词。然而不能一概而论,只要是有感而发,为文为画皆有独特之处,我看也应该欢迎。现在大兴酒文化、茶文…  相似文献   

2.
今年2月18日,中国的大小报纸似乎格外抢手。原因:这一天,中国的许多报纸都公布了中国邮政1992年贺年(有奖)明信片的开奖消息和兑奖号码。 一张小小贺年卡,蕴含着无数的情和趣。 渴望温馨 张明飞是北京某部离休老干部。当新春佳节到来之际,他收到的贺年明信片比拜年电话多。老张拿着一叠贺年明信片说:“没想到,  相似文献   

3.
黄蓓佳 《民主》2016,(4):48-50
正1978年,是我从事儿童文学写作的开篇之年。之前我也写作,写的却是成人文学。那一年我进入北大中文系读书。那一年也是"文化大革命"噩梦彻底结束、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开始。我的世界观、文学观随同新时代和新生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使我深陷彷徨之中,不知道往下的路如何去走。我尝试换一种创作状态,刚好又收到江苏《少年文艺》主编顾宪谟老师  相似文献   

4.
永远的贺卡     
《民主》2016,(3)
正我轻轻地打开一个盒子,里面是一打贺卡,五颜六色,图案各异,是我收藏的宝贝之一。看着这些,一下就回到了20年前的少年时代。那时的自己还是一个小女孩儿,每年的年初岁尾,辞旧迎新,我总在街上的大小商店里、邮局里跑进跑出,选购一些我喜爱的贺年卡。然后再一张一张写上祝词,一张一  相似文献   

5.
我自一九七九年从事企业宣传工作以来,如今已走过了十六个春秋。其中的酸甜苦辣不仅构成了生活中绚丽多彩的画面,也令我终生受益,回味无穷。 搞文字工作的人,都知道写材料是个苦差事。干宣传工作,经常同材料打交道,更得有一种吃苦精神。记不清有多少次,夜深人静,家人睡得正香,自己却伴着钟表的嘀哒声在那儿‘爬格子’,实在困极了,就合衣倒在沙发上睡一会儿;有时,夜间只睡两三个小时,第二天照常上班,为的是能按时完成任务,给自己所写的  相似文献   

6.
那一年的阳春三月,适逢张慕飞老先生八十寿辰,我专程到上海向他庆贺. 晚上,为了招待我这个家乡人,张老先生特意开了一瓶白酒,要我尝尝,我以为是"茅台"或"五粮液",待张老先生拿到我跟前时,我才看清是一瓶普通的高梁酒.  相似文献   

7.
高延萍 《侨园》2013,(9):77-77
<正>每年的清明节,我都会忆起我中学时代的同桌崔春花,每当想起她,我的心里就隐隐有些伤痛,我会拿出一支钢笔,摆在她那张唯一的照片前……我记得很清楚,那是1970年的春天,学校的篱笆墙边,开满了淡淡的黄花,那是迎春花。那一年,我和春花也像初春的花朵,刚满15岁,正在读初中二年级。有一天去上学时,我的心情像盛开的迎春花般灿烂,我的脚步像蝴蝶般欢快,因为那一天,我有了一支新钢笔,是父亲得的一个什么奖品,他又奖给了我。我拿着那支新钢笔又蹦又跳地到了学校,一进教室,我就看见了我最好的同学崔春花。我来不及坐下,就迫不及待地把那支新钢笔拿出来对崔春花叫道:"春花,你看,我有一支新钢笔了!""真是一支新钢笔,哪来  相似文献   

8.
东贝 《瞭望》1991,(28)
胡愈之进商务印书馆工作那一年(1914),张元济已主持这个出版机构十多年了。胡愈之主编《东方杂志》(1932-1933)时,张元济已“退居二线”,主持馆务的是王云五。张元济为中国近代出版事业打下基础;胡愈之则在这个基础上继往开来,为当代中  相似文献   

9.
陆士华 《民主》2011,(4):50-50
兔年节前,收到老作家王乾荣寄来的一张邮政贺卡。这么些年来,邮政贺卡也是久违了的稀客,早已不如期登门了。因而,一接到这张贺卡,我便玩赏了一阵儿。  相似文献   

10.
刘淮 《瞭望》1988,(39)
你问我别后这十年的光景,我的朋友,黄昏已来临,年轻人即将手挽手在朦胧的月光下悄声慢语,那是属于他们的世界。而我眺望着西天那最后一抹晚霞,它明丽璀璨,流彩溢金。我知道,那里边有我,当然也有你,尽管它转瞬间就要融化在苍茫的暮色中。 这十年,论工资,论级别,我都没有什么显著的变化。你知道,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我们都不大在乎这个,我依然是个教书匠,前两年评了个高级职称也就是了。但是我感到那缠在我身上、捆住我灵魂的锁链,已逐渐去除。 为了父辈的那些事,我一直不得安宁。60年代初  相似文献   

11.
2004年6月3日,一部以海外侨胞捐资办学兴办公益为内容的纪录片在四川省乐至县开机。纪录片反映了美籍华人吴仲良先生为故乡捐资办学、兴办公益事业的感人事迹。 2005年6月7日,吴仲良参加四川“侨心工程”巡礼活动,当记者问他共捐了多少钱,吴仲良先生回答说——记不清了。 1700万,就是对于生活在美国的大富翁来说,也不是一个小数目,可吴仲良竟记不清了!  相似文献   

12.
郑琅 《瞭望》1982,(12)
旧时人们为了祛邪,往往在大门上贴个门神。此法灵验与否,不遑细考,但从年年都要贴上一张来看,大抵那“邪”是不曾祛得的。 当今此俗已除,门神不知何往。不过,有一类事儿,又勾起我对它的联想——我说的是有一种“禁令”。 所谓“禁令”,顾名思义,应当禁而止,令而行。这几年,为革除旧弊、树立新风,为严肃法纪、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之后,原先都吃大锅饭的中国人,有相当一部分已不同程度地先富起来了。与此同时,讲排场比阔气之风也在抬头。穿,非名牌不用;至于吃,那更是出手非凡了。最近北京一家大报报道了一位歌星与几位同道在一酒店用餐,7个人花了8000多元。我把这个消息告诉一位下海经商但并未赚过多少钱的朋友,岂料这位朋友却说:  相似文献   

14.
刘爽 《侨园》2002,(1):22-23
留学的日子乏味得很,真的记下来就是一张日程表。不过我有一张日程表很特别,那就是安特卫普之行。同行的人叫小卓,是我来比利时后认识的朋友。我们在同一所大学读书,他读法律,因为是借了朋友的钱来读书,所以玩命儿一般学习,在一年内拿到了硕士学位,过几天就要回国。小卓是南方人,性格、体态却是十足的我们北方味儿,所以我们特别投脾气。他说来比利时一年没出过布鲁塞尔,问我有没有空陪他去别处看看。这个小卓出国之前办过十年案子,把人都琢磨透了。我爱旅游,时城市景观也能有理有据地  相似文献   

15.
杨明辉 《民主》2009,(10):48-48
每当我凝看雷洁琼主席给我的那一叠贺年卡时.就会想起1987年11月出席民进六大时的一些往事。  相似文献   

16.
朱海涛 《侨园》2020,(2):56-57
前些日子我帮助父亲整理回忆录,翻出家里一本本老影集。在一张张老照片的斑驳光影里,时光刹那交错,那人那事那景,随着深深浅浅的记忆在心底婆娑,往事忽幽忽亮,渐次浮现出来……家里的老照片最老的已经六七十年,无声诉说着家庭中那些已经老去、鲜为人知的故事。我生来没见过祖父,对于他的记忆,都来源于祖母和父辈。影集里珍藏着祖父唯一的老照片——祖父四十岁时的留影。  相似文献   

17.
《侨园》2016,(1)
正平淡的日子过去也就过去了,但红火的岁月经久不忘、历久弥新,一旦被人提及,依然会激动。去年,我到沈阳铁路地区办事处造方一位昔日领导,办公室里只有另一人,此人恰巧认得我,并马上说到他还保存了登载我作品的一张报纸。他一边说起我那篇品《渔船神曲》一边去翻找那张报纸,我大吃一惊,且不说眼前这张泛黄了的报纸,单说阔别多年还能如此迅速地把我早年的作品拿出来,足以使我感动了。这篇报告文学,当年发表后我并未看到,也没有特意去找,没想到15年后才与报纸见面。我忙说:"原件你还留着,复印一份我带走。"他摊开报纸,复印了两张A4纸交给了我。  相似文献   

18.
时光老人是无情的,那逝去的往事,一缕缕,一片片,缀连起来,渐渐清晰,在我眼前铺成了一条步入中年的路。 干政工15年了。多少次我回回头看看走过的路,体验是如此丰富:沮丧与希望、困惑与感悟、忧伤与喜悦。但说句心里话,我不后悔!  相似文献   

19.
狄马 《各界》2009,(12)
前几天回老家陕北玩,返程的时候遇到了麻烦,帮我买票的朋友报告说,从榆林到西安的火车票半个月前就卖完了,要走的话只能找票贩子.我问,票贩子要加多少钱?他说,每张加30元.我说,那就找票贩子买两张吧!于是朋友通过电话和票贩子约好了时间见面.  相似文献   

20.
在成为加拿大公民的四年后的一天,我突然收到了一封司法部寄来的信。当我看到信封的地址,真有点不知所措。心里嘀咕着,我没有违反加拿大的法律,司法部为何寄信给我?带着疑惑和不安我打开了信封,一封信和一张表格出现在我面前。信上说我被随机选为一桩刑事案件的陪审团候选人,并说这是一个加拿大公民的应尽义务。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