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落点在“农村”、重点在“农民”,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其中“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赋予了新的任务,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当前,阿克苏地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嘹亮号角已吹响。如何正确认识和看待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要求,切实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转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劲动力,是摆在我们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面前的重大课题。解决“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是目前阿克苏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战线上一项紧迫的任务和亟待探讨、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乡风文明是新时期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灵魂。近年来,兖州市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坚持以实施精神文明建设素质、和谐、创建“三大工程”为抓手,在新农村建设中紧紧围绕“乡风文明”这一主题,突出抓好农民思想道德教育和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大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扎实有效地推动了新农村文明乡风建设。  相似文献   

4.
林憧 《小康》2006,(8):32-32
建设新农村是国家实现小康战略目标重大举措,其核心是全方位地提高农民的生产、生活质量。9亿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构建好农村消费安全环境,才能有效保护这支建设新农村的主力军。然而目前农村的消费环境的恶化,给新农村建设大打了折扣。换句话说,农村消费环境安全问题的显性化,成为新农村建设的瓶颈。在民间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把农民消费者戏称为农民“消废”者,从中不难看出农村“消废”市场之严重。因此,新农村要建设好,首先就要“消除”农村的“废品”,开展一场农村消“废”运动。大量的案例表明,曾经荡漾在农民脸…  相似文献   

5.
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和谐农村这一主题进行展开,通过对新农村的认识和理解,探索出新农村的出路在于“生态农村”,生态农村既是新农村追求的目标,也是新农村建设行进之路,就是说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保持的是环境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生态的平衡和协调。  相似文献   

6.
我国13亿人口,有9亿在农村。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存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中的地位可见一斑。在不久前结束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针对新时期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有着如下的表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涵盖了生产、生活、乡风、村容、管理等多个方面的新农村建设将成为“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充分理解和政策落实,离不开理论界和实践者的充分讨论。为此,《大地》专访了农业部农垦局副局长丁力。  相似文献   

7.
社会资本理论视角下的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蒋海龙  曾伟 《理论月刊》2010,(1):179-181
新农村是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石,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使农村“发展生产、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当然,新农村建设中,我们也要重视农村中社会资本的利用。农村传统社会资本的改造,以及新的社会资本的培育对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本文首先阐述社会资本理论,然后分析其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最后提出对农村社会资本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地方高校农村毕业生参与新农村建设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关键在人才。培育成千上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一个现实的选择是充分发挥农村大学生参与家乡建设的作用。农村大学毕业生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路径:一是在高校进行农情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为毕业生成为职业农民做好能力准备;二是以现有的大学生村官“计划”为载体,探索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多种形式。  相似文献   

9.
周颖  胡敏 《江西政报》2007,(24):44-46
建设新农村是一项事关全局的系统工程。而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途径,是推进城乡和谐发展、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0.
刘希平 《群众》2006,(1):24-26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期间的一个重大课题。没有“文化小康”和“精神富裕”就谈不上全面小康,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农村理想图景变为现实,既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大力增加农民收入、大力改善农村环境,还要大力建设精神文明,采取有效措施,扭转农村文化建设滞后、农民文化生活匮乏的局面,进一步形成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氛围,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的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11.
苏昌选 《当代广西》2008,(19):37-38
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团结带领农民群众致富奔小康和建设新农村的战斗堡垒。农村党支部书记是村级党组织的“班长”,是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头人”。长期以来,广大农村党支部书记为发展农村经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今年村“两委”换届选举中,一批年富力强、勇于开拓、有组织能力的年轻骨干被选为村“两委”成员。  相似文献   

12.
我国有十三亿人口,其中九亿多在农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中央强调必须始终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提出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生活的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加强城市化建设,并提出“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方针。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践已有几年了,  相似文献   

13.
王月光 《群众》2008,(10):49-50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金融服务的支持。作为服务“三农”的农村合作银行在面临着发展机遇的同时.也要接受市场竞争的严峻挑战。农村合作银行在体制、机制以及服务功能、服务水平方面,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农村合作银行要不断增强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适应形势的变化。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业务品种和服务手段的创新,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不断提高合作银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造血”、“输血”功能,为新农村建设多作贡献。  相似文献   

14.
《江西政报》2006,(17):1-1
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部署。今年以来,各地区和各有关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国务院的决策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增加了农业投入,加强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了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农村人均纯收入也有了较大的提高。总的看,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  相似文献   

15.
法制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障,建立和完善新农村建设的法律机制迫在眉睫。建立和完善新农村建设的法律机制应着重采取措施提高农村立法质量、完善农村行政执法、强化“司法为民”措施、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及完善监督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16.
《江西政报》2006,(5):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经济、富裕农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必须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为中心,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要始终把发展农村生产力放在第一位,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繁荣农村经济,特别是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持续增加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7.
《小康》2006,(3):4-4
1999年,林毅夫提出启动农村消费市场,解决中国产能过剩问题,并由此主张开展“新农村运动”。2005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列为“十一五”期间六项任务之首,指出新农村的目标——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统筹建设农村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和政治文明,勾画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前景和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8.
黄妙鑫 《浙江人事》2006,(10):10-11
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管理的新型农民人才队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长久发展之计,也是实施德清“人才强县”战略的题中之义和重要措施。作为人事部门,必须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积极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大对农村人才资源的开发力度,努力在新农村建设中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9.
《江西政报》2006,(1):50-50
以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为目标,大力开展农村文明村镇“五个一”和“三清三改”活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进步,涌现出了沙溪龙头山、茅家岭等一批新农村建设示范点。  相似文献   

20.
张炜芬 《今日浙江》2005,(24):35-36
农村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肩负着艰巨的任务和使命。它不仅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和目标,同时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从2004年开始,海宁市扎实开展农村“双建设”(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和文化阵地建设)工作,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良好的思想文化保障,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和谐稳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打造农村文化建设三大体系海宁市以农村“双建设”工作为载体,按照“重在建设、贵在坚持、长在管理、实在基层”的工作思路,在全市农村普遍建起文化活动阵地,充分激发了农民群众“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