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繁忙的工作、不规则的生活、外界的刺激等会让人五感失调,引发不同的肌肤问题。Oasis Beauty水磨坊带来全新美容概念—"五感花疗"护理艺术。  相似文献   

2.
正最早对城市形象的塑造是以视觉识别系统为核心,随着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通过五感即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识别系统对城市形象的塑造也逐渐受到重视,借助五感体验对城市形象进行全方位的打造,成为丰富城市形象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五感中  相似文献   

3.
正随着城市间经济竞争的加剧,作为软实力的城市形象越来越受到重视,城市在不断的探索如何塑造特色的城市形象以提高城市竞争力,城市从最早单一的重视视觉形象向追求感官上全方位的体验发展,本文基于感官体验视角,以感官体验的五感: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识别进行分析,对城市形象塑造的方法进行研究,探索用五感体验构建城市形象塑造的方式。  相似文献   

4.
谭维  帅令 《中国民政》2008,(4):61-61
重庆市渝北区民政局在机关和直属单位中,开展“五感”主题活动。即:努力改善服务环境,让办事群众感到温馨;加大扶贫济困力度,让困难群众感到幸福;积极推进社区建设,让广大居民感到和谐;全面落实优抚政策,让优抚对象感到光荣;大力发展福利事业,让社会各界感到责任。  相似文献   

5.
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近年来,江苏省海门市确立了“率先全面达小康、构建和谐新海门”的工作主题,大力开展了以“五感”为主题的系列教育实践活动,促进科学发展,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有力地推进了全市的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6.
尤拉 《今日上海》2008,(11):50-51
在上海,法式风情俨然是浪漫优雅的代名词。阳光透过法国梧桐的枝叶洒下来,碎金一般迷人。街道旁的几栋法式老洋房里,坐着时尚男女们——女士的裙摆是巴黎T台上的当季新款,而男士那身笔挺的西服是在法国裁缝那里定制的。最具情调的舌尖美味——法国大餐正诱惑着人们的五感……  相似文献   

7.
人类与对数     
正人们的感觉是如何分级的?为了多感觉一些东西,听觉和视觉是用对数来分级的,味觉和嗅觉应该更加复杂一些,所有的味道都有人在研究它们的级别。中国农历的春节刚刚过去,谈一点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东西。我们有五感,也就是耳鼻眼舌身感受到的听觉、嗅觉、视觉、味觉和触觉。我们多数人也许一生都没有想过,这些感觉  相似文献   

8.
《台声》2017,(11)
正每次离开南园,都会在心中留下遗憾。因为总觉得看不完、更难说明白南园跟自己的情感。这座台湾最大、江南式山中园林建筑,是国际建筑大师汉宝德的杰作,也是台湾《联合报》产业巅峰时期,倾财力投资,留在世间最好的建筑艺术品。南园不仅是汉宝德老师灌入建筑美学灵魂而体现的骨肉,也见证了台湾《联合报》王家的辉煌高峰;文商华宅,一步一景、一食一茶、一砖一瓦、门门户户窗窗轩轩、密竹疏林、繁花单枝、荣景或留白、繁复与极简,开阔大气与细腻温婉,让人眼界舒开、心宁神定,融入自然天地与建筑器具带来的五感享受。一踏入南园,便是走进一处难得人间庭园。  相似文献   

9.
不少学者认定康有为是坚定的改良派,但对他是否支持过"革命"以及他对"革命"的不同理解,学界迄今未有过深入探讨。综观19世纪末20世纪初,康有为不仅只是"革命"的反对者,也曾是"革命"的"推动者"。戊戌变法失败后,为"勤王(光绪帝)",他有意取"法国革命"之意,主张兴民权,客观上促进了近代中国的现代性"革命"。1901年清廷新政后,为反对"革命派"的"排满",他重拾"汤武革命"的道德观,否定"革命派"进行"革命"的正当性。"辛亥革命"后,他欲打破"革命"的政治思维定式,提出"国为公有"的"革命"本质,力图重构"君主立宪"的理论基础,并阻止"革命"席卷文化社会领域。  相似文献   

10.
郭象的独化说由"有"、"无"以及"玄冥"三个方面的内容构成。郭象以"有物之域"来揭示"性分"是"独化"之"有"的方面,以"自得之场"来揭示"性极"是"独化"之"无"的方面,以"玄冥之境"来表征"独化"是"有"、"无"统一的圆融状态与精神境界。郭象的"独化"既是一种本体,又是一种精神境界,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生命的存在和意义问题,实现"有"与"无"、"有为"与"无为"、"名教"与"自然"、"社会体制"与"个人自由"的统一,最终达至"独化于玄冥之境"。  相似文献   

11.
"人"与"民"是有所区别的。上古的时候,前者指的是"自由人",而后者指的是"奴隶"。后来,这两个字逐渐合而为一,变作了"人民"。到了近现代,"人民"这个词的份量日益加重,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人"与"民"的迥异含义被人们所提起的已经不多了。但是,"人"与"民"这两个字义的独立性即便是在现在,也仍然是存在的,有些地方仍然必须单独使用其中的一个字,而且要各就各位,不得僭越。比如时下流行的所谓的"电影人"、"画人"、"音乐人"等,若把这里的"人"换作"民"则就非常别扭;同样,若把"移民"、"烟民"、"股民"等中的"民"换成"人"也会贻笑大方。这里面,既有群体与个体概念之别,又有特定人群与普通人群概念之异。人与民各自的古老含义虽然  相似文献   

12.
肖华 《乡音》2011,(10):20
近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两次"改词"引起广泛关注。汪洋强调要变政协委员"建言献策"为"建言谋策",要从"依靠群众打天下"向"依靠群众治天下"转变。这虽是一家之言,但汪洋"改词"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深入思考之后的执政理念之变。汪洋认为,他改"献"为"谋"是翻过字典的,因为"献"是"恭敬庄严地送给"的意思,感觉有"居高临下"之意,与充分发挥人民政协作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通过"价值"概念与人的存在方式的相关性,开启了"规训政治学"的思考。"价值"不仅成为人的劳动乃至人的生存的"规训"手段,也是"人受抽象规训"的存在论基础,而"剩余价值"则揭示了现代世界"规训"的根本秘密。在认识论方面,"价值"的实体化"错认"构成了人的拜物教"支配方式"。在马克思看来,拆解"价值"规训必须瓦解资本主义生产的占有原则,因此,只有辩证地处理"价值"规训问题,才能走出资本逻辑为主导的社会。  相似文献   

14.
"观赏"两个字很好理解。"观赏"者,观看欣赏之谓也。虽然字面上好理解,可实际情况却常常让人弄不懂。既是"观赏",只要没有特别的规定,应该说人人都可以观看欣赏,可事实上,在许多本该由老百姓"观赏"的活动中,却是清一色的"当官的",难以寻觅老百姓的踪影。"观赏"成了典型的"官赏"。不可否认,有些特殊的"观赏"项目,必须是领导甚至重要领导参加,一般人不能替代。但有些"观赏"活动则没有特别的规定,按理讲,老百姓也可以"观而赏之"。然而,有些地方却对几乎所有的"观赏"活动都作了成文或不成文的限制,仿佛"观赏"是"当官"的"专利",平民百姓没有资格"观  相似文献   

15.
"文明"一词,在中华传统文化和西方现代文化两种语境中本有不同的含义。中文"文明"由"文"与"明"合成,文为"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之"文","明"为"明明德"之"明",则"文明"义为吾人作为道德主体或伦理共同体成员,循"仁义"之道,以生命实践创造性地彰显人之德性秉彝,从而生成"人文化成"和"天下文明"的人类道德生活世界及其和乐美善。自从义为"市民化"和"文雅化"的西来词"色飞来"(civilization)被译为"文明"而在汉语中通行之后,中华"文明"的本义即被西方"色飞来"所混淆、遮蔽、覆盖、扭曲、侵蚀,以至于消解。中华"文明"本义被变乱和"色飞来"的盛行,实质上是现代版的"夷化夏"或"文明的野蛮化"。西方主导的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只是一种人性"异化"的片面的理性文明,一种必须被更高的文明彻底超越的文明;而真正"人文化成"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文明,从而也是人类文明的正道,乃是中华"文明"早已启示的德性文明。  相似文献   

16.
孔子思想之所以具有持久不衰的生命力,其原因之一就在于其思想是一个"一以贯之"的完备的思想体系。对于"一以贯之"的具体所指,孔子未作正面解答,而曾子释之曰"忠恕而已矣"。"贯"为贯通、贯穿之意;"之"指孔子之道。"吾道一以贯之"的意思是:"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观念"。对于人伦道德的关切、成就"仁德"的追求是孔学,也是整个儒学的基本精神和出发点、落脚点,孔子之道"一以贯之"当作"成德以贯之"理解,而"忠恕"只是力行的工夫,达仁的方法,难以概"仁道"之全。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拜物教批判内含着事物化与物化两个向度。一方面在"事物化"的层面看,价值概念构成了人对"事物"依赖性社会中"个人受抽象统治"的建构原则;另一方面从"物化"的意义上讲,价值往往被"非批判实证主义化"、"实体化"、"先验化"、"非实践化",从而使得仅具"历史正当性"的资产阶级价值获得"永恒信念"的外衣。如今,在社会现实中进行价值再造,不可能以"灵知主义"、"救赎"等观念来补救。我们需摆脱"观念批判"的套路转而植入政治经济学批判,方能真正理解"高位阶"的价值概念,同时必须在"人类感性活动"中辩证处理"低位阶"与"高位阶"的价值观念。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从人的历史生成过程中理解人的意义,这样的理解是一种"信仰"。觉"知"人的"自由自觉"的本性,怀"为人类福利而劳动"之"情",立"人类解放"之"意"——这是一种"知"、"情"、"意"相结合的"信仰"。基于人的生存实践来解读"信仰",这既立足个人的"感性"的生存体验,又阐明了人的历史生成性,同时又强调人的"类"的"继承性"。以历史的"类"的"继承性"和基于能动的实践生成性来对应所谓纯粹逻辑的或者直觉体悟的"先在性",无疑是"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个体"与"类"的统一。  相似文献   

19.
正随着改革开放四十年的推进,人们对"人民代表大会"已经越来越耳熟能详。但是,有些干部群众,包括有些人大代表对于"人民代表大会"的认知,却依然停留在"代表们一年一次开大会"上。——"人民代表大会"似乎仅仅是"代表的"大会,而不是"人民的"代表大会。笔者认为,这是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因为,离开了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而失去生  相似文献   

20.
基层政府如何执行存在"张力"的政策?既有研究关注到基层政府在"压力型体制"下通过"变通"、"共谋"等非正式运作执行被上级"加码"的政策。由于"加码"导致既有政策"张力"的增加,作为权力末梢的基层对于"加码"避之不及。吊诡的是,基层时常主动"加码"存在"张力"的政策。如何解释基层主动"制造困难"?本研究以H省J县的村干部选举为案例,揭示基层政府主动"加码"存在"张力"政策的逻辑:主动"加码"被认为是下级向上级"讨价还价"的重要方式,这基于主动"加码"符合上级对完成任务以及晋升的渴求,当基层官员执行存在"张力"的政策时,主动"加码"能够规避政策执行中的潜在风险。简言之,主动"加码"有利于基层官员"卸责"。这对既有研究提供了新的补充:对于存在"张力"的政策,基层政府通过主动"加码"可能更好地完成任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