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阶段,中国社会组织公共性不强,其直接原因是现代社会资本存量不足,根本原因是其公共参与受到了限制。要增强社会组织的公共性,必须进行制度更新,让社会组织自主地参与公共事务  相似文献   

2.
王敏  王滨 《理论导刊》2020,(6):89-94
公共性是现代社会治理的实然范畴与重要品质,也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价值取向与实现路向。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本真在于具有公共价值的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共同维护并享有公共利益,这些均与以共在共享为核心价值取向的公共性相契合。当下社会治理面临着的治理立场分离、公共价值认同分化、治理主体碎片化等现实考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公共性增长。为此,可从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公众的公共价值培育、推进公共文化建设、建构多元协同的社会治理机制等入手,增强并彰显现代社会治理的公共性,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的公共性思想可以通过公共利益概念得以融会贯通。当代中国的社会建设以民生问题解决和社会体制改革为基本题中之义,其因公共性的困境应运而生,也以实践超越了这种困境。马克思的公共性思想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实践具有内在的联系:马克思的公共性思想是当代中国社会建设的理论旨归,其非形而上学和非定式的"公共生活"构想指导了社会建设的方向;当代中国的社会建设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的公共性思想,提出了公共教育和制度构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4.
社会养老保险是一项由公共资源的直接和间接投入而形成的准公共产品,同时社会养老保险也是整个社会保障体系的重中之重。但现实中,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在制度设计、发展理念和具体实施过程中均存在不少弊端,造成公共性严重流失。在界定公共性、公共性流失和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公共性基础上,指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公共性流失的具体表现,分析其原因并针对这些流失提出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5.
童锡骏 《求知》2015,(1):57-59
信息消费是一种直接或间接以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为消费对象的消费活动,是信息消费者获取信息、认知信息内容和再生信息等基本环节所构成的社会活动,是社会信息生产和交流过程的延续。在全球范围内,信息消费每增加100亿元,就能带动国民经济增长300多亿元。当前,美国、日本的年人均信息消费支出分别为3400美元和2400美元。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年人均信息消费支出还不足200美元,还有着巨大的发展空间。除此之外,扩大信息消费还将促进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的相互渗透,优化产业结构,降低交易成本,节约资源能源,提高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6.
目前,我国深受西方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产生出一种社会问题——物欲症的流行,对中国消费现状下的物欲症进行阐释,提出了要在遵循人本主义、经济主义、生态主义三种基本原则的基础上,采取调整优化消费结构、推行资源节约型消费方式等具体措施来治疗物欲症,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健康和谐的消费模式。  相似文献   

7.
论社会公正与政府的公共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正与效率是社会和谐发展的两个基本价值维度。市场经济能实现社会的高效率,但不会自发地实现社会的公正。实现社会公正是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政府公共性的本质规定。一个和谐发展的社会应建构"市场经济实现社会效率,政府权力维护社会公正"的社会合作模式。  相似文献   

8.
公共性的实现至少需要满足如下两个条件:观念的普遍性和真实性。然而,在中国乡村社会中的语境中,公共性的呈现面临熟人社会中以父权(延伸为长老权、继而宗族权)为主要特征的结构性困境。这一社会结构体现的不平等及其随之而来的支配关系遮蔽了观念表达的真实性和普遍性。而村民的"乡-城"流动改变了父权的支配格局,个人从这一权力体系下解放出来,言论的普遍性和真实性得到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说,流动消解了阻碍乡村社会中公共性呈现的社会结构。  相似文献   

9.
"人"和"社会"是马克思哲学的重要范畴,尽管马克思没有提出"公共性"概念,但马克思关于人与社会关系的生成、嬗变中无不散透、折射出其丰富的公共性思想。理论上,人与社会的相互生成构成了马克思公共性的图式;现实中,"现实人的社会与现实社会的人"是公共性的真实出场;历史上,共同体的社会形态演进过程正是公共性的生成历史。可以说,人与社会的历史发展与逻辑演绎开启了马克思公共性的出场视界。  相似文献   

10.
裴晓勇 《行政论坛》2010,17(5):15-18
公共性是公共行政的本质属性。公共行政缺少了公共性会导致政府的一些部门和官员在行政过程中为牟取私利而非法侵犯公共利益和公民权利。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公共行政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的一大问题就是公共性的缺失。我国应该在建立现代公共行政理论的基础上,从构建民主政府和强大市民社会两个途径来重塑我国公共行政的公共性,这对实现社会公共利益的最大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同新 《行政论坛》2010,17(3):27-30
政府公共性问题由来已久,虽然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下表现出的外部特征不同,但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履行社会公共职能乃是所有政府公共性应有的实质内容。从政府公共性的历史发展看,在不同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下表现出的外部特征各异。全球化过程彰显了公共化实质及其未来指归,全球化作为一种全球普遍的相关性积累过程,其实质是公共性的增长过程。当下的公共性危机凸显了政府公共性研究的当代价值。国际上的生态环境问题、毒品交易与跨国犯罪问题、地区冲突与恐怖主义问题、南北贫富差距与全球经济安全问题等,是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难题和挑战,这需要充分发挥各国政府的主导作用,努力彰显政府公共性价值。从国内看。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国政府的当务之急是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实现经济建设型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变,找回失落的政府公共性。  相似文献   

12.
吴江 《学理论》2010,(29):71-75
通过阿伦特的相关论述,我们可以理解消费社会的三个重要特点:一是消费品和消费活动的无边际增加;二是人们强烈希望将自身生命和私密体验带入公共领域;三是妇女成为消费社会的中心。由此带来的后果是,人们的政治兴趣大大降低,私人领域被破坏,以及生存真实感在恶性循环中不断减少。  相似文献   

13.
鲍德里亚是近年来学术界讨论的一个热点思想家,其理论的深刻性和批判的冲击力为世人瞩目。从其奠基之作《消费社会》的批判视角出发,认真梳理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理论的批判逻辑及理论内核,寻找其隐藏在批判之中的对消费社会出路的理论探究,对深入理解鲍德里亚的思想和积极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相似文献   

14.
《学理论》2016,(4)
关于公共性概念,马克思并没有使用过,但关于公共活动、公共利益等与公共性问题相关的概念可以在马克思的著作中看到。从这些概念和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关于公共性问题的丰富思想,还可以看出马克思所揭示的代表公共利益的共同体将经历的一个历史发展过程,即由"虚幻的共同体"向"自由人的联合体"发展的历史趋势。马克思的社会公共性思想在当代仍然体现出巨大的价值,提出了大力发展经济以建立高度发展的物质生产条件和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是马克思公共性思想的当代价值体现。  相似文献   

15.
论民生保障与政府公共性的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生问题凸现在一定程度上是政府“公共性”缺失在民生领域的反映。改善民生状况,是中国社会目前十分迫切的问题。民生问题之解决与政府行为密切相关,解决民生问题,提高政府民生保障水平,必须重构政府公共性。重构政府公共性的途径,一是加强行政伦理建设,确立和弘扬公共精神;二是不断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大力加强法治政府建设;三是不断健全完善社会政策,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四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服务型政府建设;五是不断提高公共政策的公共性。  相似文献   

16.
对消费社会的一项社会学考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骏 《理论导刊》2003,(5):33-36
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战后经历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消费成为人们普遍的生活方式,并成为诠释当今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事实。历史的变迁引发语义的转化,消费因此跃升为一个重要的学术研究主题,“消费社会”的概念也应运而生。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在普遍性和持续性的大众消费模式下消费水平不断扩张的四个机制,以期对大众消费行为作一全景透视。最后,批判了消费社会、消费主义所造成的环境危机,提出了绿色革命的必要性和研究消费社会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7.
王运征 《党政论坛》2011,(13):41-43
一、“社会建设”概念辨析(一)、“社会建设”与“社会”建设1.“社会”概念。在马克思之前的旧哲学中,对社会本质的认识,基本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神学政治论,一种是理念论。神学政治论认为,“上帝作为造物主,是作为被造物的人的主,社会是主赋予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因此社会高于人”。  相似文献   

18.
《行政论坛》2019,(2):117-123
后单位社区的公共性主体从高度凝聚于单位到重新归聚于社区,其内部动员机制经历单位制消解下从指令性到赋权性的内部演进路径。近年来,后单位社区的治理进程和社区建设更是展现了基层社会动员模式的变迁进路。基于L社区两次动员实践的回溯与比较发现,各动员主体的行动均受制于单位体制隐形在场的制度和惯习约制,并且以社区动员的内卷化、精英替代和话语体系多元为表征的动员困境的生成,恰与"国家—单位—个人"的社会整合方式向"国家—社区—个人"的新型整合框架转型相同步。基于后单位社区现实的独特性,构建权力边界更加清晰完善的赋权式动员更符合后单位社区新公共性重塑的需要。  相似文献   

19.
“公共知识分子”话语及其公共性辨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多样化变迁和知识界多次裂变,促成了公共话语空间和“公共知识分子”话语争议,有的从公众性解读其公共性,有的从独立性解读其公共性。本质上现代社会结构下知识分子必须兼顾“超然”和“介入”,这双重属性均内含公共性,正是这双重公共性关联到现代知识分子的现代性。在中国主流意识形态语境中没有必要倡导“公共知识分子”概念。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公共性,以对价值和意义的追问为重心所在,强调不同的行动者在构建个体认同和集体认同之际,应当以公共性作为准入的共律门槛,以达成一定的价值和意义共识。不断地纳入他者的积极因素,以扩大公共性的意义基础,构建自身的先进性;建立公平完善的制度系统,谋求制度、结构和文化的内在一致性,进而统合行动者的认同,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公共性方面发挥优越性的外在保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