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游鱼之乐"是庄子借"濠上论辩"的情境向读者阐明的一种非人类的生命感受状态。这种状态来自人类"以道观物"的宽广视域,生命主体借此视域实现了"和以天倪"的精神逍遥境界,也就是自由体认之状态。在这种精神体认过程之中,庄子将自己的存在回归到最原始、最本源意义上的存在,即自然体的存在,并以"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的态度,与濠上情境中的其他生命体进行了精神性的交流互动。这种将万物作为与人平等的生命体进行交流互动的精神体验,初步具备了生态审美意蕴,对于我们从"跨物种视野"展开生态审美欣赏具有较大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庄子》一书论及生死问题的涉及诸篇。生死观作为庄子人生哲学中的重要问题,可以分为四种境界,分别是:护形"养生"、保身"达生"、"生死一体"、"不死不生"。"养生"在于保全身形,"达生"在于身生两全,"生死一体"是"视死如归"的体道表现,"不生不死"、"坐忘"生死达到了"与道为一"的最高境界。  相似文献   

3.
克尔凯郭尔对存在主义哲学的贡献是以一种"非哲学"的方式完成的。他从个体在实际生活领域的生活状态入手来看待Existents,强调该概念具有个体"活着"以及"活着的方式"的涵义,并由此塑造了三种典型的生存境界,即审美、伦理和宗教的生存方式。这三种境界是作为三种不同的个体生存方式而提出,但克尔凯郭尔并不想为每个读者(个体)对具体的生存方式的选择负责。正如他通过独特的写作方式想要告诉读者的,在关于生存的问题上, 他本人是无知的。  相似文献   

4.
《庄子》内七篇是理解庄子思想最重要的文本,同时,外篇和杂篇也能够部分地反映出庄子的思想,从《逍遥游》到《大宗师》的种种叙述和论辩,可以全面展示出庄子所追求的生命的真正逍遥。而在外杂篇中,庄子追求的逍遥境界以另一种方式得到阐述,其中,"化"这一概念则是理解庄子生命逍遥义的枢机。通过"化"的本义以及庄子哲学中的意义,我们能看到,庄子通过"吾丧我"的过程达到的内"不化"的逍遥无以安顿所有生命。  相似文献   

5.
《红楼梦》中"色"、"情"、"空"的含义并不完全等同于佛教教义中的意义,而是借用佛教用语表达作者由于人类生存中物质世俗性和精神灵魂性之间的矛盾冲突所引起的痛苦体验,这种体验又经由"空—色—情—色—空"这一整体意蕴的构筑得以从文本故事中传达出来。小说从生命美学的角度反映出一种非功利的审美态度,以宝黛爱情为核心的"情"的悲剧,实质上是末世生存状态中人文主义者受阻于人的社会动物性而无法在现实世界里实现人性向本真回归、确立人之为人的生命维度的精神悲剧和灵魂悲歌。  相似文献   

6.
庄子的艺术技巧的哲学基础是"道",是"道"向美学层面的转化。"道"之技表现为无技之技,艺术技巧来自人的创造,但不留造巧之痕,卓然天成。这种技巧影响当代文学对艺术规律的把握。  相似文献   

7.
《达生》是庄子对通达人生的思考和探索。庄子建构了“与道为一”的理想人生境界,指引人们通过对“道”的追求,达到人生的顺达和通畅。庄子认为,人生通达要遵循“无为”的自然之道,守住真朴这个生命的根,超越物役物累,保持精神的独立和自由,内外兼养,适而不过。庄子的思考和追求,主要是通过一系列寓言形象予以诗意表达的。  相似文献   

8.
建国以前,中央政府基本上没有能力去管控、影响西南民族地区社会的正常运行,乡村社会人民的日常生活和生存状态主要是受强势土司及其权力结构的影响。寨老以中央政府作为后盾,在日常生活中向地方社会灌输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以地方化了的儒家伦理道德的新面目即民族地区习惯法影响大众,左右大众的社会行为,由此达到对地方社会的控制,从而导致地方社会相对于中央来说是一种"山高皇帝远"的状态,中央相对于地方来说则处于"弱控制"。正是这种"弱控制",无形之中加剧了中央与地方社会的疏离,"国家与社会呈现出相对分离的状态"。  相似文献   

9.
人的存在是一种悖论式的存在既是经验的,又是超验的;既是主观的,又是客观的;既是肉体的,又是精神的;既是现实的,又是理想的;既是实然的,又是应然的.正是由于人的这种生存悖论,使人成为世界上最奇异的、唯一没有对等物的存在,也决定了人每时每刘都处于经验和超验、理想和现实、肉体和精神的矛盾、痛苦和纠葛中,使人无法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占有自己的全面本质.作为消解了一切对象性关系的共产主义,是对人的生存悖论的历史"扬弃",只有到那时,人们才能重建自我及其本质的同一.  相似文献   

10.
庄子自由理性的特质及其影响--以"游"为中心而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老子是"政治性的动物",而庄子则是"非政治性的动物";老子的自由主要体现为政治上的"自治",而庄子的自由则表现为精神领域的解放和超越."逍遥"和"游"是庄子的两个非常独特的观念,二者体现了庄子自由精神的基本形态.庄子以"游"和"逍遥"所确立的独特的"精神自由"、"精神乐园"和"精神故乡"极具诱惑力.庄子为中国知识阶层追求自由精神不仅奠定了"诗意性"的观念基础,而且也以自己的行动为士人树立了一个榜样.  相似文献   

11.
庄子的生死观认为,道为万物之源,世间万物都在不停地变化。生死便是如此,气聚为生,气散为死。生死是很自然的事。人应该在自身的有限的生命中,不为外界的是非、利禄所羁绊,听从内心真我的召唤,才能真正达到"逍遥无所待"的自由境界。用庄子的生死观解读弗吉尼亚.伍尔夫的意识流小说《达洛卫夫人》中的女主人公克拉丽莎,可以看到她心灵的蜕变,感悟人生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2.
在当代哲学变革的深处,正酝酿着一场从抽象本体论走向生存(本体)论的"生存论转向"。而来自两千多年前的中国道家代表的庄子思想,已经非常关注人的生存论问题。本文正是分析了庄子思想中的生存论关注,并发掘其独特的超越之路。  相似文献   

13.
<易传>作为解释<易经>之书,以"观其德义"为纲领,以"本天道以立人道"为原则,效法"天道"发明"人道"之"德义".<易传>人道思想的核心是君子思想:首先,认为君子具有四点基本品质印"明于忧患与故"、慎言、自强、知时;其次,通过"天地设位,圣人成能",圣人创易,代天行道,完成天道与人道(君子)的贯通;最后,强调君子应"进德侈业",以"安身立命",实现君子的理想人格,"乐天知命",达至圣人境界.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法的价值观的思想主旨是"以人为本",而"人"是法律发展和法治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马克思以人为本的法哲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人为本"的法应以普遍的人性、自由、权利、个体为本."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对人的生命存在的思考,是对人的价值、人的生存意义的关注,而这种思考、关注、把握与探索过程的产物便是法治.  相似文献   

15.
印度教思想在价值指向上的"彼岸性"是清晰的,正是这种"彼岸性"成为其"精神性"的基本外观.与此同时,"此岸"的现实生存,作为无尽的生命循环之链的一个可以把握的现实环节,也具有导向精神价值之终极实现的重要意义.种姓制度既是社会的基本分层结构,也是一种关于价值的观念系统,它还是社会伦理秩序的基础.不同种姓导向其未来生命"更为良好状态"的可能性取决于当前生命过程中对其各自职责的履行所达到的完善程度.  相似文献   

16.
<易传>作为解释<易经>之书,以"观其德义"为纲领,以"本天道以立人道"为原则,效法"天道"发明"人道"之"德义".<易传>人道思想的核心是君子思想:首先,认为君子具有四点基本品质印"明于忧患与故"、慎言、自强、知时;其次,通过"天地设位,圣人成能",圣人创易,代天行道,完成天道与人道(君子)的贯通;最后,强调君子应"进德侈业",以"安身立命",实现君子的理想人格,"乐天知命",达至圣人境界.  相似文献   

17.
冯契哲学中对自由的阐述应该包含自由是一种境界和自由是一种过程两重含义,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由思想同中国传统哲学的精华结合的产物。实现人的自由需要以真、善、美的价值内化德性并指导实践,以"化理论为方法,化理论为德性"为方法论原则,培养平民化的自由人格,使平凡之人也能够获得自由。  相似文献   

18.
中国本土思想中的情感与真实--对葛瑞汉和汉森的回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汉代以前的中国思想中,"情"的意义到底如何,它与"真实"、"情感"等概念有何关系,是西方汉学家长期关注的一个问题.以葛瑞汉和汉森为代表的西方汉学家,认为汉之前"情"在中国思想中意为真实,而"情感"的涵义源于佛教的传入.这种依托西方二元对立理性思维方式的分析,是对中国思想传统的一种误解.中国思想强调主客、内外之间的和谐互补,在这种语境中,"情感"与"真实"的意义在"情"中是内在联系的.  相似文献   

19.
"与时俱进"作为现代思想观念,蕴涵着两个哲学内涵.一是现代实学观,蕴涵着与时俱进的运行轨迹."与时俱进"体现着实事求是的辩证唯物论精髓.离开实践的运行轨道,与时俱进就没有方向和准绳;二是现代人学观,蕴涵着与时俱进的理想追求.现代人学是以人的现实活动和从事着现实活动的人为出发点,对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建构等重大理论问题进行探究和阐释,从而形成关于人的生存和人的生活方式变迁的系统性深层理念,并指导人的实践活动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道是庄子哲学的基本范畴,是庄子人生哲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庄子豁达的人生态度、自由的精神境界、本真的人格修养和灵动的处世艺术皆来自对道的求索与体悟,而他的这种对人生最高境界的追求精神以及他为人类设置的为人处世的最高原则,对当今社会的我们有着深刻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