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当代资本主义危机的实质是资本逻辑主导下的现实的人的生存困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在现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走出危机,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更不可能通过选择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解决自身的发展问题。从而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及其面临的根本问题,在充分吸收现代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切肯定性成果的同时,推进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创造性地开辟一种全新的现代生存方式。  相似文献   

2.
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发达资本主之国家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使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然而,其变化说明了什么?资本主义的本质是否已经改变了呢?对此,人们有着不同的看法,西方一些理论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已经改变了。我们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及其必然灭亡的历史大趋势。一战后以来,资本主义的剥削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这仅仅是它的剥削手段的变化,  相似文献   

3.
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方式的历史争论与当代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暴力革命与和平过渡是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两种基本方式。对于应当采取何种方式,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一直存在着激烈的争论。在当代,随着时代主题的变换、国际形势的变化、以及各国具体国情的发展,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式也必然呈现出灵活多样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冯旺舟 《学理论》2024,(1):24-27
“政治马克思主义”是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流派,在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学界中具有重要的影响。围绕“超越资本主义”的理论主题“,政治马克思主义”构建了“转型资本主义”批判理论。“转型资本主义”批判理论是在全球化、当代资本主义的变化、社会主义的曲折发展、新社会运动和当代西方左派思潮的兴起的背景下产生的。“政治马克思主义”的“转型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理论资源包括经典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批判理论、近代西方学者的财产理论、当代西方左派学者的现代性思想等。“政治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围绕资本主义起源、全球化、民族国家和国际关系、超越资本主义等问题展开了论述,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这有助于深化对当代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发展趋势的认识,也对正确处理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构建互利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具有重要的启发。  相似文献   

5.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有世界眼光,要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研究当代资本主义,要善于抓住本质特征,透过现象看本质;要区别个别和一般,继承和吸收人类社会共同的文明成果;要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看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性质。  相似文献   

6.
2006年7月17日,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国际工人运动史教研室邀请校内外多位对当代资本主义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学者,召开了《当代资本主义研究》学术研讨会。研讨会由孙劲松教授主持,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领导李道中教授、叶庆丰教授和王怀超教授以及校内外多位人士参加了这次研讨会。与会专家学者从多个侧面研讨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有关问题,主要涉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关系、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国际关系、全球化、资本主义没有灭亡的原因等方面,综合分析了当代资本主义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郭大为…  相似文献   

7.
不承认、不正视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客观存在是不行的,把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说成是根本改变了资本主义的性质,抹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原则界限,也是不符合客观事实的,而且会导致严重损害社会主义事业的恶果。那么,到底应该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呢?关键在于不要从主观臆想中,而要从客观的实际影响中去把握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既要看到这些新变化在缓解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和促进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继续发展等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又要看到这种作用的限度,乃至酝酿和加剧资本主义矛盾方面的作用,既要看到这些新变化在延缓资本主义的覆灭、延长资本主义的寿命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又要看到它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在经过一个长过程的发展以后资本主义最终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8.
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指出 :要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加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科学研究 ,从理论上解决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发展趋势 ,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必须作出正确回答的基本问题 ,也是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关心的深层次的思想认识问题。深刻理解江泽民同志这一重要论述 ,对于我们坚定社会主义的信念 ,搞好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资本主义的发展已有几百年的历史。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半个世纪 ,当代资本主义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并出现…  相似文献   

9.
布迪厄是当代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和结构主义马克思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用独特的资本、场域、符号权利、误识等概念来解读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策略.他认为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成为元资本的持有者,场域的聚合体,符号权利的垄断者;学校在国家的权力运作中起着决定性作用;误识成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在生产的最好途径.布迪厄从多个维度揭示了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维持统治的根源,为我们全面、深入地了解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的国家实质,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理论视阈.  相似文献   

10.
如何认识和评价当代资本主义新的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表现及其产生的原因,看出其历史走向,即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1.
贫富差距影响社会稳定的三个因素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政策的指导下,社会各阶层总体生活水平有较大的提高,这是让世人瞩目的成就。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也出现了收入差距拉大和贫富分化的问题,并为人们所关注。就目前的贫富差距对社会稳定构成的影响来说,要引起重视的主要是以下三个因素。  相似文献   

12.
王英文 《学理论》2013,(13):10-11
当今国际局势错综复杂,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四处兜售其发展理念和价值观念,给世界带来的不是和平与稳定,而是动荡与不安。从当今世界发展现状和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出发,阐述了中国发展模式的正确性以及对世界的深远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13.
论新时期的党群关系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密切党群关系是党的十六大关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 ,它对巩固和发展党的执政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从理论和实践上分析了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党群关系的必要性 ,然后从分析影响党群关系的因素入手 ,系统阐述了建立互动合作型党群关系的措施和办法  相似文献   

14.
在信念问题的研究中,存在着脱离经济基础、脱离价值和利益等因素,去单纯地谈论信念问题的倾向。从根本上说,这种脱离经济基础来谈论上层建筑,脱离社会存在来谈论社会意识形态的做法,显然是错误的。但是,批驳这种错误倾向,从而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信念观,则要求我们必须对信念、价值和利益的关系做出令人信服的回答。  相似文献   

15.
社区结构是行为主体为满足居民需求而选择的获取和利用资源的方式及由此形成的相互关系。物质资源对行为主体的相互关系的决定性影响以及主体观念对相互关系的能动作用共同改变着社区的结构,透过物、关系和观念审视社区结构生成和演变所揭示出的内在的规律和发展的逻辑,为解释当前社区体制改革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阶段贫富差距扩大问题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中国现阶段的贫富差距问题可以用贫富差距扩大这一概念来概括,而不宜用别的概念,无论是从基尼系数还是从五等份法来看,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扩大现象已经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既有属于历史的原因,也有属于非正常的因素所起的作用,不宜一概而论。缓解中国贫富差距扩大问题的对策在于实现充分就业、健全社会保障制度以及建立起合理而有效的税收制度等等。  相似文献   

17.
目前对党政"一把手"的监督困难重重,问题多多.必须从加强教育,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完善监督体系,拓宽监督渠道,强化对"一把手"权力授权过程、权力运行过程、权力运行结果的监督制约,确保"一把手"掌权以人民的意志为本源,以人民的利益为归宿.  相似文献   

18.
应该说,法官与法律的关系是以司法为视角进行法学研究时所应当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在对已有相关理论进行评析的基础上得出了以下两个基本结论:其一,理想的法官与法律的关系应当是:法官乃法律的有限诠释者;其二,为了更好地保证法官与法律之间的这种理性互动关系,应当创制原则性法律。  相似文献   

19.
潘承生 《学理论》2009,(17):45-47
中苏同盟的破裂,既源于中苏意识形态内在的深刻的分岐,也与俄罗斯大国沙文主义的传统以及中俄两国文化差异性有莫大的关系,同时也与冷战有着直接的关联。  相似文献   

20.
Margo Anderson 《Society》1988,25(3):39-47
Margo Anderson is professor of history and urban affairs and director of the Center for Women’s Studies at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Milwaukee. She is author of numerous articles on the history of statistics and census-taking; The United States Census and Labor Force Change;and, forthcoming from Yale University Press. The American Census: A Social Histor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