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清末状元张謇,主张"实业救国""教育救国",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遗产。他不仅是优秀的企业家、教育家,本质上更是一名政治家。本文论证了张謇的政治家身份,以历史事实为依据,对张謇在清末政治舞台上的作用进行了客观评价,肯定了他作为一名政治家对中华民族的贡献。张謇将南通打造为"中国近代第一城",也培育了近代的南通精神,对南通城市的突破性发展起到了关键性作用。本文对南通精神的本质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并站在历史的高度对南通精神的继承和弘扬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2.
乡村振兴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压舱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民营经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张謇的讲话,实质是对张謇内循环乡村建设模式的肯定,具有深刻的新时代含义.张謇乡村建设的成功经验对民营经济参与新时代乡村振兴、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启示.民营经济参与乡村振兴必须走独具中国特色的内生低成本之路,包括社...  相似文献   

3.
张謇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前驱。民国初年,以张謇为首的地方实业家在苏北沿海掀起了垦殖大潮和移民大潮,有力地推动了苏北的现代化进程。苏北沿海移民大潮形成的外因是垦殖大潮对劳动力的需要,内因是移民组织过程中各方面因素产生的综合作用。以张謇为首的苏北实业家的民本思想、开放意识以及根据实际状况对移民过程中复杂问题所作的周密思考和明智决策是移民大潮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张謇为南通区域的早期现代化选择了一个“急进型”和“一揽子”的推进方式,做成了许多开创性的业绩,但也引发了“本小事大”、“营志营利”、“任重能浅”、“济民劳民”等现代化进程中的一连串悖论,导致了对成功目标再发展的严重制约、过早调动了现代化的不利因素、使处于萌芽状态的现代性因素没有成长的条件等一系列逆向效应,从而构成张謇现代化实践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合理性精神的缺乏,是张謇选择这一战略推进方式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5.
张謇是近代以来爱国企业家的典范,他实业救国、实干兴邦,以一个旧知识分子的觉醒与自觉,以舍我其谁、甘为牛马的气概和"舍身喂虎"的精神,探索救国救民的方式方法,为后人树立了敢为人先、强毅力行、福泽百姓的榜样.在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应进一步弘扬张謇企业家精神,传承弘扬"士负国家之责"的爱国情怀、"独力开辟新路"的创新精神、"言忠信行笃敬"的诚信品格、"兼济天下苍生"的民生意识、"洞明世界大势"的国际视野,发挥企业家在践行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主体力量和独特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晋商常家为个案探讨“儒商”商业伦理特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商是"崇尚儒家学说并以儒家思想指导经商实践且有所建树的商人".与其他商人相比,儒商具有自身的商业伦理特质,明清时期的山西榆次车辋常氏家族就是儒商的典范.常家在商业经营活动中,将儒商大义与商家的逐利有机结合,实现了儒家思想与商业策略的融合,诚为一代儒商.  相似文献   

7.
对于张謇致力于教育的原因,许多学者仅从"教育救国"的角度进行了探讨。事实上儒家传统教育的影响;长期应考科举,对科举弊端的切身体会;西方国家发展强大的经验;中国落后挨打,受人欺凌的现实;加之自身曾有长期的书院执教的经历、经验等等,都为张謇从事教育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8.
"中国近代第一城"这一美誉由吴良镛院士命名。这一命名并非无中生有,也并非高调称赞。这是吴良镛先生对南通近百年历史的真实赞誉。一百多年前的南通堪称新时代改革开放初期的深圳,那时的世界没有"软实力"概念的出现,可是张謇先生以自己身体力行的实业救国方式,无形中发展着南通这座古老的城市。本文通过三大部分的论述,首先在回顾南通城市发展历史的同时,分析张謇先生对近代南通城市软实力构建所起的积极探索意义;其次根据世界各国对"软实力"定义及基本要素的分析,阐述南通现今城市软实力的基本概况;最后对今后南通城市软实力创新构建的内容进行讨论分析。  相似文献   

9.
造就现代企业家的三大环节李步超现代企业家以知识化、技术化为特征,即所谓的儒商。造就这样一支企业家队伍,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当务之急。而造就一支以儒商为主体的企业家队伍,不仅需要企业家自我塑造,更需要我们创造一个有利于儒商...  相似文献   

10.
王元周 《人事天地》2007,(11):20-21
毛泽东曾说过,在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过程中,有四个实业界人士不能忘记,他们是搞重工业的张之洞,搞化学工业的范旭东,搞交通运输的卢作孚和搞纺织工业的张謇。 四人齐名,背景却大不相同。张之洞和张謇有科举功名,前者是封疆大吏,后者是状元及第,范旭东虽然幼时家境穷苦,但有兄长范源濂的帮助,也能够东渡日本,毕业于京都帝国大学化学系。相比之下卢作孚的成功更具传奇色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