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林长华 《黄埔》2014,(2):88-91
正阳春三月,惠风和畅。在这春光明媚的时节,台湾和福建迎来一个共同的、隆重的纪念日,这就是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妈祖诞辰。妈祖的身世传说有关妈祖的记载,最早出现于南宋廖鹏飞于绍兴廿年所写的《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世传通天神女也。姓林氏,湄洲屿人,能预知人祸福……"妈祖是福建省莆田市湄洲人。她出生于仕宦之家,是福建晋代晋安郡王林禄的二十二世孙女。父亲林惟悫,母亲王氏,夫妻俩平时行善积德。一天晚上,王氏梦见观音慈祥地  相似文献   

2.
《台声》2004,(6)
妈祖显灵传说之一:甘泉济师 据记载康熙二十一年十月,清军水师提督施琅奉旨率三万水兵驻扎平海,等待乘风东渡台湾。当时正遇到干旱,军中缺水。平海天后宫旁有一被填废井,施琅命令挖掘,并暗向妈祖祈祷,井挖好后泉水甘口,解了老百姓、兵士用水之难,泉水从此  相似文献   

3.
《人民政坛》2009,(12):5-5
据《福建日报》报道,为保护妈祖信俗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建省莆田市政府10月31日通过了《莆田市加强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定》,11月1日起正式施行,以继承和弘扬妈祖文化,巩固湄洲岛世界妈祖文化中心地位。莆田市行政区域内具有一定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妈祖信俗非物质文化遗产范畴都受本规定保护,包括妈祖祭典相关事项的技艺、仪式,妈祖民间习俗活动,妈祖传说的口头表达,妈祖信俗所涉及的壁画、摩崖石刻、匾额对联、  相似文献   

4.
王丰 《台声》2005,(9):82-83
经新闻出版部门批准,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会刊《中华妈祖》正式创刊,全国政协副主席、台盟中央主席张克辉作创刊词。该刊从5月1日起在海内外发行。张克辉在创刊词中提出,要把这本刊物办成具有国际性、学术性、知识性、资料性和趣味性的权威刊物,使之成为团结海内外中华儿女,繁荣妈祖文化交流的平台。《中华妈祖》刊名由闽籍著名百岁书法家梁披云题写,全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著名作家郭风、许怀中、陈章武为创刊号提供了佳作。1045年前,妈祖诞生在湄州湾畔。妈祖,是人们对海上女神的亲昵称呼。据宋代的文献史料记载,她是莆田湄洲一位姓林的…  相似文献   

5.
《台声》2004,(6):64-65
妈祖显灵传说之一:甘泉济师 据记载康熙二十一年十月,清军水师提督施琅奉旨率三万水兵驻扎平海,等待乘风东渡台湾。当时正遇到干旱,军中缺水。平海天后宫旁有一被填废井,施琅命令挖掘,并暗向妈祖祈祷,井挖好后泉水甘口,解了老百姓、兵士用水之难,泉水从此不竭。施琅以为这是神赐甘泉济师,亲书“师泉”二字,此井至今仍存。  相似文献   

6.
妈祖文化源于妈祖信仰。妈祖是历史上有记载的一位民间女子,原名林默娘,宋朝福建莆田人。传说她自幼聪慧,得道家密传法术,又心地善良,关心民众疾苦,义务为民防疫治病,经常在海上搭救遇难船只,深得群众敬仰,终因在一次海上救难中英勇献身,只活了27岁。人们感其...  相似文献   

7.
妈祖是中国著名的海神之一,尤其在海峡两岸的闽台两地,几乎家喻户晓。对妈祖的信仰,自宋以降,代代相传,深深地根植在海峡两岸特别是闽台两地人们的生活之中。 福建莆田湄洲屿有个叫林默的女子(即妈祖),生于“宋太平兴国四年三月二十三日”,当时“地变紫,有祥光异香。通悟秘法,预知休咎事,乡民以病告辄愈。常能乘席渡海,乘云游岛屿间,人呼曰神女,又曰龙女。雍熙四年二月十九日升化,一云景德三年十月初十日也。”(《莆田县志》,《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卷二八)自此以后,沿海一带人们出海捕鱼、海上漕运,或有海难,或遇海盗,或染  相似文献   

8.
《望夫云》及其“核心”《望夫云》在大理白族中可谓妇孺皆知。口头流传的比书面记载的丰富得多。据查,李元阳嘉靖《大理府志》卷之二“古迹”有“无渡云”条,仅二十字,有自然现象,无传说,无“望夫云”之名,李元阳万历《云南通志》不见记载,明末诸书亦未见。“望夫云”之名出现于清康熙黄元治《重印大理府志》之“精气化云”条,也有了传说;民国周宗麟《大理县志稿》之“望夫云”条,始点明云起风作与石骡之关系。但清康熙问东轩主人《述异记》卷下云:“赵州有洱海,土人诣大理府必由之。然风波甚恶,稍知自爱者,皆从陆路。其海中有望夫云起,则不  相似文献   

9.
钓鱼岛是中国领土。在中国史籍中,最早记载钓鱼岛的文献是明朝永乐元年(1403年)的《顺风相送》。该书将钓鱼岛称为“钓鱼屿”。其后的中国文献及官方舆图亦采用“钓鱼屿”名称,明朝嘉靖十三年(1534年)第十一次册封使陈侃所著《使琉球录》、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浙江提督胡宗宪编纂之《筹海图编》等均有记载。因此,日本以所谓“无主地”的理由非法占据钓鱼岛,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10.
<正>据史料记载,孙中山先生一生有4次在台湾革命活动的经历,首次赴台时前往台北的天后宫朝拜妈祖。查阅《孙中山先生四赴台湾的故事》《台湾与辛亥革命》和《中国革命中的台湾与大陆》等书,详细记载了孙中山先生与台湾的深厚渊源。孙中山首次赴台是1900年9月至11月。孙中山化名吴仲,在台湾停留了44天。他在台北新起町设立了指挥所,策划了惠州起义,并从日本运送军械、武装人员和经费到祖国大陆,于10月8日在台北指挥郑士良在惠州起义。  相似文献   

11.
夜郎竹王传说与彝族竹灵崇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夜郎竹王传说 ,在汉文献中首见于《华阳国志·南中志》 ,之后《后汉书 南蛮西南夷列传》亦有记载。但二者却有不同。刘琳教授注《华阳国志》亦提出自己的见解。笔者认为 ,竹王传说与彝族古代社会的“竹灵”崇拜有关。  相似文献   

12.
《台声》2017,(18)
<正>盂兰盆"救倒悬""解痛苦"之义。此节日起源于《盂兰盆经》中所载佛弟子目犍连报恩救母的典故。佛教徒依教奉行,于是有"盂兰盆节"的流传。我国最早行盂兰盆会者,传说是梁武帝,据《佛祖统纪》卷三十七载:"大同四年,帝幸同泰寺设盂兰盆斋。"《释氏六帖》也记载有:梁武帝每逢七月十五日即以盆施诸寺。自此以后,蔚成风气,历代帝王臣民多遵佛制,兴盂兰盆会,以报答父母、祖先  相似文献   

13.
近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中华妈祖文化交 流协会副会长林国良在莆田市,主持召开电影故事 《情系湄州岛》研讨会。当地部分编剧、作家对该剧 本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是一部具有较高水准的表现 海峡两岸亲情的好剧本。 《情系湄州岛》电影剧本由全国镇协副主 席、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会长张克辉编写。由于 工作上的关系,张克辉曾多次访问妈祖的故乡-- 湄州岛。海上和平女神的美丽传说和岛上淳朴善良 的民风,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一直在鼓励并  相似文献   

14.
妈祖于公元960年农历三月二十三诞生,公元987年农历九月初九白日升天。这两个日子成为妈祖最重要的纪念日。妈祖是福建诞生的惟一一个走向世界的神灵。湄洲屿是中国最著名的海神的诞生地,位于莆田市最南端的大海中,距海岸1.8海里,面积14.35平方公里。一千多年前诞生的一个女子林默娘,使这个小岛名闻海内外,变成  相似文献   

15.
两岸交流     
《台声》2007,(7):8-9
福建省今年前5个月进口台湾水果数量超过去年全年;开通一年出入境旅客逾3万泉金航线发展态势良好;两岸首次合作的闽剧音乐剧《妈祖传说》举行公演;大陆决定再向台湾居民开放15类(项)资格考试.  相似文献   

16.
汉字评说     
汉字评说安作相汉字文化圈的形成《吕氏春秋》记载,“仓颉作书”,但仅为传说。可是据考古发现,在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遗址(如山西襄汾陶寺)和良渚文化遗址(如浙江杭州附近)出土的陶器上,都有雏形文字,其形体与商周青铜器上的铭文有相似之处。这说明距今五六千年...  相似文献   

17.
宋元以来,在中国东南沿海开始流传着妈祖的传说;明代以后,在台湾海峡两岸建筑了许多妈祖寺庙;今天,海峡东岸的妈祖寺庙仍然香火旺盛.本文试就妈祖信仰的起源、发展以及它在台湾的传播与影响等问题进行探讨. 一、妈祖信仰的起源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有关妈祖褒封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妈祖神称的变化,与朝廷的褒封有密切的关系.在宋代,妈祖未被朝廷褒封之前,民间称其为林氏神女、湄洲神女、通天神女(廖鹏飞:《圣墩祖庙重建顺济庙记》、通贤神女(丁伯桂:《顺济圣妃庙记》等,其庙名则称为神女庙(祠).宣和五年(1123),宋徽宗给神女庙御赐“顺济”庙额后,庙名多改称顺济庙(见黄光度:《题顺济庙》、陈宓:《白湖顺济庙重建寝殿上梁文》和《宋会要》“顺济庙”条).绍兴二十六年(1156),妈祖受朝廷褒封为灵惠夫人,至淳熙十一年(1184)又追封3次(“灵惠、昭应、夫人”,“灵惠、昭应、崇福、夫人”,“灵  相似文献   

19.
李歆 《台声》2005,(5):76-76
五月的湄洲岛,鲜花含笑碧海扬波。美丽的妈祖圣地迎来了海峡两岸同胞密切交流、共享平安的盛会,迎来了海内外宾朋,妈祖诞辰1045周年纪念活动隆重举行。妈祖诞辰1045周年纪念活动由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湄洲岛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湄洲妈祖祖庙董事会联合主办,以“海峡两岸同谒妈祖,中华儿女共享平安”为主题,采取“湄洲为主、两岸互动、全球同步的方式,共安排妈祖诞辰1045周年纪念大会、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成立贺联颁奖仪式、《妈祖研究资料目录索引》、《中华妈祖》创刊仪式、妈祖祭祀大典、民俗表演、妈祖文化踩街活动及湄洲岛跨海…  相似文献   

20.
张克辉 《台声》2005,(4):74-79
由于工作上的关系,我曾多次访问妈祖的故乡——湄洲岛,那片土地的美丽圣洁,那里人民的淳朴善良,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我一直鼓励并期待着文艺工作者们能够创作出以妈祖为题材的文艺作品,展现湄洲的风土和民俗。之后,我看过几本描述妈祖神话故事的剧本和有关的歌舞表演,其中部分剧目具有相当的水准。但要创作已神化了千年的妈祖的新形象应当说有一定难度,且不易取得多数人的认同。因此,我开始考虑以湄洲为背景,以妈祖的传说为衬托,以更贴近当代人生活的情感经历和精神生活为线索,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二者之间,寻找契合点,讲述一段海峡两岸的故事,藉此,加深人们对妈祖的了解,也寄托一份我牵系于湄洲的感情吧。在福建泉州,曾听从事有关对台工作的同事介绍说,八年抗战前后台湾与当地人员往来甚为频繁,仅从台湾抱养或买养到大陆的婴幼儿就达近百人,其中也有双胞胎,从大陆到台湾的亦然。足见台湾与大陆血缘、文化的相承相袭、亲密无间。着手写这部剧本是在偶然之中看了《湄洲日报》副总编辑周文辉先生发表于1999年11月6日《人民日报》(海外版)的一篇题为《漂海生还两岸情深》通讯之后。现任全国台联会副会长陈贵州先生的身世也给了我许多写作的灵感和素材。他就是在来往于台湾与大陆的船上降生的,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