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法律传统是否有法治之因素,法治如何生成,是进行法律移植,还是利用本土资源或寻找第三条道路。本文认为,处于后发的中国法治进程,不能简单地移植西方现代的先进、成熟的法治,而是要立足于本土,构筑中国特色的现代法治的深层的、内在的根基。中国法治的生成在于法学理论、法律制度及其与人的结合和法的价值观的转变等层面的演进。  相似文献   

2.
义利之辨在当代中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深刻的现实关怀。中国传统义利法律观基于善的人性预设 ,以重义轻利为鲜明特色 ,在政治上表现为礼治 ,并因而塑造了中国传统法文化的基本性格和延缓了中国现代法治的生成。但同时 ,礼治是中国法治的本土法文化资源 ,在当代中国建构重利贵义的新型法律观 ,重义的传统是克服信用危机和重建市场理性与政治信誉的宝贵的法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3.
当下中国的法治建设过程中,与中华民族血脉相连的法律传统遭受了冷遇,人们热切关注的现代法治精神在本土的成长举步维艰.面对法治所处的困境,我们有必要转换思路,放弃对中国法律传统与现代法治精神进行单纯的"统一"抑或"同一"的整合,回避二者无益的价值争锋,强调它们在差异下的共存与融合.在尊重中华民族法律传统的基础上批判地吸收现代法治精神的精华,使中国当代法治建设既有具有普世价值的现代法治精神的指导,又有根基深厚的中国法律传统的伦理支撑,引导法治国家,走向伦理社会.  相似文献   

4.
法律有必要也有可能介入到孝廉文化领域,因为孝中存在着私法主体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廉中存在着公法上的权力与责任关系,孝与廉还具有共通的秩序价值和利益诉求。纵观中国法制史,我们可以在传统社会中找到丰富的孝廉法制资源,这些本土资源对于当代孝廉文化的制度建设无疑形成深远的影响力。然而,传统法律制度毕竟不能满足现代法治理念的要求,需要我们在科学把握法治与德治、礼治及人治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制度重构。  相似文献   

5.
科建构中国的法治社会需要先进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法学理论与法治理念为指导,但一个国家的法治文化是与它的文化传统息息相关的。尽管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以伦理道德、宗法规则为精髓,但也并不缺乏传统自然法之资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律体系建设及其制度设计基本上因袭的是现代西方法律体系中的制度规范,而如何在移植西方法律技术的同时,研究那些看起来合理并且在其母体社会也行之有效的制度的背景因素,研究特定制度得以发生特定功效的社会和文化环境,特别是研究我们的“本土资源”与外来事物间以怎样的途径加以融合,才是实现中国法治路径的应然选择。  相似文献   

6.
现代法治精神的构建是以一定的国家传统法律精神为基础的。中国的传统法律精神是一种法律伦理精神,在当代中国法治建设的进程中,法律伦理精神与现代法治精神产生了强烈的碰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法治精神是中国迈向法治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法治精神必须实现从法律伦理精神向现代法治精神的转型。  相似文献   

7.
曹泽铨 《学理论》2012,(23):81-83
中国法制现代化旨在通过制度与观念两个层面的法治化来实现社会主义法治秩序的构建。其中社会主义和谐理念是当前社会提倡并追求的符合现代性价值的思想观念,中国传统法律在立法与司法中所体现的和谐思想虽与此内涵不同,但其中所包含的具有传统法意义与本土意义的和谐因素可为现代法治建设所吸收与借鉴。  相似文献   

8.
政治文明是现代化建设的基本目标之一,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相对应,政治文明侧重于民主的制度建设、制度设计和制度安排。“本土资源”指民主制度赖以建立的支持性条件的总和,其内容包括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公民社会的建设、市场经济的完善和法治传统的形成。近现代中国政治发展史再再证明,民主的实现必须从培育“本土资源”入手。  相似文献   

9.
马军 《学理论》2009,(28):139-140
我国的法治建设是以我国的传统法律文化为背景的。我国传统法律文化资源中反法治的成分是主要的,但也包含有一些符合现代法治的成分。对这些积极的成分我们要加以改造和利用,使其为我国当前的法治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0.
张燕  罗云 《理论导刊》2006,(6):62-63
现代司法理念是现代社会法律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核心内容不仅应当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现代法治的特点,而且还应当体现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做到司法为民。以司法为民理念为指导,才能更好地对传统进行批判的继承、对中外法律文化进行选择与嫁接,才能走出司法改革的误区与困境,构建符合本土特点的能真正担负起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维护公平与正义的独立的司法体系。  相似文献   

11.
法治中国语境下的法治建构首先要立足本土性,需对主流社会群体做出回应和关切。群众路线内在地蕴含了现代法治理念,并高度契合了我国本土人文精神的价值取向,它对法治实现"最后一公里"的对接,保障法治常态化运行,及时纠偏法治异象具有现实依托性。在当下的法治进程中务必正视并着力解决法的认知偏差及法律适用的偏离问题,为法治中国的顺畅推进提供基础性保证。  相似文献   

12.
李宏伟 《学理论》2022,(10):71-74
中国古代司法秩序的衡平对于现代法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天理、国法与人情等多规范综合法源的模式为衡平司法的发展完善提供了制度基础。中国古代司法实践中始终秉持衡平观念,以践行中庸的治理思想,追求无讼的法律目标。引经决狱、执法原情、以礼入法是司法衡平理念下的技术实现。衡平理念可作为古代法律规范的法理加以解读,以此进一步深入挖掘传统法律文化中的法理观念,寻找传统法律文化的当代法治的借鉴资源。  相似文献   

13.
王彦芳 《各界》2009,18(11)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应该是在继承古代厚重的传统社会历史文化基础上,移植现代西方法律精髓,改革法制,走充满自身特点的道路.本文立足文化史角度,从先秦社会法治历史文化入手,探索中国先秦时期法治特点,进而与现代法治理念相对照,以便更好地实施法律继承、移植、创新,为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14.
法律文化在法律制度变迁中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与现代法治文化相悖离。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形成过程中,东方独特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和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哲学起了决定性作用。重构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以及"规则性道德"与"德性道德"关系是实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换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5.
法治基本理念是自由、正义、人权、民主、平等;现代法治理念完全溶入中国本土,需深入到道德层面.法制作为一种理念和精神,应作为道德内涵指导个体和社会行为.法治理念既是伦理道德底线,更是其最根本的准则.法治是道德建设的目标和标准,法律至上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行政管理的基点.  相似文献   

16.
传统习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社会的发展有很大影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及习俗的变迁,很多法学家认为传统习俗主要以道德、习俗形成的习惯法表现出来,且是与保守落后联系在一起的,是应该被改造的。在强调社会主义法治的今天,国家制定的成文法主要都是从西方移植过来的,但在很多情况下,人们便偏爱用习俗惯例以及道德这些非正式制度来解决问题。因此,现代社会的法治需要厘清民俗惯例等本土资源对法律制度的作用,更好地完善社会主义法治,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7.
法律移植自从进入中国以来就备受争议,无论上世纪九十年代法理学界沸沸扬扬并延续至今的"法治本土资源"之争,还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局限于部门法领域的民法典立法思路的论战,法律移植都成为无法绕开的一个问题。社会在不断进步,法律移植需要、也应该从新的视角观察。本文仅对法律移植的概念做简要的分析,并从四方面探讨在我国进行法律移植的必要性,同时结合我国的现状浅谈在我国法律移植过程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8.
李金 《学理论》2012,(17):115-116
法治这一极具西方特色的话语,在现代中国语境中逐渐获得合法地位,法治的自由价值也逐渐得到认可,而中国传统文化以群体本位的经验性伦理文化为核心,缺乏个体独立意识,个性自由不发达,法治因素严重缺乏.中国法治发展应当建立在对我国法律传统的深入理解基础之上.因此,将我国的自由主义法传统以及西方自由主义法思想加以总结概括,并对两者差异的产生根源加以比较,可以对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9.
自然法精神即正义具有普适性,它不因民族和国度而异。现代法治要素所包含的价值理念离不开自然法精神,这是现代法治国家所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在现代国家的法治建设过程中,借鉴传统自然法精神可使我们获得很多教益,从中引出的人权保障、法律至上、权力制约等一系列宪政装置对于现代法治的确立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前,我国尚未形成现代意义的法律职业共同体。构建与现代法治要求相契合的法律职业共同体,已成为当代中国实现法治的关键。本文从探析法律职业共同体在法治社会中的作用入手,分析了我国法律职业的现状,提出了构建我国法律职业共同体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