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杨长鑫 《唯实》2012,(2):52-57
列宁国家资本主义思想是列宁主义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思想告诉我们,当资本主义在世界上还处于优势和占主导地位的情况下,经济落后国家的无产阶级取得政权以后,首先不是急于向社会主义过渡,而是必须实现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资本主义较长时期发展,然后再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苏联的失败,从源头分析是没有将列宁国家资本主义思想和政策贯彻到底造成的。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是将列宁国家资本主义的思想运用于的实际,重新链接我国"过渡时期"国家资本主义政策实践的历史过程,就是充分利用当代资本主义的一切新成果来重构和夯实社会主义的基础,然后再稳步地向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主义过渡。  相似文献   

2.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迂回过渡的政策,不仅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政策,而且也不是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新经济政策是退却,但这是有限度的、有秩序的、适时将转入反攻的退却。新经济政策并没有改变列宁的社会主义观,列宁与马恩的社会主义观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3.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是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迂回过渡的政策,不仅不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政策,而且也不是社会主义改造的政策。新经济政策是退却,但这是有限度的、有秩序的、适时将转入反攻的退却。新经济政策并没有改变列宁的社会主义观,列宁与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观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列宁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阶级分析的方法,通过对垄断资本主义的分析,指出从本世纪末20世纪初,人类社会进入了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也即由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这一科学论断在相当长时期里一直为世界无产阶级和国际共运所接受。我国解放前夕和建国以后的一段时期,理论界关于时代问题的探讨也无异义,普遍认为,列宁的时代学说是无产阶级制定正确的战略和策略的出发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特别是十三大前后,我国理论界对时代问题的探讨,掀起了争论。  相似文献   

5.
列宁在领导苏维埃俄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建树了丰富的理论,积累了重要的经验。今天,我们研究列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一、无产阶级在取得政权后,必须从改善农民经济关系入手来巩固工农的政治联盟  相似文献   

6.
列宁在领导俄国人民进行长期的革命、建设实践中,创新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社会革命理论,逐渐形成了一套关于如何在落后国家进行革命和建设的社会主义改革思想。在这一思想体系中,列宁以经济政策的调整为先导,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逐渐体制化及造成的严重社会危机,随后以经济发展为目标重建经济体制,进而推动政治体制的改革,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革全过程的两次重心转换,体现了社会主义改革整体推进的至关重要性。列宁的社会主义改革思想启示我们必须树立系统、整体的社会主义改革思维,辩证地认识和处理社会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整体、协调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7.
充分占有资本文明是社会主义必须具体的历史基础,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先后提出过四个占有资本文明的设想,第一个设想是通过发达国家胜利的无产阶级的援助,第二个设想是学习和引进资本主义文明,第三个设想是"战时共产主义",第四个设想是新经济政策.列宁的这些设想发展了当时已知的马克思主义有关理论,但是其理论局限在于没有认识到资本并不等同于资本主义,没有认识到资本文明的全部历史容量,也没有认识到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同样只有用资本的方式才可能完成对全部资本文明的发展和占有.  相似文献   

8.
俞良早 《理论学刊》2004,4(2):18-22
在列宁的思想中,知识分子创造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无产阶级创造这种理论是统一的,在革命斗争过程中党同无产阶级的关系是一种密切的宣传与被宣传、鼓动与被鼓动的关系,而不是取代者与被取代者的关系。“西方列宁学”所谓列宁以“知识分子”取代无产阶级或者以“党”取代无产阶级的说法是对列宁新型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歪曲。列宁十分注重处理好党中央与党的地方组织之间的关系,十分重视发挥党的地方组织的作用和党员的作用;作为党的领袖的列宁,一向尊重党的代表大会和中央全会的意见,执行党的决议。“西方列宁学”提出列宁以党中央取代党的地方组织和党员,以自己取代党中央,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相似文献   

9.
列宁认为,在无产阶级掌握国家政权、控制国营大企业的条件下,可以大胆实行租让制。实行租让制既能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为苏俄创造更广阔的国际生存空间,又能吸收资本主义的优秀成果,尽快恢复苏俄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这一思想既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国家在能否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优秀成果问题上的一次思想大解放,又为我国在改革开放中采取多种方式借鉴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0.
十月革命后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商品货币关系的思想是对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对于我们当前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指导经济建设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列宁在领导苏维埃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对商品货币关系的认识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十月革命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结束十月革命的胜利使社会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由理论变为现实.在小农占多数,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俄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列宁面临的新的历史课题.1918年初苏维埃俄国与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和约》,获得了短暂的国内和平.此时列宁撰写了指导  相似文献   

11.
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瓣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能不能用科学的态度去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存亡这一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基本经验的高度,探讨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强调指出:斯大林不能承认、不正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有碍于对当代资本主义的认识和斗争实践;戈尔巴乔夫把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说成是资本主义在性质上的根本改变,否定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基本概念和思维方法,一味地同西方世界搞“一体化”,是为资本主义和平演变策略效劳。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关键在于不要从主观臆想中,而要从客观的实际影响中去把握它。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世界历史”理论在当今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时代得到了进(?)本在全球的扩张使人类历史真正进入“世界历史”的完备形态;在此,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致(?)全球范围充分扩散、深化,特别是“冷战”后资本的寄生性、腐朽性更为露骨;“世界历史”历史(?)向极限发展,又在生产力和普遍交往上为全球社会主义准备着条件。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根据不断变化的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事实,不断调整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策略,并最终完成从暴力革命转向和平过渡的重大理论突破,形成了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性质、进程和策略的新思想,树立了一个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的典范。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结合改革开放后新的时代特点以及我国的国情,具体阐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及实践对策,突破了传统观念,大大拓展了社会主义的发展空间,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邓小平的有关论述告诉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前提是正确估量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勇于面对社会主义所面临的新形势;原则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方法;目的是从我国实际出发,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相似文献   

15.
当代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目的是想不经受资本主义所经历的一切苦难而取得其全部文明成果,可是我们并没有因此而跨越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只是选择了一条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选择”而非“跨越”,是建立当代社会主义的真正路径。因此,当代社会主义的“真正使命”乃是集中精力去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在当代社会主义国家里,资本主义所经历的整个“自然的发展阶段”都必须由社会主义来完成。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南方谈话的理论创新主要体现在社会主义本质、“三个有利于”标准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理论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用宽广的眼光观察世界和科学地总结历史经验,是邓小平南方谈话所体现理论创新的基本原则和要求。而整体性、战略性、实践性和主体性是邓小平南方谈话所体现的创造性思维方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7.
关于如何认识现阶段中国的社会主义,理论上还有许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地方,特别是存在着同马克思、列宁的社会主义理论在逻辑上保持一致的问题。多年来,许多研究者把凡是不能一致起来的说法都看作是理论上的"发展",结果引出更多的麻烦。斯大林以来的社会主义理论包括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形式上都是在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框架内建立起来的,实际上却存在着混淆马克思讲的"过渡时期"和"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重大问题。社会主义理论从马克思到当代的变化,就其中的"麻烦"而言,多源于这个"混淆"。本文第一部分首先叙述斯大林社会主义观的变化,论证了斯大林以来的现实社会主义,是没有完成马克思讲的过渡时期任务的社会主义,并未进入马克思讲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也不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初级阶段。本文第二部分,是对由于上述混淆而产生的种种问题,主要是理论上的麻烦,作举要分析和简明解释,这是本文的主题内容。最后是一点补充说明。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陈云始终从战略高度、唯物史观的角度和辩证法角度论述"三农"问题,从而形成了有着自己特色的"三农"思想,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振兴"三农"之路.研究陈云"三农"思想,对当前制定正确的"三农"政策,正确解决好"三农"问题,推动农村的全面小康建设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