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曾东萍 《同舟共进》2010,(12):25-26
《同舟共进》:“人们在歧视我们,我们何不到人群广众中去,要吃大餐饭,要挤公共车,要进电影院。甚至对着那些歧视者偏去摸他们的手脸,对他们打哈欠、吐唾沫。那么,我们就是他们中的一员,他们就和我们是一样的人了!”这是患乙肝的作家贾平凹在他的散文《人病》中表达的对“排斥感”的抗争。  相似文献   

2.
12年前,重庆男子贺晓冬与女友孙仲兰正处于再婚恋爱观察期,孙仲兰的前夫张大龙却突然患病致瘫。贺晓冬不仅没有反对孙仲兰回去照顾前夫和孩子,还义无返顾地与女友结了婚,一起承担起了照顾妻子前夫的重担。 12年来,他先是冒着各种流言蜚语和阻止,举家搬到生活不能自理的张大龙家里;刚拿到拆迁的新房后,他又将卧床不起的张大龙接到自己的新家,精心照顾、共同生活。 12年来,原本下岗的他因为一次次请假送病危的张大龙去医院抢救,不得不一次次面临重复失业……  相似文献   

3.
<正>他们衣衫褴褛,他们饥寒交迫,他们终日生活在被人遗忘的角落,他们就是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也是我们赤峰市救助管理站的全体职工用爱心和良心去服务的对象。在我们的眼里,每一位流浪乞讨人员都是亲人,尽最大的努力照顾好他们,是我们的职责。用心的坚守,只为帮助更多的人。面对着这一特殊群体,我们救助站的每一名职工几十年如一日,时刻践行"爱心沟通、人性关怀"的工作理念,以心交心,以情感人,用无私  相似文献   

4.
听障学生不论听力水平怎么样,学习成绩如何,最终他们都得面对脱离父母、老师,回归社会的现实,自己生活,自己照顾自己.这就要求学校、教师,必须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教给他们一些基本的生活技能和谋生手段. 一、从思想上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 多数听障学生的父母因为子女的先天不足而给予他们更多的照顾与溺爱,但过度的疼爱会使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失去锻炼与学习的机会,导致过高的生活依赖性,并因此而形成过于自我的意识.  相似文献   

5.
《同舟共进》2000年第5期上李翰先生的《劝告蓝英年先生》一文,批评他的《被现实撞碎的生命之舟》,指出书中所收37篇文章,有33篇与前在汉语词典出版社所出之《寻梦者说》重复。这《被现实撞碎的生命之舟》是我们两人为花城出版社策划编辑的“思想者文库“中的一种,我们有责任对有关情况作一点说明。这“文库“的编辑方法,我们在致作者的约稿信中说了:“基本上从已发表的作品中选录,最好是发表之后在读者中引起较大反响者。不论是否已编入文集,均可选录。“可见“不避重复“正是“文库“的编辑方针之一。这意思我们还把它写入“编者的话“印在每册卷首,读者打开书,在接触到正文之前就可以看到,就知道必定会有重复的了。不但蓝先生这本,“文库“中其它几本,也都有同作者其它集子重复的清况,只是重复的没有这样多这样集中罢了。说到编辑思想,我们还有一层没有写明的想法,就是希望“文库“中的每一本,都是这一位作者的代表作,都是他自己最得意的文章,这样,就更难避免重复了。具体到蓝先生的这本书,当初我们向他约稿,请他为“文库“编一本的时候,他正是想到了重复的问题,有所犹豫。我们是拿“代表作的自选集“这个理由来说服他,他才接受约稿的。这事如果要批评,应...  相似文献   

6.
这是一个由购房陷阱引发的既幽默搞笑又生死纠缠的故事。电影中的三个人,一个越想掘金,越在购房炒房的掘金路上倒霉背运,而每一次的挣扎,都让他更狼狈一次;一个是发现自己着了道就立刻给别人挖坑的女人,但不擅坑蒙拐骗之术的她却总将自己和别人的生活都弄得一塌糊涂;另一个是过气明星,他只为了一个朴素的愿望,却做了许多损人不利己的事情。他们各自为利,然而他们却又无法自拔。但矛盾的是,他们又各怀善良本性……  相似文献   

7.
<正>因为头顶国徽、肩扛责任,民警在履行职责、护卫平安的同时,也默默承受了压力和委屈。在负重的前行中,他们内心呼唤理解和支持,这理解,是千万警察前进的源泉与动力,是社会安宁和谐的基础与保障。这是一位普通民警因公负伤的故事,谈不上轰轰烈烈。对家人,也许他有点"冷",经常不着家,不陪伴妻子,不照顾孩子,但他把自己所有的爱都献给了工作,他的血是热的。  相似文献   

8.
土涧 《台声》2002,(10):24-25
朋友,你听过舟舟指挥的音乐会吗?虽然演出的曲目都是些耳熟能详的:柴可夫斯基的选曲、卡门序曲及“世界真奇妙”等,但这不是一场普通的音乐会。指挥的“不寻常”让我们不只“听”到音乐的美妙旋律,更让我们领悟到了生命的伟大和其展现出的巨大潜能。今年5月的一天,来自祖国大陆的唐氏症患者舟舟,身穿燕尾服站在了台北中山堂的舞台上,指挥了一场由台北爱乐大众管弦乐团演奏的“让生命灿烂·希望无穷”的音乐晚会。舟舟以他那对音乐的超凡领悟力和丰富的肢体语言,让现场观众与他一起分享着对音乐的热爱之情。他的低头、微笑、顿足,…  相似文献   

9.
《精神文明导刊》2009,(9):46-46
或许您对“爱同舟”这个名字还比较陌生,但在望花创业园区古城棚改新区,“爱同舟”却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在当地一提起“爱同舟”,人们马上就会感到温暖、快乐和坚强。一、因“爱”同舟。“爱同舟”志愿服务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由35名队员组成,成员大都是下岗失业职工,属于国家重点帮扶的人员。可是就在他们生活最困苦、最无助、最需要帮助的时候,党和政府送来了公益岗位,使他们的生活有了保障,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相似文献   

10.
《当代广西》2013,(3):42
平乐县福兴中学的陆华老师32年情系教坛,一直肩挑重担当班主任,带了31届毕业班。近年来,由于学校留守学生越来越多,他当起了"代理家长",先后接纳36名留守学生。对于班上的留守学生,陆华在生活、学习上精心照顾他们,为他们解囊相助上万元。由于工作认真负责,他多年来所任班级的入学率、巩固率、升学率都在100%。常年任务多、工作量大,他  相似文献   

11.
《同舟共进》2014,(3):87-88
宁夏银川牛大卫(银川兴庆区掌政中学教师)我订阅了三年《同舟其进》,获益匪浅!我也向周围的朋友作推荐介绍,他们也在传看订阅。说明这确实是一本好刊物。  相似文献   

12.
编读往来     
《同舟共进》2008,(9):67-68
凤凰卫视《时事开讲》推荐《同舟共进》香港邱震海(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我最近注意到广东有一本杂志,叫《同舟共进》,它是广东省政协主办的。看了几次以后,非常出乎我的意料,我只能用"吃惊"这两个字来形容。  相似文献   

13.
先看一段新闻报道:“在湖南怀化学院的校园内,每天早上 一位23岁的男生,都会用自行车,把一个10多岁的小女孩送到 石门小学,晚上再接回到他们的住处一男生宿舍下的楼梯间。这 位男生就是2003年从河南省西华县考入怀化学院经济管理系 的洪战辉。而那位小女孩和洪战辉并没有血缘关系,是犯有间歇 性精神病的父亲捡来的弃婴。由于母亲离家出走,这位捡来的妹 妹,由他一手带大。从洪战辉读高中时,他就一直把妹妹带在身 边,一边读书一边照顾年幼的妹妹,靠做点小 生意和打零工来维持生活,如今已经照顾了 12年。”  相似文献   

14.
一年前的何九海15岁,他还有一个小她两岁的妹妹。那时候,他们两个都还属于我们现在常说的"留守儿童"。何九海在自己的老家湖北省监利县朱河镇上的一所初中念书,妹妹在自己的村子里上小学。爸爸妈妈都在深圳打工,平常放学回家都是爷爷奶奶照顾他们。  相似文献   

15.
达茂旗蒙古族牧民额尔登毕力格,一辈子放牧,在年届七十的时候,又来到了首都北京,看到了雄伟的天安门;在故宫博物院,老人东看看西瞧瞧,大饱了眼福。这可是他多少年来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10年前,额尔登毕力格老人的视力减退,一年不如一年,到1995年就什么也看不见了。放了一辈子羊的老人,再也看不见心爱的羊群和碧绿的草原了,连饮食起居也只能由老伴和孩子们照顾,一个生活  相似文献   

16.
8年里,他悉心照顾身患癌症的女儿和妻子,照顾中风瘫痪的岳父。虽然他自己在一次意外事故中摔断4根肋骨,但作为家庭的顶梁柱,他始终没有倒下——  相似文献   

17.
温家宝来信     
2006年12月,作家张扬给温家宝总理写了一封信,并附赠他的著作《第二次握手》(重写本)。不久,温总理寄来了亲笔回信。张先生随即告知本刊编辑:在写给温总理的信中,曾提及《同舟共进》;会将事情经过写成文章,让《同舟共进》独家刊用。  相似文献   

18.
<正>对生活在贵州省福泉市金山街道的困难群众来说,有一个名字提起来他们都熟悉,而他也对他们的家庭情况一清二楚,那就是商良。自2001年金山街道办事处成立以来,商良开始担任社会事业办主任,一干就是16年。在这16年的平凡岁月里,他默默无私地奉献,为弱势群体撑起一片天空。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古代历史名城“不夜城” 的故址——山东省荣成市埠柳镇不夜村,有一位从台湾回乡定居的老人孙温范.他今年74岁,是1988年5月回乡与阔别了48年的妻子曲淑嫦重新团圆的.孙先生在家乡生活得怎么样?有何感想?“家乡民风淳厚,经济发展快,我们生活得很好.”孙先生身体硬朗,脸泛红光,看上去比实际要年轻得多.他向我们介绍,他们老两口只有一个儿子,在青岛铁路部门当干部,工作忙,很少回家.饮食起居,多亏邻居们照顾.1989年3月,他骑自行车外出,不小心摔断了左腿,住了两个多月医院.这期间,邻居们送吃的,送用的,还轮流到医院看护他,照顾得无微不至.就是现在,他吃的菜、烧的柴,大多是邻居送的,很少自己花钱去买.孙先生透过玻璃窗指着院子里(?)(?)  相似文献   

20.
巴士迷情     
一 任亚健能够在这座他们家居住了几代的城市里读大学,一家人都感到满意,他自己也觉得很惬意,因为他可以走读,每天早上上学晚上回家,也就坐七八站路的公共汽车。他从小比较依赖父母,如果要住在学校,他还真不知道能不能料理好自己的生活呢。 每天,不管是早上上学还是放学后回家,都正是最拥挤的时候,而学校和家里两处都是过路站,于是他几乎没有能坐上座位的时候。一次放学回家,车至中途,任亚健身旁的那个乘客起身下车,空出一个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