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中国已经签署或加入对被羁押人权利保护的系列国际人权条约.中国尊重和保障人权司法改革措施也更加具体和明晰。河北省的被羁押人及家属的权利自改革开放以来有了很大的提高,本调研以河北省看守所被羁押人的人权现状为视角,解读看守所在押人员现实的生存状况,从局部观察河北省被羁押人的人权现状,并以此作为改进河北省被羁押人人权保障工作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前清后超、边清边超、押而不决”,超期羁押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刑事司法实践的一大顽症。笔者认为对被羁押人的权利救济手段的贫瘠是造成这种弊端的决定因素之一。“无救济则无权利”,本文拟从人权哲学入手,解读对被羁押人权利救济的必然性和路径,借此来分析我国刑事诉讼中被羁押人的弱势地位、权利行使受损以及司法机关人员超期“无忌”、侵犯人权等现象,并提出完善该机制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囚犯人权,是指囚犯作为特殊身份的人所享有或应当享有的权利。所谓特殊身份,是指因实施了犯罪行为而被逮捕、起诉或定罪判刑,并囚禁于监狱的已决犯和被羁押的未决犯。在我国,囚犯人权主要指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无期徒刑、有期徒刑的罪犯在监狱服刑期间所享有和应当享有的权利。从人权形态来看,囚犯人权可分为法定权利和非法定权利两种。法定权利,是囚犯由国家法律明文规定,并受国家法律保障的权利,即囚犯的合法权益。这  相似文献   

4.
未决羁押者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劳动权利的保障在实践中往往受到忽视。从人权保护的角度出发,并根据相关国际规定和准则,未决羁押者应当享有一定的劳动权利。未决羁押者有要求参加劳动的权利,也有不参加劳动的权利;在劳动时间、劳动报酬、职业安全权等诸多方面和一般人的劳动权并无差别。同时作为特殊的公民,未决羁押者在劳动权利的主体、获得和行使方面又有一定程度和范围的特殊性,其劳动权利更脆弱、更易被侵犯。因此,国家更应当加强对未决羁押者劳动权的保护力度。  相似文献   

5.
羁押本质上是一种强制行为。羁押是为了确保刑事追诉程序而剥夺犯罪嫌疑人或被告的人身自由,是保障刑事诉讼程序顺利进行的重要措施,但它是以剥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身自由为前提的,不当羁押是对国家宪法保障的基本人权的严重侵害,导致羁押与基本人权的关系紧张。当前我国审前羁押制度受到侦控活动的强烈影响,审前羁押率过高,侦查阶段缺乏以辩护权为中心的程序保障权利,羁押替代性措施的适用不理想。新《刑事诉讼法》将人权保障写入指导思想,规定了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强化了侦查阶段犯罪嫌疑人的辩护权,并对监视居住和取保候审进行了调整和规范,立足于人权保障完善我国的审前羁押制度。  相似文献   

6.
刑事拘留对于打击犯罪和保护公民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但我国刑事拘留中长期存在羁押期限过长、超期羁押、不当拘留、刑讯逼供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被拘留人的人权。本文从分析我国现有刑事拘留制度出发,以美、英、法、德、意、日等国刑事拘留制度和有关国际公约要求为镜,找出我国刑事拘留制度中对被拘留人的人权保护的差距,并在借鉴法治国家对被拘禁者人权保护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刑事诉讼体制和实际情况,提出了在侦查机关内部建立侦查、拘留监管和被拘留人权利保障三种职权相分离,检察机关通过司法听证对。侦查机关拘留权进行制约,赋予被拘留者更多更有力度的权利救济途径等改善我国被拘留人的人权状况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客观公正地研究羁押期限的延长制度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有利于控制国家权力的滥用、保障犯罪嫌疑人及被告人的人权、提高诉讼效率。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由于办案期限与羁押期限一体化、缺乏最长羁押期限的限制以及对被羁押人的意见未能给予应有的重视,所以羁押期限延长制度的现状不容乐观。通过对其他大陆法系国家该制度的考察,提出在完善我国延押制度的进程中应当注意要使羁押期限与办案期限相分离、适当的确定最长羁押期限、完善被羁押人的救济机制、确立违反延押制度的制裁措施。  相似文献   

8.
特邀监督员巡查以及定期向社会开放看守所等举措,使得被羁押人之人权保障,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提升。目前,特邀监督员并未真正起到独立有效的监督作用。充分重视并不断提升看守所被羁押人的人权保障,还需进一步构建独立巡视人之突访机制。  相似文献   

9.
人权问题是每个国家在社会进步历程中都不可回避的一个问题.在世界性的规范文件中,对审前羁押活动中所涉及到的有关被羁押人应受到的程序性保障以及具体待遇情况都作了非常详尽的规定.而从实际调研情况来看,我国则存在有适用上的常规性、关押上的长期性、待遇的非人道性、法律救助困难等非常严峻的问题.对此,我们有必要从一系列制度上,如程序公开、侦查利益排除、加强监督和最低限度权利保障等方面对其进行纠正.  相似文献   

10.
看守所地位研究——从在押人员权利保障的角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看守所隶属于负有侦查职能的公安机关,这种隶属状况使得看守所内被羁押者的权利经常让位于查明案件事实真相等方面的需要,造成了取保候审异化、律师会见受阻、刑讯逼供猖獗、牢头狱霸横行的局面,已经越来越偏离世界人权保障的要求。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案,将看守所从公安机关分离出来,使其隶属于具有中立地位的司法行政机关,能够从一定程度上解决看守所内被羁押者的权利被漠视甚至被侵犯的问题,应该是我们司法改革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相比较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关于人身自由权的规定,我国审前羁押的现状存在诸多问题,被羁押人的各项权利保护不足。应结合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及我国国情,完善我国的审前羁押制度。  相似文献   

12.
羁押是我国侦查机关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所导致的一种后果,羁押制度设置的目的是为了防止犯罪嫌疑人有妨碍刑事诉讼或重新犯罪的行为。我国现行的羁押制度在具体实施中存在着诸多问题,羁押过程中违反法律、侵犯人权的行为时有发生。为了在维护被羁押人合法权益的前提下顺利推进刑事侦查工作,必须对我国现行的羁押制度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13.
无罪推定权利的本质首先是一项人权,其次,它是一项基本人权,再次,无罪推定权利是一项宪法性基本人权,最后,无罪推定权利是被追诉人的一项具有宪法性质的国际公认的基本人权。我国即将实施的新的刑事诉讼法在刑事诉讼法的任务中规定:尊重和保障人权,在程序设置和具体规定中都贯彻了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这是对被追诉人无罪推定权利的肯定和保护,有助于被追诉人无罪推定权利的进一步实现。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未决羁押在实践中存在诸多问题:羁押权行使的集权化;羁押期限不确定;羁押场所的设置违背中立性原则;羁押制度缺乏程序性救济功能等。本文试图将未决羁押问题与公民宪法性权利的保护以及相关司法体制的改革问题联系在一起,旨在寻找被羁押人权利预防和救济的合理途径,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革我国未决羁押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恐怖主义犯罪是一种极端的犯罪形式,各国政府对于恐怖主义犯罪普遍采取一系列特殊的措施,如运用监听监控等特殊的侦查手段,软化司法审查程序,延长羁押期限等,这些措施往往克减权利或者限制权利,与人权保障相冲突。因此,应统一反恐中的人权保障标准,严格遵循反恐特殊措施的适用原则,建立相应的赔偿救济手段,最低限度地克减权利或限制权利,保障人权。  相似文献   

16.
下篇:反酷刑正如前面的分析所表明的,在我国目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和被监管人员的权利已经在国家一系列的法律中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确定的保障。这就是说,上述人等尽管被怀疑犯了罪,或者经法院审理被判定有罪并受到监押等刑罚,因而成为社会群体中一特殊的部分。但是,他们毕竟都是人,作为人的最基本的价值和尊严不能因为他们犯了罪并受到法院审判、监狱羁押而丧失或贬损。人权的普遍性规定了不能把他们排除在人权的保护之外,不能成为任人宰割的羔羊。尽管他们面临自愿的或强制性的改变自己的不良或危害社会的行为,以及重建信心,…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行立法对羁押在时限上的规定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是模糊了羁押期限与办案期限的区别,导致司法实践中羁押期限混同于办案期限,羁押标准混乱,羁押时间不可预测。应该实现羁押期限的独立化,将羁押期限与办案期限完全分离;统一羁押期限的决定权,将羁押期限决定权赋予法院;同时建立完善的司法救济制度,赋予被羁押人向办案部门申请救济的权利。  相似文献   

18.
围绕人权保护的国际标准与我国刑事诉讼这一主题,业界人士大多分析研究国际人权标准,以期推进我国刑事诉讼改革,并将研究重点放在沉默权、被告人获得律师帮助的权利、禁止酷刑及刑讯逼供、死刑的运用等,而较少依国际标准对刑事诉讼中人身权利保护的相关具体制度诸如审前羁押审查制作进一步的探讨。在现代司法活动中,刑事诉讼程序与人权关系最为紧密,涉及公民最重要的基本权利,如公民的生命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等,刑事诉讼中对人权保护的水平显示着一个国家人权保障的水平。  相似文献   

19.
羁押必要性审查是人权保障的重要方式。我国1996年刑诉法有关羁押的规定存在很多问题,无法实现人权保障的目标。新刑诉法首次确立了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但还要进一步界定其内涵,通过建立定期复查制度及相应的程序规范确保羁押必要性审查制度的顺利运作。  相似文献   

20.
当前,在刑事侦查中,刑讯逼供、暴力取证、超期羁押、律师权力受限等犯罪嫌疑人人权被侵犯的现象比较普遍,其原因主要是我国刑事侦查制度存在缺乏中立裁判者的监督、犯罪嫌疑人缺乏对抗权利、辩护律师参与权有限等缺陷。要加强侦查阶段人权保障,必须转变对刑事侦查程序价值和功能的认识,实现控辩平衡、逮捕与审前羁押分离、行政与司法警察职权分离,确立沉默权制度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