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年初看到刘绍棠同志一篇文章,对一份要求保存北京八道湾鲁迅故居的呼吁书中,把周作人和鲁迅并列为“世界文化伟人”表示很大的义愤。刘绍棠说“周作人是民族败类大汉奸,奴颜婢膝,卖国求荣”,确是历史事实。对这样一个人。中国有人把他称作“世界文化伟人”,还有人把他列入“世纪文学大师”,我以为是极不应该的。刘绍棠的义愤,是代表了包括我在内的相当一部分中国人的。周作人是个什么人?周作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是积极份子,参加《新青年》的编撰,参加发起“文  相似文献   

2.
清末民初出了一个了不起的翻译家,他叫林纾.这位翻译家竟然不懂外文,完全是根据别人的口译来翻,但倚仗深厚的文学素养和古文功底,其译作在许多地方胜于原著,且翻译速度极快,往往口译者尚未说完,他已在纸上挥笔写就.林纾在大约30年间,用文言文翻译了欧美文学作品180余部.鲁迅和周作人在日本留学时,也都是林译作品的热心读者.周作人回忆说:“只要他印出一部,来到东京,便一定跑到神田的中国书林,去把它买来,看过之后鲁迅还拿到订书店去,改装硬纸板书面,背脊用的是青灰洋布.”  相似文献   

3.
周作人其文     
沙赫 《瞭望》1987,(51)
周作人已经死去整整20年了。近40年来,他又一直名不见报刊。他的著作也不容易看到。没有想到,他文学上的成就还是不失其吸引力,这吸引力不仅及于老年人,也及于青年大学生。 一位在北京大学教书的教授说,他讲鲁迅的课,固然是座无虚席,而且要换大课室;他讲周作人的课,也一样座无虚席,一样要换  相似文献   

4.
《民主》2020,(1)
正1915年2月14日,鲁迅日记有一段记载:"午前往章师寓,君默、中季、逖先、幼舆、季巿、彝初皆至,夜归。"章师即章太炎。当年他以大勋章作扇坠,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攘夺国权,妄图复辟的祸心,被当局软禁于北京贤良寺。鲁迅是众所周知的章门弟子,而马叙伦1911年夏经章太炎介绍,在日本加入同盟会,所以他们结伴去探望章太炎,畅谈了整整一个下午。同年10月22日,鲁迅将他跟周作人共同辑录的《会稽郡故书杂集》一册寄赠马叙伦。这是一本关于绍兴的乡邦文献史料,记述了浙江的风土人情,也记述了会稽的先贤轶事。马叙伦是浙江杭  相似文献   

5.
鲁迅与林语堂小品文问题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周作人有一段话 ,是谈论浙江三百年来的文艺的 :“近来三百年的文艺可以看出两种潮流……我们姑且称作飘逸与深刻。第一种如名士清淡 ,庄谐杂出 ,或清丽、或幽玄、或奔放 ,不必定含妙理而自觉可喜。第二种如老吏断狱 ,下笔辛辣 ,其特色不在词华 ,在其着眼的洞彻与措词的犀利。”这是周作人对其家乡三百年来两种作家不同风格流派的概括 :飘逸与深刻。二周当然也包括在内 ,周作人和鲁迅正是近三百年来浙江两类作家最后的两类代表。林语堂在散文理论与创作上基本上是追随周作人的 ,所以鲁迅和林语堂关于小品文的论争 ,实际上反映了中国两…  相似文献   

6.
《党政论坛》2010,(10):47-47
20世纪初,周家三兄弟成为当时的活跃人物,周建人的两个哥哥不仅成为新文化的领袖,而且还都曾入仕为官,鲁迅曾在北洋政府教育部里当过科长,周作人则在伪政权里做过教育委员会的长官,当然这是为人不齿的。只有周建人一直在从事编辑、教学工作,远离官场,他做的最大的官就是家乡小学校的校长。  相似文献   

7.
贺智利 《理论导刊》2001,(12):45-46
鲁迅在近代美学史上建立了真、善、美三者统一的美学思想,这是鲁迅研究界较为一致的看法。应该说,这样的阐述,揭示了鲁迅美学思想在内容上的质的规定性,在思想体系的把握上前进了一步。但如果到此为止,那么只不过说明了鲁迅美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美学相契合,对鲁迅美学思想的现代性缺乏深入的开掘。说鲁迅的美学思想具有现代性是与中国古典美学相比较而言的。中国古典美学虽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形态,但其主要特征是以和谐为美。直到近代美学史上的王国维才首倡崇高。只有鲁迅、周作人、郭沫若、郁达夫等人的美学思想,才真正实现了中国…  相似文献   

8.
申莹 《学理论》2009,(7):139-140
“五四”前后,西方先进思潮涌入中国,经历了近现代西方思潮启蒙之后的周作人,“个人”、“自我”等意识已经渗透和积淀在他的文化人格和个性心理的最深层。历经半个多世纪,周作人身上“个人主义”的标签始终不曾消减.本文就将集中探讨周作人个人主义思想的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9.
刘菲 《学理论》2014,(2):145-146
周作人是五四时期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在诗歌、散文、翻译、文学批评等多个领域都具开风气之成就,他是新文学史上一个绕不过的存在。在文学批评领域,周作人"人的文学"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影响是长远而深刻的。  相似文献   

10.
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周作人以汉奸罪被捕,次年五月解至南京,关押于老虎桥监狱.狱中周氏作打油诗度日,后来结集为《老虎桥杂诗》.这批规模不小的狱中诗,大多心气平和,或感怀往昔,或追忆儿童生活;但也有极辛辣怨毒、“缺少温柔敦厚之致”的“箭弦文章”,透露出周作人身陷囹圄时的心绪起伏.  相似文献   

11.
王军 《瞭望》1995,(52)
位处北京旧城西北部的八道湾胡同11号在沉寂了半个多世纪以后,最近在京城知识界再度掀起波澜.这个野已见倾圮之态、挤住着32户人家的四合院,在“五四”时期是鲁迅和周作人、周建人三兄弟的住所,周氏兄弟一篇篇笔锋犀利的文章当时尤如一枚枚巨弹从这里发出,射向封建文化的阵垒.一时间,八道湾成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镇、青年知识分子的精神圣地.世界文坛的不朽名篇《阿Q正传》就在这  相似文献   

12.
徐海滨 《民主》2015,(3):45-46
<正>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毛主席称赞他是"文化新军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说起民进人与鲁迅的情缘,首先不能不提民进的创始人之一,民进中央前副主席、秘书长许广平。许广平是鲁迅的学生、伴侣,从1921年进入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就读与鲁迅相识,一直到1936年鲁迅去世,十几年与鲁迅相濡以沫,共面时艰。鲁迅逝世后,许广平继承了鲁迅的遗志,团结和保护了许多在上海的左翼文化人士,为  相似文献   

13.
申莹 《学理论》2009,(9):125-126
周作人是以冲淡平和的东方武的小品文称著于“五四”后的现代文坛的,这些小品文都显出古雅的情调。本文就主要从佛经(及宗教典册)古雅言辞的影响和日本语言的影响两个方面,来探析周作人散文之古雅情调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4.
汤礼春 《侨园》2014,(9):37-37
我曾在上海和广州各生活过几年。入乡随俗,在上海我老婆称我为先生,我则称她太太;而到了广州,老婆则叫我老公,我也改口叫她老婆了。一声老公、老婆,一声先生、太太,反映出广州人和上海人在文化上的特征和性格上的差异。上海人会认为喊丈夫妻子为老公老婆太粗俗,是下里巴人的表现;而广州人则认为喊先生太太太文雅酸气。  相似文献   

15.
关于爱的理论是弗洛姆人道主义伦理学的核心内容.弗洛姆认为,爱是对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爱是具有创造性和成熟性格的人的一种能力;爱的本质是"给予";爱包括博爱、母爱、性爱、自爱、神爱等形式,但所有爱的形式都包含关心、责任心、尊重和了解等基本要素.当代西方的社会结构和西方文化导致了西方社会爱的异化和爱情衰亡.弗洛姆关于爱的理论体现了他对弗洛伊德和马克思的"综合",有其合理因素和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民主》2017,(11)
正1917年,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第二卷第五号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拉开了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帷幕。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第二卷第六号发表《文学革命论》,旗帜鲜明地把文学革命作为"开发文明"、解放思想和改造国民性的"利器",以一位老革命党的口吻,下达了向封建文学进攻的号令。在鲁迅、周作人、钱玄同、刘半农等新文化运  相似文献   

17.
周惠斌 《各界》2011,(12):67-68
周作人的一生可谓大起大落、错综复杂、充满矛盾。周作人既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功臣,是对日本军阀深恶痛绝的清醒之士,又是出任日据时期教育督办的民族罪人。他在日伪时期充当了为国人不齿、为士林所共愤的落水汉奸,不能不说是他一生难以回避的最大的耻辱所在。  相似文献   

18.
书书有情     
陈武 《民主》2023,(5):37-38
<正>难得这样有闲,理了几天书,也读了几本关于书的书,有的是重读,有的是新读。看读书人、写书人谈书的书,真是别有趣味,也可以说是书书有情。周作人的《书房一角》经止庵校订后,清新爽朗,洒脱俊秀,加上开本的特殊,让人爱不释手。出版家范用编了一本“怪”书,《爱看书的广告》。范用在“编者的话”里说:“我爱书,爱看书的广告。”  相似文献   

19.
张丽华 《侨园》2013,(10):51-51
<正>鲁迅和梁实秋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文化名人。只是,这两个人却代表着中国文化两个截然不同的层次和境界。鲁迅是中国文化史上锋芒毕露的人物,他敏锐的目光时刻关注社会和人性最疼痛最真实的地方,这是人们喜爱、佩服鲁迅的所在。梁实秋则是当时的散文作家,他的目光所及,多是对柴米油盐酱醋茶充人了小资情调的感悟,深得许多时尚男女的青睐。人生态度和生活立场的不同,使鲁迅和梁实秋之间并不和睦,他们有过非常激烈的论战。当年,梁实秋从美国回来后在北京《晨报副刊》上发表了一篇题为《卢梭论女子教育》的文章,把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说得一无是处。鲁迅对梁实秋的观点深  相似文献   

20.
雨中乡情     
谢狱 《瞭望》1994,(49)
清明、谷雨前后,江南正是雨季,细雨潇潇下个不停。静听窗外雨声,内心分外寂寥。在炒歌星、炒股票、炒期货的喧嚣声中,耐得寂寞,冷眼观世,也还不难。自觉寂寞也有几分好处,常常使我的脑海里有若干童年的回忆在上下浮沉。 近来重现于脑际的是儿时从绍兴城郊船埠头雇小船去故乡上灶村扫墓祭祖的一路风光。我出生于杭州,父母却都是绍兴乡下人。对绍兴城乡的民俗风情,我并不熟悉;但我又仿佛是知道一些的,比如会稽山水、社戏、乌篷船之类,这点知识得之于鲁迅、周作人等的散文随笔,也得之于明末文人王季重和张岱等人的诗文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