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张伟 《人民论坛》2012,(36):212-213
在康德看来,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规范性原则就是道德准则。道德准则不具有强制性,但能够调整人们的生活方式,是规范人们行为标准的依据。道德法则是基本形式,而道德准则是具体的内容,能够有效促使道德准则更好实现。对康德哲学中的道德准则与道德法则进行区分对理解康德哲学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 道德思维是一种从“实然”到“应然”的跨度思维,以讲“应该”、“不应该”为价值特征,以规范的形式来把握道德现象、创造新的道德生活和道德知识的心理过程。它具有不同于哲学思维和美学思维的显著特点。其一,“实践——精神”的两重性。道德及其存在价值不是物质性的,而是属于人的精神世界,但它又不是以孤立的神圣的形式存在于精神世界供人们信仰和膜拜,而是要诉诸人的行为、人的实践活动,方可显示其社会效应。可见,对道德的把握只有通过实践的途径,而实践又是带有精神性的实践。其二,“现有——应有”的跨度性。休漠第一个发现了道德生活中特殊矛盾:“实然”与“应然”的矛盾。实然代表了道德生活的真实存在,即实存道德层次。应然代表了道德的目的指向性,即理想道德层次。道德思维就是要在忠实于“现  相似文献   

3.
——我们做不起“美国梦”——我们不想做“苏联梦”——我们不会做“欧洲梦”——这就是我们所做的“中国和平崛起梦”中国改革开放论坛理事长做了精辟的概括,他说:“中国比如在能源消耗上,我们就洲梦’;在增强综合国力上,我必坚在美国布鲁金斯学会讲演时,对中国和平崛起的实质和平崛起所做的只是‘中国梦’,而绝不是别的什么梦。做不起‘美国梦’;在人口流动上,我们也不会做‘欧们也不想做‘苏联梦’。”中国人不能做“三个梦”@朱根华  相似文献   

4.
民主政治是人类工业社会这一历史阶段中的一种理想的政治生活方式,它在这一历史阶段中具有历史合理性。在走向后工业社会的进程中,当人类面临众多工业社会的历史阶段所不曾遇到的问题时,肇始于西方的民主的合理性与有效性即开始褪色。张康之教授指出,在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中需要一场全新的启蒙运动,这将是以思考公共管理为核心的启蒙,导向的是寻求一种新的政治生活方式,即建构一种合作社会。后工业时代的合作社会将是一个开放性的社会,开放性的持续增长将带领我们走向多元治理主体共存的局面。并且,与工业社会诉诸于法律来维护社会秩序不同,合作治理更期望寻求人们内心道德理性的帮助,依靠伦理来建立一种非强制性的合作秩序。然而,合作能力不是先验存在的,也不是在工业社会的语境中进行刻意培育而可以获得的,而是需要在后工业化进程中的个人与社会间的互动中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5.
传统道德文化古为今用刍议二则孙世钊一、关于“继承”道德区别于其它意识形态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能深入人心,形成渗透于社会生活一切领域的风俗习惯,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和不可替代性。我国数千年逐步积淀形成的道德观念和道德准则,对社会秩序的稳固所起的作用是不叮估...  相似文献   

6.
儒家义利观是在其对天人关系的理解和把握基础上产生的,注重精神生活、道德情操的追求而轻视物质享受;同时儒家把这作为解决政治问题的办法,主张抑制私欲甚至禁欲来消融社会矛盾冲突。这些观点在现代社会秩序的维系上都有着消极的和不现实的因素。本文从儒家义利观的特点入手,重点分析了它在当代社会陷入的困境,并进行了多纬度的反思。  相似文献   

7.
《中国妇运》2008,(4):1-1
男女两性构成最基本的社会关系,不同历史阶段无不通过制度、法律、文化、道德、习俗将其规范于一定的社会秩序内。直到女权主义发出男女平权呐喊,种种被认可的不平等才浮出历史地表,而今成为联合国通过各种公约以图改变的重大全球性问题。  相似文献   

8.
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经验表明,具有中国特色而又符合现实需要的社会调控机制,应该是以法制为核心,以民俗、习惯、道德及其他社会自治规范为补充的综合性机制。民俗习惯不具有国家制定法的属性,是在人们长期共同的生活、劳动、交往中形成,被用来分配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或解决他们之间的利益归属与利益冲突,被人们内心所确信,支配着人们的行为,形成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的社会秩序与文化认同的规则体系。本文将针对民俗习惯在实践中的适用情况,  相似文献   

9.
赵凌云 《中国民政》2009,(10):40-41
社会管理是一个有着丰富含义而论说不一的复杂概念,综合现有研究论述,我们可以把政府社会管理理解为:政府通过制定专门的、系统的、规范的社会政策和法规,管理和规范社会组织,培育合理的现代社会结构,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回应社会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孕育理性、宽容、和谐、文明的社会氛围,建设经济、社会和自然协调发展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0.
社会管理可以理解为对社会生活方方面面进行合理有效的干预、协调、调节、控制,以调整相应的社会关系、规范人们的社会行为、维护特定的社会秩序的过程.从根本上来说,社会管理是要使整个社会系统处于有序而相对稳定的状态.  相似文献   

11.
法学讲座     
第一讲什么是法第三节法与道德维持有利于统治阶级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不仅需要法,也需要道德。虽然法律规范是重要的,具体的,经常的,普遍的规范,但是道德规范也是重要的,不可缺少的。道德观念薄弱,道德遭到破坏,社会秩序的维护也是困难的。两者都是维护社会关系的发展、社会秩序安定的重要工具。一、道德是一种社会规范。它所调整的是人与人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则的总和。它的主要内容是对于善与恶、正  相似文献   

12.
在任何社会中,为了调整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都必须提倡和建立一套行为规范。法律是具有普遍效力的社会行为规范,然而法治又不是万能的,它并不能代替道德建设,道德也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与法律的不同点在于,它不是靠强制执行的,而是通过社...  相似文献   

13.
陈迎明 《求索》2007,(8):138-139
从权利的层面看,道德自由是主体基于一定的道德必然规律从而在道德生活中有遵守或反对现行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自由。权利意义上的道德自由之所以能够确证,主要在于现行道德原则和规范与道德必然规律之间的不契合,从而导致了人们根据道德理性遵守或反对现行道德原则和规范的权利。  相似文献   

14.
“君子之道费而隐”,道德无处不在而又隐而不露。是道德,而不是法律,在向我们发出指令如何行动。法律只在身外约束我们,道德却在内心约束着我们。在法律的源头,是居于心中的道德法则。  相似文献   

15.
蕴含道德情感色彩的概念与表征——清洁,在当地人的话语和实践中被形塑。在斐济田村清洁相关观念及其实践的表述和呈现中,彰显出当地人在洁净和肮脏认知上的分歧和共识,以及与秩序生活间的关系。清洁和污秽不仅是分类体系的表征,也被理解为一个过程,一个分类体系在历史进程中被不同力量形塑和建构的过程。群体间不同个体对既有分类体系理解的差异,部分源于个体参与的地方权力竞争。权力竞争引发既有社会结构和秩序格局的变动和失衡,而社会秩序动态平衡的实现,又有赖于群体成员深层认同的表述和道德共识的达成。  相似文献   

16.
如果说,市场经济模式是社会运济模式乃至现代化的最佳模式,世俗化是现代化的内涵之一,那末,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所造成的社会分工与利益分化,必然会激发个人的物质生活欲望,加速社会生活世俗化的过程,从而动摇了原有的圣化的自律道德体系的根基,并使之瓦解。道德的沉浮不定与社会秩序的变动,引起了人们对道德的严重关切和深刻反思,产生了道德滑坡抑或爬坡的争论。笔者认为,这些争论虽各执一端,但却浮于表面而不得要领。因为生活世俗化正是造成目前道德困境的症结所在,所以关键在于建立起与世俗生活相适应的道德体系。问题在于如…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法制建设不断向前推进的同时 ,在社会经济生活领域中 ,一些虽然“合法”却严重违背社会道德原则的经济活动和现象开始出现并且越来越多。从法律的角度看 ,因为它“合法”而受到法律的保护 ;而从道德的角度看 ,它虽然严重地违背了社会的道德原则和准则 ,却并没有受到来自道德领域的道德评价和道德谴责。在我们既要建设和规范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又要建设高度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 ,显然不是件很正常的事情。  相似文献   

18.
法律和道德都具有规范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作用,在国家治理中都有其地位和功能。一方面,道德使法律更善,增加了法律的德性;另一方面,法律使人们对待社会道德问题更加客观,增加了道德的理性。我们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正>古丝绸之路,和时兴,战时衰。"一带一路"建设离不开和平安宁的环境。我们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2017年5月1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发表题为《携手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主旨演讲我们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努力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同各国人民一道,共同建设人类命运共同  相似文献   

20.
我们庆幸,生活在和平年代,远离战争硝烟,将生命精力集中于创造自己生活的小美好。我们感慨,即便今天,世界的一些角落仍被纷繁战火侵袭,刺耳的枪声时刻提醒我们和平的弥足珍贵。我们感思,和平不是自古就有,也不是轻易而来。先辈的坚守和不懈筑起坚固堡垒,让后世的我们不必咽下恐惧中的血和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