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在盛行于青年群体的“内卷”与“躺平”的群体性反应之外,还有一部分青年选择逆社会时钟而行。逆社会时钟是与既有社会时钟所规定的生命历程背道而驰的观念与实践。文章聚焦于青年阶段,依据对过去的重返、对现在的中止与延时进入未来三个维度,对逆社会时钟行为进行类型学划分。同时,从时间自主性的视角分析这一现象何以可能。结合经验事实,本研究发现,逆社会时钟者通过自我锚定机制和调适机制来维持自我的时间节奏,在未来“可能的自我”驱使下建构出使自我时间节奏得以延展的自我时区。虽然“为自己而活”的自我叙事是青年群体逆社会时钟的主要驱动力,但作为本真的时间自主性才是逆社会时钟者的基本内核。  相似文献   

2.
弗洛伊德将人类思想和行为的动力归因于潜意识的冲动,而奥尔波特则侧重研究处于意识体验中的健康个人的行动倾向,这也昭示其理论的人本主义性质,即个体具有一个“内在的自我”,它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结构,具有理性、能动性、选择性,不受环境或生理等其它因素的控制。文本试图构建人类群体中谣言传播的个体心理模型,揭示谣言传播的心理实质及其运行规律:一则模糊不清但含有语义要素的信息经过X轴向前运行,该段信息在被个体接收后,在自我意识层面以模糊性和重要性两个维度,进行一系列的转化并形成谣言信息。具体而言,信息模糊性是在个体意识层面感知、记忆和评述过程中产生,根据格式塔心理学的完整性原则,人们会对模糊的信息进行加工,使之更加具有合理性,合乎现实逻辑和自我需求,并使得信息的模糊性变成确定性。信息重要性是指Y轴动力系统中,在个体精神层面动机与需求的力的牵引下,信息被个体按照自己的情感愿望加工;在潜意识本我层面,信息被个体自我按照快乐原则投射到意识之中,使得信息对个体而言变得更为“重要”。以上过程,谣言生产的总体原则符合简化、强化和同化的歪曲模式。一方面,歪曲模式发生在自我对本我和超我的平衡点上(小我),内含潜意识向意识呈现、自我向超我及环境超越两大动力结构,推动“模糊性”向“确定性”转变;另一方面,歪曲模式同时发生在精神层(大我),行为动机和情感需求形成“重要性”驱动力。  相似文献   

3.
“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这一命题被提出来以后,在青年中产生了各种反响,有人认为它是合理的,有人则认为它并不科学。本文也试图对其作一点分析。一、命题的含义“主观为自我,客观为别人”这一命题的含义是:人的本质是自私的,都是主观“为自我”,没有主观“为别人”的,“客观为别人”是从“主观为自我”派生出来,“就象太阳发光,首先是自己生存运动的必然现象,照耀万物,不过是它派生的一种客观意义而已。”准确地说,这一命题应该改为“主观为自我,客观利他人。”其根据有三:首先,符合人的本性。“社会达尔文主  相似文献   

4.
一位作家说得好:“人,活一辈子不容易,忧伤是活,开心也是活,既然都是活,为什么不开开心心地生活呢?”是啊。生命再长,也不过百年,为什么要让自己幽怨一生。而辜负这大好年华?  相似文献   

5.
人性观与领导的自我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小妹 《新东方》2004,(8):24-27
“认识你自己”,这句刻在古希腊德尔斐神庙墙上的铭文,确实是句至理名言。它警示着我们每个人要去不断地追问“我是谁”、“我是什么样的一个人”、“我应该怎样去做人”,要去了解自我、管理自我、完善自我,才能向人生成功之路前进。这也即所谓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指人自己对自己的意识,即主体自我对客体自我的意识,其  相似文献   

6.
尚新磊 《求索》2013,(9):150-152
当传统面对近世经验丧失生命力的时候,对致力于探求“道”的中国知识分子而言。他们不可能一开始就运用“五四”那样与传统全盘断裂的思维:相反.他们致力于怎样恢复与发明自己的文化根性,重新厘定一条可以延续与导引中国社会发展的叙述线索,这一诉求是通过“怎样理解传统”来实现的。为此,康有为用“疑古”开启了自我理论的整合建构。虽然他的心解显得主观臆断,但这正体现了发生在思维层面上从传统向现代的转换轨迹。在此过程中.知识分子作为“思想的主体”也在领悟与感召着传统.谋求与之新的对话,这样,新的变革主张才得以发生。  相似文献   

7.
“间隔年”现象是自我救赎还是躺平摆烂,再度掀起争议性的社会关注。依据迥异的支配逻辑,中国式“间隔年”实践类型可划分为自主探索型、主动缓冲型、被动逃避型与被迫暂停型。深嵌于社会结构性的就业困境,又脱嵌于对抗社会时钟的“为自己而活”,并借由媒介对诗意生活的浪漫滤镜与个体希冀的自由想象的渲染刻画,促成了中国式“间隔年”现象的生成逻辑。但在中国的社会情境下,“间隔年”却被异化为“备考年”,在看似“暂停下来”的时间里以“不敢停下来”的竞速心态呈现为另类内卷实践。社会层面应当给予“间隔年”群体理解与配套支持,摆脱单一的价值评判标准,重新审视并助力于消解青年群体的迷惘、焦虑与内耗。  相似文献   

8.
一、“自我”概述所谓“自我”是指一个人对自己的知觉,包括对自己的生理、心理、行为以及自己与外界环境的关系等方面的认识和评价。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自我是人格的核心成分,是个体内心世界的统治力量,是联系个体世界与外部世界的惟一纽带。因此,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说,一个人的心理的自我比真实的自我更重要。二、认识“自我”中学生在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方面表现出来的心理健康问题主要表现为“错误的肯定”或“错误的否定”。由于他们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评价自我,因此往往目标超越现实,对自己期望过高却又达不到,为此自卑…  相似文献   

9.
钟巧灵 《求索》2007,(12):183-185
山水画和题山水画诗,是画家和诗人表达和寄托其情致思理的载体。综观宋人在题山水画诗中所表达的情致内涵,林泉之思最为突出。林泉之思在宋代题山水画诗中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层面:一是“遥羡”,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表现出对山林隐逸生活的喜好与倾羡;二是“惧隔”,意识到画景与“我”之间的隔膜及欲归隐而不得的处境;三是“望引”,这是诗人对置身于山水林泉的遐思,希望有“仙老”来引接自己进入仙境般的画境。这既是一个情感问题的三个方面,也可视作一次情感过程的三个环节。  相似文献   

10.
陈仲 《长白学刊》2022,(5):12-23
“革命”一词在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中广泛使用的同时,其意涵也随之拓展。中国共产党自我革命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不仅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成功的重要历史经验而载入人类史册,而且是跳出历史周期率的重要路径。勇于自我革命不仅是中国共产党最鲜明的品格,而且是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标志。唯物辩证法原理在自我革命中有鲜明体现,自我革命的内部矛盾与外部矛盾、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彰显了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自我革命在“主体”“问题”“措施”“责任”“过程”“认识”等层次上的全面性与“两点论”自然契合,自我革命在坚持问题导向、抓“关键少数”、抓主体责任、抓政治规矩等方面体现“重点论”,是“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自我革命在解决党内问题的“三道防线”、自我革命的组织体系、自我革命的“法规”体系化、自我革命与社会革命的协同推进等方面彰显唯物辩证法的“系统观”;自我革命始终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彰显了唯物辩证法的“本质观”。可以说,唯物辩证法为中国共产党进行自我革命提供了科学的“打开方式”和根本遵循。  相似文献   

11.
一、公安民警内驱力的层面及其特性 内驱力,简言之即原动力,即自我驱策的能力,是自己诱导、逼迫自己改变、逾越故有状态向新的境域、层界提升嬗跃的能力。对于公安民警这一特定对象来说,就是指蕴育并作用于公安民警这一主体自身的自我鼓劲、自我加压、自我调节、自我奋进、自我更新的动能,是驱使其完成职责任务的内在力量。从共性看,它与所有人的内驱力结构、运作机理有着相通、相一致的竞合模式与主导层面。  相似文献   

12.
无产阶级不消灭自己就不能解放自己 ;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就是一个无产阶级不再是“无产”阶级、进而不再是“工人”阶级、而最终转化为共产主义所需要的那种新型劳动者和新人的过程。“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价值基础的基本原则于是不难证明。这一“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其终点就是以此为基础的人的“自由个性”。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混为一谈因此是错误的 ;但没有认识到后者就是前者的目标并因此不为之而奋斗 ,那也不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  相似文献   

13.
刘力 《求索》2007,(1):81-83
“衣冠之制”作为封建礼俗文化模式的一个重要袁征曾与两千余年的封建统治相始终。近代以降,传统小农经济遭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冲击而走向解体,导致建立其上的传统儒学被弱化,作为儒学礼治精神表征的以“尊卑等差”为内蕴的传统“衣冠之制”遂走向消亡,从而促成传统服饰的近代化。在这一过程中,近代化的社会、政治环境以及自我个性的张显都不同层面地加速了传统衣冠之制的解体。  相似文献   

14.
为自己喝彩     
常常看到那些如痴如狂的“追星族”为自己所崇拜的歌星、影星发狂喝彩 ,似乎忘了生活当中还有一个自己。其实人活在世上更重要的是为自己喝彩。为自己喝彩 ,并不是要你陶醉自己、欣赏自己、崇拜自己 ,而且认识到自己的存在 ,为自己加油使劲 ,做一个真真实实的人。为自己喝彩 ,就是让自己的天平适当加一份砝码 ,让自己的生活有目标、有动力 ,能始终保持一种平衡 ,一种稳定。为自己喝彩 ,就是让自己深入五彩缤纷的生活 ,更多地接触社会 ,接受挑战 ,更多地经受一些磨难 ,使自己不但走出原来的自我 ,而且创造出另一个自己 ,使之变得坚强而不柔弱…  相似文献   

15.
自我意识是指人们对其自身的意识,包括对自己身体及其状态的意识,对自己四肢活状态的 意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意识。它是人类特有的心理活动,在个体发展 中具有导向作用、动力作用、调控作用等。自我意识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社会交往活动 中,随着语文和思维的发展起来的。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自己我认识、自我评价、 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这四种心理成分为基本因素的自我意识体系。一、不识庐山真面目━━自我认识问题1、案例。李某,女,18岁,高中三年张学生。该生自幼表现很强的自尊心,不服输,学习 成绩…  相似文献   

16.
对刚刚脱下学生装,步入教师队伍的青年教师来说,如何培养他们早日进入教师角色,做到会讲课,讲好课,同时育好人;如何闯过“自我关”、“学生关”“、讲台关”这三关呢?对此,我们的做法是:一、自我关”战胜自我可谓第一关。有的青年教师“,怕字当头”,缩手缩脚,还未走上讲台,就为自己设置了一大堆障碍,诸如“我这也不行”“,那也不具备”等等。因此,克服胆怯、畏难心理是初为人师者的当务之急。战胜自我首先要树立自信心,坚信“我是最好的老师”“,我是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建立必胜心要自查、自检、自筹如何面对学生的办法、对策,经过周密…  相似文献   

17.
翻开过去一些党员、干部蜕化变质的历史,主要教训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别人“演变”了自己。二是自己“演变”了自己。外因要通过内囡起作用。因此,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自我“演变”的教训是主要的。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外在“演变”因素和内在“演变”因素仍然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党员干部在高度警惕外在“演变”因素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必须谨防自己“演变”自己。  相似文献   

18.
考试是教学的基本环节之一,也是检测教学效果的常用方法。在教学实际中,教师往往把考试的对象指向学生,而忽视了自己。为使考试真正达到检测教学效果、促进教学的目的,我们在对学生进行考试前,总是先考考自己。实践证明,这样做:一、可以认识自我。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认识自我的知识功底和教学功底;二是认识自我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这样有利于改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自我。2.可以正确地估价学生。教师在考过自己后就能客观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学习成绩,否则,教师对学生会提出不切实际的要求,“唱高调”。这就会损…  相似文献   

19.
中国当代文化是活的,生动的文化,现实的文化研究不能脱离这个对象。作者认为。中国当代文化的突出特点是分化。文章从三个层面描述了这种分化,即社区文化层面,次级民族文化层面以及阶层文化层面。新分化出的社区文化以“新海派”文化为典型,次级民族文化的分化表现为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而个体户我群意识的产生昭示出一个新的阶层文化。作者指出,文化的分化是变迁的动因,进步的标志和整合的前提。今天的整合,意味着一种新的选择,也就是汇融各种有益的文化因子,建设中华民族新文化的过程。整合与分化在文化发展中是相互依存、永无止境的,是全社会积极投入的现代化“系统工程”。  相似文献   

20.
本文依循米歇尔·福柯有关“自我技术”的阐释,以青年女性的健身运动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她们进行“自我审视”和“自我修炼”的实践过程,并对她们身体审美的转向进行了成因分析。研究发现,青年女性在对“身体美”的认识上,积极突破传统思维中对女性形象的固化认知,接受更为广义、多元的女性美;在对“身体美”的获取方式上,选择通过严格训练、量化饮食、身体恢复等途径科学合理改善体形、提升身体素质。青年女性“身体美”的审美转向体现出女性身体观念随时代发展而产生的变化,这种变化则主要源于国家制度层面推动、健康意识觉醒、女性社会地位提升以及自我意识成长等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