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熊春艳 《当代广西》2009,(10):16-17
网络,时代进步的产物,它的传播速度、知识容量等时代功能,无可替代。然而,正因为它的“海纳百川”,导致网络世界里良莠不齐。有人视之为天使,有人视之为魔鬼;有人为之收获,有人为之堕落;有人为之欣喜,有人为之哭泣……在此,记者收集了一些事例,希望能给读者以启发和警示。  相似文献   

2.
个案之一:始终不能忘记我的初恋男友我是一个机关的公务员,在母亲的严格监控下长大.从小她就给我安排好了一切,每天穿什么衣服、吃哪些食物、上哪所大学、学什么专业等等,都是母亲说了算.我开始还发表一下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可是后来就懒得争辩了.她说,她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我好.  相似文献   

3.
实际上,许多成功的年轻经营者过着相当宽松的生活,有一位J公司经理(31岁),1983年开始从事大厦清洁业,现已发展成为拥有200名从业人员的大厦管理公司如果在5点过后的下班时间给他打电话,基本上找不到人,其他负责人和办事员也都回家了.办公室俨然一座空巢、但是,唯有电话依然畅通,任何时间打都会有人来接,如果提出想与经理或其他负责人联络,就用传呼机为其传呼,对方立刻就会回电话  相似文献   

4.
在—个单位工作,弄不好可能使自己成为—个多余的人。如果成了多余的人,那就离下岗失业不远了。除非自己真正不想再在这个单位工作下去,谁也不想使自己成为用人单位中多余的人而被迫离去。那么,怎样才能不让自己成为一个多余的人呢?  相似文献   

5.
网络.一个当今最大的信息平台.每天牵动着无数人的眼球和神经。如何看待网络文化.尤其是如何看待那些在网络上走红一时的人与事?如何才能在网络的长河中沙里淘金?这些问题值得思考。  相似文献   

6.
一位十六岁的少年去拜访一位年长的智者。他问:我如何才能变成一个自己愉快、也能够给别人愉快的人呢?  相似文献   

7.
杜宇 《中国残疾人》2011,(10):32-33
网络正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当然也包括残疾人的生活。有人说,在网上,残疾人不是残疾人。如果我们认同“残疾的定义随环境而变迁”的说法,那么,无限延展的网络世界的确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残疾给残疾人带来的障碍,使他们更有可能扬长避短,发挥才能,重塑自我。  相似文献   

8.
网络正在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当然也包括残疾人的生活。有人说,在网上,残疾人不是残疾人。如果我们认同“残疾的定义随环境而变迁”的说法,那么,无限延展的网络世界的确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残疾给残疾人带来的障碍,使他们更有可能扬长避短,发挥才能,重塑自我。  相似文献   

9.
马德 《乡音》2014,(1):48-48
这个世界,总有你不喜欢的人,也总有人不喜欢你。这都很正常。而且,无论你有多好,也无论对方有多好,都苛求彼此不得。因为,好不好是一回事,喜欢不喜欢是另一回事。刻意去讨人喜欢,折损的,只能是自我的尊严。不要用无数次的折腰,去换得一个漠然的低眉。纡尊降贵换来的,只会是对方愈发地居高临下和颐指气使。没有平视,就永无对等。也不要在喜欢不喜欢上,分出好人  相似文献   

10.
《时事报告》2006,(6):8-8
政协委员、前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赵启正呼吁,中国要想对世界文化做出较大的贡献,国家就要制定文化发展战略。中国是四大发明的发源地之一,但几百年来,逐步落后,对外文化交流逆差严重。和对外贸易“出超”相比,我们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则是严重“入超”,存在“文化赤字”。中国无意强权,但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文化发源地,只出口电视机,不出口电视机播放的内容,就成了一个“硬件加工厂”。  相似文献   

11.
"敢于当面反对、使我下不来台的人,我会重用他。"日前,《朱镕基讲话实录》的出版发行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而上述话语则被视为朱镕基四大经典语录之一广为流传。笔者对这句话深以为然,领导干部重用"敢于当面反对自己、使自己下不来台的人",是一种大智慧。鲁迅在《无声的中国》中说:"必须有了真的声音,才能和世界的人同在世界上生活。"这说明讲真话是多么的重要。事实确实如此。如果不讲真话,就会出现"村骗乡,乡骗县,一级一级往上骗,  相似文献   

12.
7月17日,郑州"汇景嘉园"小区8栋已封顶的楼房开始拆除。经检测,这些建筑使用了不合格的煤矸石烧结砖,工程主体结构安全受到严重影响。在开发商、施工方、监理单位层层监管下,问题砖为何能被用于安置房建设?(《人民日报》7月18日)  相似文献   

13.
“网络文化”主要是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内进行,但网络文化并非是虚拟性的文化.而是与社会文化紧密相关。比如,在网络上的自我炒作,虽然与现实中的炒作方式不一样,但与消费文化流行的时代注重炒作一脉相承。网络中的郁闷与颓废情调,同样有其现实基础。  相似文献   

14.
孙妙  陆文军 《今日广西》2008,(19):39-40
“囧还没走,槑又来了……”这是网络上一位大学生的MSN签名。“囧”和“槑”,这两个绝大多数中国人可能都不会念的古汉字,如今却在网络的各大BBS、个人博客、聊天对话中频频出现,成为众多新生代网民的新宠。这些“怪字”在花样不断翻新的网络语言中并不稀奇,各种符号、数字、字母、字符都被网友们不断演绎成各种具有特殊意义的语言进入网络世界,并广为流传。而且,这种“创新”语言也在不断地向我们的现实生活渗透,成为年轻人中的流行语。那么,这种新语言方式会否冲击我们的正常语言规范?会不会让正在学习语言的学生产生某种迷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