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罗时光 《前沿》2010,(18):122-124
中国近年出现国学热,然而很多中国人却不知“国学”二字乃来源于日本,更不知日本“国学”之真实意涵。其实,日本的所谓“圄学”就其内容而言,其本质乃是对中国文化尤其儒家文化的全面绝对彻底的排斥、否定、蔑视、攻击乃至歧视,是对中国文化的羞辱,更是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屠杀中国人民、歧视华人的根本理论依据及精神源流,可谓是沾满中华民族鲜血的刽子手,亦是战后至今日本政治反动右倾、军国主义阴魂不散之深刻精神底流。因此,其“国学”二字就实在可谓是中国的“国耻”,是中国文化乃至中华民族耻辱的象征。  相似文献   

2.
国学不能理解作一种包罗万象的中国学,其根本核心是中国之作为中国的精神,国学即国魂之学,是中国的智慧之学。智慧是真正的知道。知道表现为一种特别的心灵的能力,它能洞晓万事万物的奥秘。智慧的语言不是一般的语言,而是特别的语言,也就是道。智慧的语言表达具有多种言说者:第一、人言的智慧,亦即日常的智慧。第二、天言的智慧,亦即自然的智慧。第三、神言的智慧,亦即神启的智慧。在人类所有的智慧形态中,中国的智慧是一种特别的智慧。它既不是一般的人言的智慧,也不是某种神言的智慧,而是属于天言的智慧。  相似文献   

3.
《老子》一书在中国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本文拟对《老子》作些综合性的文化史的考察,就正于方家学者。 对中国文化史前史的考索 我认为,中国古代文化发展史上有一段并无信史可稽、仅为后世所传的“史前史”时期。西周之前的数百年乃至数千年久远的初民生活斗争和意识形态可以从现存的先秦典籍中得到曲折的断续反映,其中《老子》是一块无价之壁。  相似文献   

4.
《松州》2016,(2)
正国学为治国安邦之学;国学为正义道德之学;国学为智慧可聪明之学;国学为凝聚和谐之学;国学为快乐幸福之学。国学乃聪慧之源泉,一朝掬饮,终身受用。承载先贤之智,传承国学实为崇高任务。得巨匠亲传,问道天下,可感悟国学博大精深,可感知至广阔而尽精微的万物妙道,可体悟极高明而道中庸的  相似文献   

5.
经典著作以其深邃的思想和强烈的震撼力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综合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作用,注定其可以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之一。当代大学生崇尚经典,对经典著作心存敬畏.但其阅读经典的实际情况又令人堪忧。要改变这种尴尬,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学生多方联动,形成合力。  相似文献   

6.
以现代科技和设计传承传统工艺美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宋慰祖 《北京观察》2005,(11):60-62
各品种工艺美术在其诞生之时,都是那个时代高新技术与先进工艺的集成,无论是有着500年历史的景泰蓝采用的无机化学,材料学和金属加工技术,还是历史更久远的玉雕,牙雕所使用的加工工具,无不透视出科技和工艺技术的发展水平.而传统工艺美术之所以能够绵延不断发展数百年,乃至千年,其核心就是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相似文献   

7.
今年,是十一世纪著名的中国维吾尔族伟大学者、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玉素甫·哈斯·哈吉甫,诞生980周年暨《福乐智慧》面世928周年。为纪念他的诞生,在喀什召开了全国性的理论研讨会。各界人士之所以隆重纪念他的诞生,缅怀他为人类文明作出的业绩,是因为他深邃的思想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的思想、言论是维吾尔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属于中国乃至世界。我们有责任万分珍惜并继承这一宝贵财富,使之代代相传。玉素甫·哈斯·哈吉甫的一生和其经典著作《福乐智慧》,集中了人类朴实,追求平等、博  相似文献   

8.
《今日浙江》2010,(20):66-66,F0003
仓前,在其悠悠千年的岁月长河中,不仅赢得了"江南粮仓、丝绸之府、鱼米之乡"的美誉,也孕育出淳朴的民风、杰出的人才。仓前老街.国学大师章太炎先生故居完好地坐落。  相似文献   

9.
“尊师以重道,爱众而亲仁”、“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上千个孩子一边吟诵着国学经典,一边整齐地做着学校独创的经典操,这一壮观的景象在莱西市已是司空见惯,然每每看到这一景象,无不令人震撼。自2004年开始,莱西市以“诵读国学经典”活动为契机,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形式,在全市普及开展国学启动教育。如今,“国学经典诵读”已然成为莱西市亮丽的文化名片,全市近4万名中小学生在经典的滋养中,完成了从“读圣贤书”到“行君子事”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山西省朔州市2006年成立了非营利社会团体“朔州市经典文化教育民间研讨会”(简称朔州市国学会),组织广大家长和儿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传承中华传统美德,诵读中华传世经典,开辟了一个在国学经典教育领域内有影响的“国学推广朔州乐活模式”。六年来,在市文明办及国学会的努力下,学习从汉朝到清末中国传统读书人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在市县两级成功复制了15个社区国学经典导读班;有1000多个家庭直接参与了“每天一小时二轨亲子共读国学经典”学习活动;有10000多名幼儿园、小学学生间接参与了“蒙学经典诵读”活动;有100多名家长读友具备了担任经典陪读老师的能力,解决了国学教育师资力量的自我复制问题;学习时间达6年的读友普遍能够背诵约10万字的国学典籍,是现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基础段所学文言文总量的5倍;参与诵读达6年的学员熟读四书100多遍,为下一步国学的深入学习打下了坚实基础;参与诵读的儿童识字量普遍达到5000字左右,是普通大学毕业生的2倍(一般大学毕业生识字量为2500字左右);诵读儿童记忆能力超过普通学生约2—3倍;推出的“全感官学习快速记忆法”成为国学学习与右脑开发两相结合的最佳典范。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义利之辨的重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义利之辨犹如中国传统文化一样,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和复杂的表现形式,它实质上是中国历史上一代又一代的思想家对中华民族价值导向和价值目标思考和探讨的成果总汇。因此对这一作为文化系统核心的价值探寻活动作出判断和评价确非易事,任何轻率的否定或肯定似乎都没有什么积极的意义和价值。但是,对于义利之辨给予系统的清理、深刻的反省乃至科学的评价的必要性在当代中国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为急迫和强烈。一义利之辞中理论派别的科学划分中国历史上的义利之辨,前后延续数千年,其思潮之波澜壮阔,其学派之层出不穷,其论辨之尖锐错…  相似文献   

12.
智慧城市是城市发展的大趋势,要提高智慧城市建设品位,做到百年千年大计,应该积极克服和纠正智慧城市建设的短板和不足,在建设智慧城市中突出重点,把握方向,精确着力,使智慧城市建设的红利更好地惠及全体市民。  相似文献   

13.
<正> 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剧烈的变化,数十年间跨越了西方数百年的社会历程,中国文化也在这“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发生着巨大的离析与整合。它并非始终受制于原初性而没有变化,也非如时下某些论者所称已经发生断裂。  相似文献   

14.
加强经典阅读、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建设学习型政党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和政治素质的重要方式。由于理论素养缺失、对经典研读不够、学习投入时间少等因素影响,一些党员干部的经典阅读能力比较差,面临经典著作阅读"赤字"问题。为此,党员干部应在思想上重视经典著作阅读,研读经典原著,抓住经典研读的核心及重点,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研读经典著作。  相似文献   

15.
蒙古族训谕诗《智慧的钥匙》赵永铣《智慧的钥匙》训谕诗(蒙文)共438行韵文,不分章节,从头至尾联韵讲诵,笔者对全诗进行汉译后,对其所表现的思想内容予以介绍剖析。《智慧的钥匙》(以下简称《钥匙》)是13世纪流传下来的一部格言集,数百年来在朔漠南北被当做...  相似文献   

16.
李鸿章的国防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鸿章的国防思想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生沈谦芳清季,李鸿章出将人相几十年,不仅身系清王朝的兴衰,实际上也身系中华民族的存亡。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和“数千年未有之强敌”,他响亮地提出“应建数千年未有之奇业”,竭力筹谋近代国防,在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留下...  相似文献   

17.
江金骐 《小康》2014,(10):25-25
国学已越来越多地受到企业家重视。企业家的重视,无疑加快了现代企业文化引入国学经典的新一轮讨论。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壮大,中国对世界的影响日益增强。在经济蓬勃发展的势头下,要求以中国式思维建立起影响世界经济文化体系的呼声随之而来。1988年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一句“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更是引发国学研究的热潮。提升中国软实力,打造鲜明中国文化名片与世界堂堂正正对话,已成为国人的共识。而理清中国文化几千年发展的脉络,找出几千年民族发展的文化传承血脉,中国文学研究则显得必然而迫切。  相似文献   

19.
李文奇 《春秋》2013,(2):60
聂家庄泥塑是高密市姜庄镇东、西聂家庄民间艺人制作的泥制工艺品,它融汇了民间艺人的劳动智慧和心血,以其独特艺术风格自立于民间艺术之林,辉煌数百年,2008年6月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相似文献   

20.
杨震拒金     
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流传着许多经典故事,它们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结晶,是中华文明之光,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生动资源,大人愿读,小孩也愿听。本刊特辟专栏,每期一篇故事,愿读者阅读并利用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