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艳玲 《河北法学》2004,22(4):130-132
我国关于遗失物的立法还不够完善,导致司法实务中有关遗失物纠纷的处理无法可依。为此,应当建立和完善物权立法,对遗失物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遗失物的悬赏广告,以及无人认领的遗失物归属等问题应作出明确合理的规定。  相似文献   

2.
遗失物被拾得后,如何确认其归属是一个颇为复杂的问题,我国现有法律及司法解释的规定不尽完善、合理,且日益暴露出法律制度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冲突。本文认为,我国立法应完善遗失物之拾得归属制度,明确遗失物拾得人的权利与义务,确立悬赏广告制度。 一、遗失物拾得的概念与要件 (一)遗失物拾得的概念与性质 遗失物的拾得是指发现他人遗失物并予以占有的一种法律事实。自罗马法以来,遗失物拾得可否成为动产所有权的取得原因,向来有正反两种立法例:罗马法不能取得所有权主义及日尔曼法的取得所有权主义。近代以来各国立法,如《法国民法典》第717条、《德  相似文献   

3.
拾得遗失物制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关于拾得遗失物制度的立法简单而笼统,《物权法》颁布实施后对于该制度有所完善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明显强调遗失人的权利,对拾得人课以较重义务,拾得人权利义务严重失衡等等。这些立法问题迫切要求我们完善我国拾得遗失物制度。本文以遗失物的定义为出发点,通过阐述国外拾得遗失物制度的立法状况,对如何完善我国拾得遗失物制度提出了几点建议,比如应通过立法确立拾得人的法定报酬请求权以及附条件取得所有权的权利,应设立遗失物管理机关等,希望有利于我国拾得遗失物制度的完善。  相似文献   

4.
遗失物拾得的处理在我国民法研究领域中始终占有一定地位,我国法律虽有相关规定,但其仍需完善,现有法律对拾得人课以的义务过重,权利和义务严重失衡,招领公告方式太窄,不利于信息的充分流通,并且我国现有法律还未肯定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此外,对于标示不明的悬赏广告也有待完善。  相似文献   

5.
周俊生 《法制与社会》2011,(22):249-252,258
我国现行的遗失物拾得制度承载了过多的道德因素与计划经济时代国家、集体利益至上的理念,存在两大缺陷:否定了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规定无人认领的遗失物归国家所有,未建立拾得人有条件取得遗失物所有权制度。本文通过对我国拾金不昧传统美德进行重新解读,提出赋予拾得人报酬请求权;批判无人认领遗失物归国家所有的现行立法思路,提出应允许拾得人附条件取得遗失物的所有权,为完善我国遗失物拾得制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本文针对我国的立法现状以及与他国在该问题法律规定的比较,从建立遗失物拾得人报酬请求权制度的角度,浅析我国遗失物拾得制度的重建及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   

7.
悬赏广告的理论及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悬赏广告是指以广告形式设置报酬,声明对完成一定行为的人给付报酬,因而广告人对于完成该行为的人负有给付报酬的义务。在商品经济日趋发达的今天,悬赏广告随处可见。诸如公司征名、广告征词、商品有奖征答、寻人寻物等等。纠纷也越来越多。不久前,报载天津一公民失落皮包后,在报上三次刊登悬赏广告,出三万元寻求失物。后拾得者持包前往,领取赏金。但失主以登报不是法律依据为由,请公安局出面调解,欲把酬金改为二千元。拾得者不允,愤而起诉于法院。鉴于目前我国尚未对悬赏广告作明确的法律规定。因此,还理论和实践上都有探讨的必要。  相似文献   

8.
董玉庭 《行政与法》2004,(7):102-104
在司法实践中拾得遗失物与盗窃罪的界限容易模糊,行为人非法窃取有保管义务人的遗失物应认定盗窃 罪,拾得真正遗失物拒不返还应构成侵占罪。拾得支票、存折等证券进一步支取行为应具体分析,当银行对支票、存 折没有实质审查义务时,应构成盗窃罪,当银行对支票、存折有实质审查义务时,应构成诈骗罪及盗窃罪的想象竞合 犯,从一重罪处断。  相似文献   

9.
读者:刘律师,我丢失了一件物品,有人捡到后还给了我。但拾得人因此向我索要报酬,我必须给他吗?他的要求合理吗?刘志民律师:《民法典》第317条规定:“权利人领取遗失物时,应当向拾得人或者有关部门支付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必要费用。权利人悬赏寻找遗失物的,领取遗失物时应当按照承诺履行义务。拾得人侵占遗失物的,无权请求保管遗失物等支出的费用,也无权请求权利人按照承诺履行义务。”  相似文献   

10.
遗失物拾得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遗失物之拾得,在传统民法理论上被认为是原始取得财产所有权的一种事实行为,国外民法对之规定甚为周详。我国民事立法应明确界定遗失物的概念、拾得人的义务和权利  相似文献   

11.
财物遗失后,关于遗失物所有权归属、遗失物所有人与遗失物拾得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成为各国法律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法律只赋予了遗失物拾得人必要费用请求权,本文从历史法学与和价值法学的角度论证了这一规定的弊端与不足,主张应当赋予遗失物拾得人报酬请求权和一定条件下取得遗失物所有权的权利,完善我国遗失物拾得人的权利体系。  相似文献   

12.
悬赏广告是指以广告的方式公开表示对于完成一定行为之人 ,给予广告中约定的报酬的意思表示。悬赏广告古已有之 ,现阶段数量呈大幅度上升趋势 ,如近年大量出现的公安机关缉凶悬赏广告 ,寻找遗失物的悬赏广告 ,而由此所引发的此类纠纷也呈现上升趋势。包括最高人民法院在内的大多数法院都认为悬赏广告是一种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广告人应受其约束。但也有部分法院对此不予认可 ,例如烟台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结的王云辉诉董仁帅悬赏广告纠纷案 ,但对悬赏广告的法律性质问题存在不同看法。对于悬赏广告的法律性质问题 ,英美法系大多认为是“契约说”…  相似文献   

13.
返还拾得物与寻物悬赏广告的法律规制与完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返还拾得物与履行寻物悬赏广告义务等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虽已有规定,但不完善.尤其是有"必有重谢"承诺但没有具体酬金数额的寻物悬赏广告如何履行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及司法解释均未作具体规定.因发布寻物悬赏广告的广告人不履行承诺或广告人与相对人意见不一致引发的纠纷时有发生,司法实践中不便于裁量.通过探析返还拾得物与寻物悬赏广告的法律制度,提出返还拾得物与有效履行寻物悬赏广告义务的建议.以维护相对人合法权益,维护经济生活秩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案例中社会认知和法律评价的尴尬碰撞,导入对遗失物拾得问题法律规定的关注和思考;在对我国法律关于拾得人权利义务的规制现状及拾得人报酬请求权的缺位进行反思后,提出赋予拾得人报酬请求权的立法建议;最后进一步阐述了确立该项权利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并在权利设置上提出了具体设想。  相似文献   

15.
现行《民法通则》和《物权法》对于遗失人无承诺时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以及遗失物所有权的取得持否定态度。我国应当借鉴《日本民法典》的规定,建立起体现报酬请求权和有条件取得遗失物所有权的遗失物拾得制度。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拾金不昧语义分析,阐述了由立法确立遗失物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的必要性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7.
司法实践中已出现关于悬赏广告的诉讼,但有关悬赏广告的法律规定在我国立法上尚处于空白,亦没有相应司法解释。本文结合各国悬赏广告的立法、判例及学说,对悬赏广告的法律性质、悬赏报酬请求权等基本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8.
遗失物制度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谭启平  蒋拯 《法学研究》2004,26(4):58-69
我国现行立法基于对拾金不昧的误解 ,未规定拾得人的报酬请求权和附条件取得遗失物所有权的权利 ,另外规定无人认领的遗失物归国家所有 ,这并不符合现行道德水平以及经济人的基本假设。而设定该两项权利 ,才能实现当事人之间的利益平衡  相似文献   

19.
悬赏广告及其法律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悬赏广告及其法律问题初探杨丽今日之中国,广告作为重要的商品宣传手段已日益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悬赏广告,如悬赏寻物、通辑罪犯、图案、作品的征集等等,以广告的形式声明对完成指定行为的人给予报酬的悬赏广告,已屡见不鲜,但由此带来的悬赏广告人与行为人...  相似文献   

20.
悬赏广告生效制度略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学意义上的悬赏广告,是以广告的形式表明对完成指定行为的相对人给付报酬的法律行为。悬赏广告在日常生活中很常见,如悬赏找人、寻物、征文、征求技术方案等,由此引起的纠纷也不断出现,而且有许多纠纷都是因为悬赏广告是否生效、其效力内容如何分配而引起的,但我国尚无法律对悬赏广告加以明文规定,故认真探讨悬赏广告的生效制度(主要包括悬赏广告的生效要件和效力内容),对法学理论及司法实践都是大有神益的。一、悬赏广告的生效要件悬赏广告的生效,是法律对悬赏广告的合法性及约束力的承认。悬赏广告的作出,说明了悬赏广告的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