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海德格尔秉承现象学还原方法来追问存在的意义.在前期《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从显现一端来追问存在的意义,主张存在只能通过此在显现出来,构建此在形而上学.在后期,海德格尔发现此在的显现方式对存在本身的限制,转而构建世界之四重整体的形而上学,让存在从自身出发显现自身,此在与存在处于自由的游戏之中.  相似文献   

2.
哈贝马斯论海德格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德格尔所选择的不是批判而是神话”,哈贝马斯在《马丁·海德格尔:巨大的影响》一文中作出这样的断言。虽然海德格尔影响非凡,但是他偏离了自十八世纪以来哲学家们通过批判来克服危机的道路。神话式的海德格尔哲学同社会实践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对作为经验源泉的生活现实也就不具有批判性。哈贝马斯认为,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海德格尔从此在的历史性和整体性出发从其自身寻求人类此在的根据,追寻所有存在的第一起点。此在在所有存在之中具有存  相似文献   

3.
马振宏 《理论月刊》2006,(6):112-114
现象学的主体间性理论是关注主体和客体之间相互交往的理论。用该理论来检验文学活动四要素——世界、作者、作品、读者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到它消解了作者与世界、作者与作品、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对立关系,使它们之间出现了融通。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是现代西方在本体论层面对现代性问题展开批判和超越活动的三个主要人物之一,他对现代性的批判和超越体现了横向超越的思维方式和稳健的风格。海德格尔对现代性的批判既有对主体性形而上学的元批判,又有对科学技术、控制论思维方式和虚无主义的具体批判。  相似文献   

5.
虚无的虚无化作为思想的事情的规定,从而在根本上规定了海德格尔思想的道路。但这个结论是如何得到的?这要求我们走向思想的事情本身。这正是笔者所要显现的:海德格尔晚期在何种意义上区分了思想;随后是什么召唤思想,如何走向思想的事情,即作为林中空地的无蔽;最后虚无的虚无化作为思想的事情的规定。在这种对思想的显现中,思想自身敞开并把我们带入思想的道路中去。  相似文献   

6.
西方传统本体论认为,本原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的基础,是世界上万事万物由之构成、万物消灭后又复归于它的东西,世界的本原是物质或者是精神。但在海德格尔看来,哲学的根本问题并不是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而应该是“在”的问题。由此海德格尔重提了“在”的问题并深究了“在”的意义,批判了无根的西方传统本体论,反转了西方形而上学的整个方向。而当海德格尔运用现象学的方法,并找到了人(Dasein)这个“此在”的时候,他的有根的生存论思想终于建立了起来,从而也就完成了他对传统本体论的批判。  相似文献   

7.
张福海 《求索》2011,(1):141-142,65
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行进于诗性之途,而诗性之途说的是海德格尔是在境域生成的路向上来运思的,从而体现出其"中-道"思想的诗化倾向。"中-道"的含义集中体现为"境生‘之-间’"的意蕴。思与境偕,思在存在中生成本真的人言,也即诗。思与诗偕,共同看护存在的真理之家——"语言"。语言也就是"真理的澄明之境"。"中-道"即境域生成之思是海德格尔思想的精髓。"中-道"是海德格尔哲学的根本思维取向,是海德格尔诗学的哲学始基,对"中-道"的澄明将对海德格尔诗学的研究提供重要指引。"中-道"的含义集中体现为"境生‘之-间’"的意蕴。遵循中-道之路,海德格尔诗学研究才会获得本真的指引。  相似文献   

8.
9.
人的问题一直被视为哲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从古希腊哲学到中国哲学,对人的研究由来已久并形成了主题。从西方思想中的"人是理性的动物"到中国思想中的"人是万物之灵",人始终是一个特别的存在者。海德格尔认为"人已经不是理性的动物,但尚未成为能死者",人居住在大地上,与天地神构成了四元世界,接受天地人神所构成的尺度,从而形成天地人神的游戏;而在老子看来,人与道天地构成了"四大"的世界,根据道的规定将人可分为有道者与无道者。通过对二者思想中关于人的主题,如"四元"到"四大",诗人到圣人,以及对人死亡的规定等,区分二者思想中的相似点与差异。  相似文献   

10.
自从康德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提出认识是主体有选择的活动这一思想以来,选择性在认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受到哲学家的重视。马克思从主体对客体的关系上辩证地理解人的认识,更明确地揭示出选择性既是人类认识活动的前提,又是认识过程本身的特征。那么,主体是如何对信息做出选择的呢?选择的内在机制是什么?长期以来,这个问题一直令国外哲学家及心理学家大惑不解,也同时引起了国内哲学工作者的  相似文献   

11.
海德格尔把西方传统的理性认识问题转换成“在之中”的存在问题,给真善美、知情意等认识活动一个存在论基础。其思想体系建基于存在论现象学的观察方法,与亚里士多德的“理智直观”、康德的“概念+直观”、胡塞尔的“范畴直观”等不同,海德格尔现象学的“视”是“主体间性”在世界之中的“寻视”,寻视虽以感官切入,实质上却是思想生发的过程。海德格尔的“视”贯透在其揭示在世存在的所有本质环节之中,在寻视基础上衍生出共同此在打交道的“顾视”,全面而透彻地把握自身存在样式和可能性的“透视”,及洞见真理的“观入”等。通过揭示海德格尔存在论“视”的轨迹路径及寻视、顾视、透视和观入的内在涵义,比较其与西方传统哲学中“视”的差异,可以辨析海德格尔多重视域下揭示出的人与物、他人、自身、世界整体之间的存在关系,凸显其重要的哲学转向,即把视角从存在者层面转向存在者的存在。  相似文献   

12.
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论语言的权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C·爱德华在最近出版的书中论述了海德格尔和维特根斯坦对语言的权威的不同看法。首先,哲学虚无主义的威胁。虚无主义威胁是一种对人类生活进行特殊的哲学  相似文献   

13.
论全球化对中国传统伦理精神的消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真正现代性意义的全球化是在近30年勃兴的,它成为中国现代化中的特殊际遇。全球化对中国现代化的影响具有深刻性、内蕴性,它不仅停留在器物层面,而且深入到精神价值理念中,带来了中西价值的冲突,使栖身于宗法血缘关系中的传统伦理价值式微;全球化赋予现代人开放性的视野和现代性的道德价值理念,促动传统伦理的裂变。  相似文献   

14.
杨星灿 《湖湘论坛》2005,18(6):79-80
电子政务将网络技术运用到行政领域已成为一种必然,电子政务对行政主体具有较大的影响,应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  相似文献   

15.
伍永忠 《求索》2008,(10):116-117
尼采把由“上帝之死”带给人的精神处境称为虚无主义。在尼采看来,虚无主义即价值的沦落,并试图以审美排斥虚无。海德格尔则认为,审美无助于摆脱虚无,相反,虚无将解构审美。只有摆脱形而上学的束缚,从存在那里接受尺度,人才能踏上“还乡”之路。  相似文献   

16.
从历史的、实践的方面来说,“客体的主体化”和“主体的客体化”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统一关系的最概括的科学表述。人类的一切活动、尤其是实践活动,本质上就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能动而现实的互为转化、即双向对象化过程。尽管如此,人们却对“客体的主体化”和“主体的客体化”的基本内容缺乏系统而具体的了解。本文拟就“主体的客体化”的基本内容作些探讨。  相似文献   

17.
在技术即无家可归的年代,海德格尔经验的是非诗意的居住,他因此期待还乡,期待诗意地居住于语言的家园中。海德格尔"诗意的居住"的思想显现于其晚期的语言思想中:语言不仅道说而且沉默;在对语言的倾听中形成了诗与思的对话;能死者接受天地人神语言四元所给予的尺度,从而能够诗意地居住在大地上。海德格尔"诗意的居住"的思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帮助我们思考当代的环境问题,促使我们建筑当代的家园。  相似文献   

18.
论侦查主体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侦查主体是享有侦查权的机关 ,要提高它的行为效率 ,一方面在组织管理上既要遵循一定的组织原理 ,也要强调灵活有效 ,其组织结构的设置和管理的方式、方法要以激发人性和提高人的积极性为目标 ;另一方面 ,要改善侦查主体的制度环境和建立各种良好的社会关系。  相似文献   

19.
论文明主体     
杨青山 《前沿》2008,(7):19-21
社会文明的发展离不开人自身的发展。现代中国的发展迫切需要真正的文明主体。现代文明主体是独立性与开放性、创造性与和谐性的统一;现实文明主体与理想文明主体存在较大差距;在现代化、城市化、国际化实践中塑遣新的文明主体。  相似文献   

20.
侦查主体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侦查主体的核心是人。侦查员是个人主体,侦查机关或部门是集团主体。集团主体中的个人的学识能力之间可以互补,其产生的合力可以突破个人的局限。民间调查公司或私人侦探所也是集团主体,正在或将要成为“准侦查主体”。侦查员素质包括先天素质和后天素质,招警和培训要重视这两方面素质。优化用人机制是优化侦查主体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