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是贵刊的一名忠实读者。自从在好友处同贵刊不期而退后,便被贵刊琳琅满目、丰富多彩、贴近基层、可读性强的特色所吸引。好友见我这样爱着《中国民政),以后每期一到,他都会及时地给我寄来一本,每期我都一字不漏地回得津津有味。就这样,我同(中国民政)结下了不解之缘。贵刊之所以叫我爱不释手,其一是它可读性强。“社会写真”‘“警示录”“生活热门”等栏目追踪广大读者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尤其是关于家庭、社会、生活等一系列文章,有分析、有见解,发人深省,很有感染力和冲击力。其二是它栏目多、容最大、品位高。大大小小、…  相似文献   

2.
编读往来     
尊敬的编辑先生:您好!最近读了贵刊2004年第1期关于农民问题的一组文章,深有感触。特此致函,以表达我的感悟。我是大巴山区的一名民办教师,既领工资,又要耕种土地,有关农民问题的一些情况我都有切身感受。所以,对贵刊所发的这组文章特别喜欢。这些专家关于农民问题的一些高见,确实应引起人们的深思。郑异凡研究员系统考察了苏联不同时期的农业政策,认为苏联取消新经济政策实行集体农庄生产,剥夺了农民的几乎一切私有财产,消灭了一切私有制度,使农民变成了真正的“无产者”,集体农庄实际上是“国家农奴制”。叶书宗教授认为斯大林时期的集体…  相似文献   

3.
编读往来     
《探索与争鸣》编辑部的全体老师们:你们好!作为忠实读者,我对于贵刊每一期的文章都会认真拜读。尤为喜欢“本刊特稿”栏目,该栏目中的文章篇篇都是精品,我每每总为其敏税的笔触、深刻的洞见所折服。读完第8期朱贻庭先生的文章,联想到刊发于第1期的许嘉璐、牟钟鉴两先生的相关文章,更加深了这一印象。无论是朱文,还是许文以及牟文,一并对“传统与现代的关系”问题,给予了积极、肯定的回答,即他们都主张可以通过开掘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来获得能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文化资源。这些理论尝试是非常可贵的。事实上,自近代以来,“传统…  相似文献   

4.
多年来,我一直觉得《民主与科学》的知识性较强、文化层次较高、文风朴实,是我喜欢阅读的刊物之一。 在阅读贵刊时,我特别喜欢“院士论坛”、“科学博议”、“快语诤言”等栏目。但我也觉得贵刊在栏目的设置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还欠缺些内容。 贵刊对社会热点问题的报道及激励大家去深入探讨的力度不够。其实对于一些  相似文献   

5.
《北京观察》1999,(2):33
编辑同志: 我是贵刊忠实的读者。近日收《北京观察》1999年第一期,恭读了余杰先生《以学生为敌——致高考语文试卷命题者》一文。反复研读了几遍,为此文击掌叫好的同时亦为贵刊慧眼识珠而深表敬意。我既不懂语文,更不懂命题原则,我在余先生文章启发下,向贵刊反映并衷望贵刊尽快向有关领导呼吁的是:语文高考命题在平时的一些反射现象,或者直截了当地说:“救救孩子们吧!”一、《文摘周报》1998年秋一篇文章说:中学教育现状是“素质教育轰轰烈烈,应试教育扎扎实实”。就我所知,众多学校的家长会上,校方都严肃、自豪地告诉家长:“我们的教学是瞄准高考。”可否说,素质教育喊得震天价响,实际上是一纸空文。二、假期作业量超常地大:东城某校去年暑假作业情况是: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每科的作业,少则二册,多则三册。按一科两册,每册只按30页计,共为300页。此外还有厚厚一本含各科内容的假期作业。特别是语文作业,还有书法与成语作业;最令人吃惊的是要求学生写一篇社会调查和“八篇世界名著的读后感”。可否问一问:各科的老师自己做这些作业需要多少时间?孩子们受得了吗?  相似文献   

6.
《同舟共进》2010,(3):71-71
北京仲呈祥(第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七届全国文联驻会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科组召集人)我对贵刊的评价是“很满意”,尤爱读其中的文史和文化类文章。如果说张岱年先生曾引用熊十力先生之语:担心今后会思想的人会没有了,那么,《同舟共进》则是立足现实,放眼未来,坚持“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探求真理而激活民族思维的一个平台。它出思想、出智慧,福荫所及,不独当代。  相似文献   

7.
读了贵刊1998年第11期以来关于女性就业的争鸣与探索文章,作为一名妇女工作者,我想对女性就业这个热点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萧立军先生认为:“计划经济体制庇护下实行男女同工同酬,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降低的一个重要原因。”这让人有点不明白,难道同工应该不同...  相似文献   

8.
本刊编辑部收到甘肃天水师专范三畏同志来信说:“我喜欢《思想战线》,因贵刊关于西南民族民间文学的介绍文章很吸引我。我喜欢诗歌,自然也关心新诗形式的探讨,而贵刊这类文章中关于民歌的介绍,又颇能给人在这个问题上以很大的启发和帮助”。范三畏同志在读了本刊一九七八年第一期载的《历史悠久、绚丽多姿的白族民间文学》后,提出“我想知道白族民歌是否也像旧诗词一样,句子要求平仄的交互,它们与汉族五七言诗歌的渊源影响是何种情况”等。现请该文作者张文勋同志答复如下:  相似文献   

9.
我个人订阅贵刊20多年了,喜欢贵刊特稿、海峡交流、侨乡、华侨华人、社会生活、文化艺术、旅游、见闻、保健等方面的栏目,和介绍中国包括各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特有文化及其独有的特异工艺的文章。但说实话,我对贵刊整体质量不太满意,因为我认为贵刊与以前比较,没有多大变化。在所谓经济国际化的冲击下,各国各民族的特有文化遭到空前的威胁和破坏。无批判、盲目地追随这种歪势,会无形中充当破坏自己文化的帮凶。尤其在经济左右社会生活的今天,我们民族珍贵的文化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因此我认为作为介绍中国的期刊,贵刊应该担负起保…  相似文献   

10.
编读往来     
编读往来“我非常喜欢阅读贵刊”我很高兴地发现我的名字出现在贵刊举办的“历史与旅游”知识竞赛50名获奖者的名单里,我经常读你们杂志的每一篇文章。在第4期,有一篇文章特别引起我的兴趣,即那篇关于爱泼斯坦的文章,他目睹了中国近几十年的重大事件。我也很喜欢你...  相似文献   

11.
解析“新人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昌逵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青少年研究室资深研究员)在看到上期的《我看“新人类”》一文后给本刊来电说:我对贵刊文章《我看“新人类”》有一些看法: 《我看“新人类”》一文中说“新人类”所处的文化氛围是独特的,认为“新人类”某种程度上是在精神上没有父亲的一代,因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文化大革命”中几乎被摧毁殆尽,一切旧的东西都被打破了。与历史割裂也许使这代人无所顾忌和偏执地面对一切,因为他们没有传统,他们一无所有,因而他们绝对自由。 一切旧的传统真的被打破了吗?如果真是那样,中国不就进入现代化了吗…  相似文献   

12.
我是一名军人,在平凡的军营生活中,和所有的战士一样,我们都有一种愿望,那就是渴望了解令日中国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市场,以及全球军事发展状况。于是,《今日中国》成为了将军和士兵们共同的好朋友。要说贵刊的特点和优点是很多的,总的感觉是,贵刊真的给人与众不同的思想和深度,是杂志类的“老大”。希望贵刊更多地报道国际“新”点、政坛“热”点、社会“焦”点、经济“特”点、市场“沸”点、名人“优”点,保持原有本色,大踏步、大创新、大胆地向前走。前几期《读者园地》朋友们讲了好多建议,我再提一条:建议设立“经…  相似文献   

13.
编辑先生:拜读贵刊5月号李先生“透析台湾选举文化”一文,增加不少见识。据敝人所知,台湾选举,还有—些特点值得关注,望借贵刊一角略述一二。  相似文献   

14.
《民主与科学》主编、编辑先生:二○○五年十月出版的《民主与科学》上面刊载了傅国涌先生的文章《公众为什么厚“丘”薄“杨”?》。阅后觉得作者对我的讲话、见解和做人的态度都似乎不太了解。至于中国的大学教育,我在九月下旬的一篇演讲中谈得比较详细。该文已刊于《光明日报》十二月二十一日第五版。兹附上,请载于贵刊。即颂敬意!杨振宁二○○六年一月十八日  相似文献   

15.
我是在“文化革命”初期见到吴晗先生的,这是一次令人难忘的会面。 1955年5月间,报纸上突然铺天盖地登出了批判吴晗先生的文章,什么批《海瑞罢官》、批《三家村》等,火药味很浓,大有置人于死地而后快之势,读了让人心惊肉跳,可想而知当时吴晗先生会是怎样的心情了。吴晗先生一时间成了“反党”、“反毛主席”的“反动学术权威”。这突如其来的风云变幻,把我弄得惶惑不安。  相似文献   

16.
时下,有一股不正常的“泛文化”现象,即凡事都往文化上沾边。某些文化商贩,怀着一种猎奇心理,大写特写所谓的“名人轶事”,进行伪劣文化传播。有一篇谈名人趣事的文章,说是鲁迅先生不仅很怪,而且怪到出现了怪癖——养蝎虎。就是养那种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的动物。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养蝎虎,竟被贴上“蝎虎文化”的金,实在令人匪夷所思。最近又看到了另一篇更为令人惊诧的文章——《毛泽东的“抽烟文化研究”》。这篇奇文很有“功夫”,它以比蝎虎文章更为“深刻、细致、丰富”的文笔,从毛泽东的烟史考证,到毛泽东的烟瘾评估;从毛泽东的香烟“品牌文化”,到毛泽东吸烟的“烟具文化”,一展无余。最后,作者的结论是:毛泽东是个伟人,伟大之处也包括他的吸烟。呜呼!这究竟是文学的枯竭、文化的悲哀,还是文人的穷途末路?  相似文献   

17.
网络文化的哲学视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社会物质生产是一切社会现象产生的基础这一基本观点来看,网络文化就是以计算机互联网和现代通讯技术为基础,以虚拟网络空间为存在形式的现代新型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是对现代社会经济、政治和社会心理发展状态的反映,也是对现实文化和传统历史文化的再造和继承。不能把网络文化理解为“网络时代的人类文化”,也不能把网络文化仅仅理解为对“网络经济和网络政治”的反映。就其实质而言,网络文化作为对人类现实文化和传统历史文化的再造和继承,它既不同于“整个人类的文化”,也不同于“关于网络的文化”,而是与现实文化、历史传统文化有别的,具有自身鲜明特征的新型文化形态。  相似文献   

18.
敬告读者     
你好。最近关于东史郎先生的讨论比较多,对此,我也有些感触,希望与贵刊和其他读者交流一下。  相似文献   

19.
林婷 《新东方》2005,(8):20-23
村政研究是近几年学术界兴起的一个热点问题,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因此而卷帙浩繁。现代社会处于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激烈碰撞的时代,这一特征在有着浓厚“东方典型”的中国表现得尤为突出。“乡土中国”与现代社会品质的契合是我们研究“乡村政治”特定问题所应追求的方向,因此,综合各方面文章和论著,我认为,注重对家族、社区和国家三个要素的解读对现代化视野下的村政研究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编读往来     
应该做一篇打击“票贩子”的文章我曾随父母多次出行,对“票贩子”十分反感,可又无可奈何;我也曾为媒介中报道的打击“票贩子”的消息欢欣鼓舞,可我又为屡禁不止的“票贩子”的生命力深感惊讶!希望贵刊专门做一篇打击“票贩子”的文章,更深层次地剖析其产生的环境、滋生的土壤,屡禁不绝、屡打还旺的根源。贵刊第二期《打私:中国强势出击彻中时弊,有益人生;《高楼遇火,如何求生?》知识性强,对我们学生很重要,还有《当心“迷魂药”》都是很好的文章。我还有一个建议,评刊表中增添一条“您认为本期最差的文章”如何?(从本期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