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现在的年轻人要不要读书?不读书能不能成为知识分子?这些问题似乎永远没有答案,又似乎无需解答,因为答案是个常识。刚刚过去的2月24日是胡适逝世50周年的纪念日,让我们回顾胡适少年时的读书经历,看看一个知识分子是怎样开始阅读的。  相似文献   

2.
今天读书已蔚然成为一种风尚。大家不仅谈书论书,而且也都在做着相关的读书节目。我属于好读书的那种人,但却常常“不求甚解”。读书读到“甚解”,我以为那是学问家研究者的事,以读书自娱,我觉得还是“浅尝辄止”的好,消遣的目的才能达到。不过我还是爱看“读书节目”,爱浏览“读书指南”之类,它可以帮我在最短时间里了解书的市场和书界的行情。人的一生不可能读尽所有的书,也不可能全知道世上都出了些什么样的书,以有限的时间而读所要读的书,惟有通过“读书节目”和“读书指南”,才不失为想读书而又有好书读的终南捷径。一般来说,读书人被…  相似文献   

3.
夏鼐是著名考古学家。一般而言,学者都爱读书,但夏鼐爱读书,却到了痴迷的地步。清华园里好读书读书,对于夏能而言,是治学的需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夏鼐日记》的出版,为我们展开了夏翁在书海中邀游的生动画卷。1938年末,留学英国的夏鳍在日记中写到,“今年第一季以参加发掘,漫游近东,无暇阅书,4月底返英时,一共只阅十来本书。以后又以在校中整理古物,从事于串珠之编目,偷闲读书,一年仅阅过80部书,页数达19534(小说及杂志中论文不算在内)”。一年12个月、365天,阅书80部、19534页,月均读书6部以上,日均读书50多页,若算上小说和期刊论文,数量还要多,这尚属“无暇阅书”之年的“战绩”,实在令人既咋舌又汗颜。  相似文献   

4.
《长江论坛》2010,(3):F0003-F0003
爱读书,读好书,是我们生活的重要部分。传统文化中,读书、修身、立德,不仅是立身之本,更是从政之基。在“世界读书日”(4月23日)来临之际,中共武汉市委党校、武汉行政学院开展了“荐书、读书、品书、评书”交流活动。这次活动得到了教职工的积极参与,大家以支部为单位推选出自己喜爱的书籍,并以短小精悍的笔触,勾勒出阅读过程中最精华的感受,与大家分享。  相似文献   

5.
2009年5月13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2009年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发表了题为《领导干部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重要讲话,科学准确地回答了领导干部为什么要读书、读什么样的书、怎么样读书等三个重要问题,为引导领导干部坚持读书、在全社会营造“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的良好氛围、推动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建设,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促进作用。但也有基层干部认为,要坚持读书是对领导干部提出的要求,我们这些基层干部只要把具体工作干好就行了,读不读书没有什么大关系。  相似文献   

6.
读书与做官     
古人讲:“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读书何以为高?因为自隋唐以来,以科举取士,读书与写文章是踏入仕途的敲门砖。而一旦入仕,则身价陡增,荣华富贵随之而来,因而又有“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之说。然而,读书与做官毕竟是两码事,书斋与官场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天地。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书斋好比情场,书生就像热恋中的少女,天真、浪漫、富于幻想,眼前浮现的总是鲜花、美酒,耳边回响的总是音乐、掌声和甜蜜的话语,脚下踩着的似乎就是通向结婚殿堂的红地毯,因而脸上总是荡漾着幸福的微笑。书…  相似文献   

7.
张保振 《政策》2010,(4):59-59
读书是件幸事、福事。毕竟,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但现在的问题是.知识爆炸书太多,工作繁忙时间少。如何在这种“多”与“少”的矛盾中去读书,当然有个选择问题。“异而读书”值得一试。  相似文献   

8.
【多读“无用之书”】李浴洋:陈老师,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很高兴可以就“读书”这个话题和您做一次访谈。关于“读书”,您先后写过《书里书外》《书生意气》《漫卷诗书》《读书的风景:大学生活之春花秋月》与《读书是件好玩的事》等。我注意到,从1990年代开始,差不多每年的“世界读书日”,您都会应邀撰文或发表演说来谈“读书”。  相似文献   

9.
任怡菲 《台声》2023,(19):106-107
<正>《小窗幽记》言:书能下酒,云可赠人。实是如此。书不仅是如人们常言“良药”“香茶”“醇酒”云云,而且有不少特殊效用。但想来,用“效用”形容读书又有些功利。微醺的黄色柔光下,一曲轻歌,一壶淡茶,指尖看翻飞着书页,将时间尘封,将心灵放飞——读书又何尝不是一种享受呢。山月不知你,夜雨不懂你。书中确有黄金屋,书中确有千钟粟。那书中的,才是你的“乌托邦”,是你自己的世界。  相似文献   

10.
8月11日,浙江省台州市玉环具残联在残疾人文化活动中心举办残疾人读书交流活动,16位文学爱好者聚集一堂,以书会友。活动现场气氛活跃融洽,大家相互交流读书经验,话感想、谈体会,尽情地分享自己曾读过的好书和读书的乐趣。大家表示这样的读书交流活动不仅给他们提供了一个相互交流的平台,而日可以让他们相互间把读书的经验、感受、体会进行共享,不断获取信息。  相似文献   

11.
“异读”谈     
读书是件幸事、福事。毕竟,一日不读书,胸臆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但现在的问题是,知识爆炸书太多,工作繁忙时间少。如何在这种多与少的矛盾中去读书,当然有个选择问题。异而读书值得一试。这里说的异读,就是指因书而异,区别对待,不用同样时间与精力读不同的书。  相似文献   

12.
近10年来,在官员中倡导学习,成为中共执政的一个醒目动向。中央政治局的集体学习已演化为一个制度性的样本,地方政府的读书学习热情也被激发出来。《隙望东方周刊》与《中国图书商报》联合在黑龙江、江苏、重庆、广东、陕西五省市,选取了县处级到厅局级的100名官员作为样本,围绕阅读问题展开调查。作为政策的制定者、倡导者、决策者和执行者,官员们的读书状况怎样?他们喜欢读哪类书?他们读书的目的是什么?  相似文献   

13.
书是人类文化知识的结晶,读书丰富头脑,使人聪慧明智.愿求上进者,均喜欢读书,但怎样读书,是有方法讲究的,方法得当,可事半功倍.鲁迅在这方面有过一系列论述,并提出了一些根本性的指导原则,字句充满着辩证法的方法,对我们很有教益和启示.  相似文献   

14.
牛力 《中国减灾》2011,(2):22-24
汶川地震后,最让人们牵挂的是那些失去孩子的母亲——她们怎样接受这样的事实;她们如何度过无眠的时光;她们怎样挺过去,又怎么站起来迎接阳光?  相似文献   

15.
一目十行 《梁书·简文帝纪》说“读书十行俱下”,形容读书敏捷。要浏览大量图书资料,就要学会这种功夫。 二分群书 梁启超提出,把所读之书分为二类,一类是精读的,一类是浏览的。有目的有计划地去读。  相似文献   

16.
何强 《政协天地》2013,(5):42-43
如果有机会去台北,你一定会为重庆南路的书店所吸引。特别是创办于1989年的台湾诚品书店,面积有一万多平方米,存书30万种,100万册,其“知识无终点,读书不打烊”的经营理念改变了台湾人的生活方式。生意最好的时候,一天进书3万册,卖出1.万册。诚品,也就被公认为俞北的义化标志。今天,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之后第二个最有影响的杰出的教育家朱熹在他的《朱子读书法》中提出了读书六法。1.循序渐进,指读书必须按照次序,逐步推进。如他在论述“精”与“博”的次序时说:“凡读一件便精这一件。一件看得精,其他书亦易看……”2.熟读精思,指读书既要读得熟,又要精于思考。朱子曰:“凡读书且要熟读,不可只管思。读得通贯后而义理自出。”3.虚心涵咏,指读书时要虚怀若谷,反复咀嚼,不能穿凿附会。朱子指出,读圣贤书不能杜撰,不能想当然,要像用秤去称东西一样。4.切己体察,是指读书穷理,要体现在自身的修…  相似文献   

18.
古往今来,许多名人都曾留下读书名联,他们或谈志向情趣,或谈读书甘苦,或把人生的理解寓于平淡字句之中,或把自己的性情寄托于名联的雷外之意。读来富有生活气息,而又充满哲理。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年轻时自以为已无书不读,便大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经一老者指点,遂改成:“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读书有味身忘老”的陆游尤嗜读书,他把自己的书房称为书巢,并题联云:“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  相似文献   

19.
开卷有益     
“卷”即书。“开卷有益”的意思是:只要打开书阅读,就会有益处。形容只要读书,就会有收获。 这是一个流溢着书香和含义十分美好的成语,它出自宋人王辟之的《渑水燕谈录》卷六:“太宗日阅《御览》三卷,因事有阙,暇日追补之,  相似文献   

20.
<正>2022年4月21日,在第27个“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二连浩特出入境边防检查站组织开展“我最喜爱的一本书”好书推荐分享会,分享民警们喜欢的书籍和阅读故事,培养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习惯。分享会现场,大家认真聆听、主动分享、畅所欲言。“我向大家推荐的书籍是《我相信中国的未来》,当看到书名的时候,我就喜欢上了这本书。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我们要逐梦青春,不负韶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