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四野暮色渐逼时,我们走近西夏王陵。天阴阴的,云层低得似乎可以用手摸得着。有人说,它是要滴泪了。我静静地伫立在李元昊的陵墓前,静静地聆听着四野的风声、草声、蛙声以及大地心脏的跳动声。我似乎听到了一个声音从遥远的地方飘来:“欢迎你们,远方的客人!“颇具学者风范的李范文先生在李元吴的陵前动情地讲述着当年的情景。西夏始祖原是我国青藏高原的一  相似文献   

2.
夏收光景     
甜甜的一觉醒来已到了仲夏。好丰满的一觉哟,盛满了蛙声,盛满了麦苗的拔节声,盛满了嚯、嚯、嚯的磨镰声……夏收的渴望,静静地等待着,静不下来的,是农妇们的兴奋。 春在什么时候慢慢地滴落了?三月的桃花雨悄悄地走了,四月的卷帘风无声地走了,只留下一片喧嚷的夏阳,烤黄了麦穗,烤熟了农民香喷喷的憧憬与希望。  相似文献   

3.
少时读《礼记》,读到“德者,得也”一句时,总以为有德者便能得到什么东西,而究竟能得到什么东西却模模糊糊。随着年事渐长、阅历渐丰,理解也渐深,也才渐渐明白,有德者能得到的并不是金银财宝一类的东西,而是别人的尊敬,做人的尊严。 古往今来,有德者得到“别人的尊敬,做人的尊严”的事例不胜枚举。《三国演义》中的诸  相似文献   

4.
野菜真好吃     
春天到了,我仿佛闻到了野菜香的味道。五月,正是万物复苏,绿意浓浓的时节。草地上的野菜绿油油、鲜嫩嫩的,让人有一种想吃的冲动。正赶上雨息日,和同事小周一起拿着小铲子和塑料袋就来到连队的渠道和林带里找寻野菜。我们开展得非常顺利,看着一棵棵的野菜放进袋子中,心里充满了成就感。我一边挖野  相似文献   

5.
热爱冬天     
冬天,在我心里,是最美的季节。 冬天,朴素得象白布,晶莹得象十七岁的眼睛,随便什么色彩随便什么声音,都能使我飞出笑声。 我喜欢冬天的白色,我喜欢白的霜、白的雾,更喜欢  相似文献   

6.
1927年7月,朱自清发表了名扬一时的写景散文《荷塘月色》,其中有一段关于月下荷塘的描写: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1930年的一天,朱自清收到了一位名叫陈少白  相似文献   

7.
我是穿着母亲做的千层底布鞋长大的。山路弯弯,那双踩着雨和雪、踏过坎坷和泥泞的脚,留下一串串苦涩难忘的脚印。小时候,穿上母亲做的新布鞋,总是格外珍惜,心里欢喜得像有小兔子在蹦蹦跳跳;走在街上也是小心翼翼的,生怕弄脏了鞋。而过不了几天,那双不听话的小脚到处跑,"千层底"就像草原少年胯下的骏  相似文献   

8.
刘艳艳 《党建文汇》2010,(12):48-48
一个夏日的午后,瓢泼大雨突然而至,一位老太太蹒跚地走进荚国费城百货公司避雨。售货员对她不理不睬。这时,一个年轻的男售货员走过来,热情地对老太太说:“夫人,请问,我可以为您做点什么吗?”老太太很慈祥地笑着说:“不用了,我在这儿躲会儿雨,过一会儿,雨小点了,我就走。”那个年轻男售货员利索地搬来了一把椅子,对老太太说:“夫人,您一定有些累了,我给您搬了一把椅子,您坐着休息吧。”老太太心里暖暖的。过了好一会儿,雨过天晴,老太太向这个年轻的男售货员道谢辞别,并特意向他索要了张名片。  相似文献   

9.
品味掌声     
梁冬 《先锋队》2012,(16):23
掌声是什么?是礼仪的表达方式,是一种尊敬和欢迎。在我们生活中,常常可以听到掌声。它如同一日三餐,是我们生活的伴奏曲。我们听到的掌声,有各种各样。有的是台上的主持人,号召台下的听众,为新来的领导、在座的领导、讲话的领导鼓掌;有的是台上的领导讲得好,说了群众的心里  相似文献   

10.
在形象工程的起跑线上刘风梅权王军“再过几年,我就要解甲归田了,也不再贪图什么升迁、什么名利。”这是他对记者说的第一句话。然而,我们知道他仍在拼搏、仍在奋争,而且干得有声有色、轰轰烈烈。问他:“为什么?”他说:“本性。人家交给咱的事干不好心里过意不去。...  相似文献   

11.
为官须先“德”而后“得”邹治业少时读《礼记》读到"德者,得也"一句时,父亲解释说:"有德的人,也就有得;但得到的不是金银财宝,而是得到别人的尊敬,得到做人的尊严。"随着年事渐长,阅历渐丰,对《礼记》中这句话的理解也渐深。"德"、"得"二字虽然音同,但...  相似文献   

12.
人生有三重境界,可用充满禅机的一段语言来概括: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人之初纯洁无瑕,初识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人家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随着年龄渐长,经历的世事渐  相似文献   

13.
少时读《礼记》,读到“德者,得也”一句时,父亲解释说:有德的人,也就有得;但得到的不是金银财宝,而是得到别人的尊敬,得到做人的尊严。随着年事渐长,阅历渐丰,对《礼记》中这句话的理解也渐深。这“德”、“得”二字虽然同音,但含义却大相径庭。古往今来,因“德”而永垂青史者代不乏人,因“得”而身败名裂者也是史不绝书的。这二字还如影随形。在贪“得”之后紧随着便是缺德。比如:得到了一次非分的公款吃请,便缺了做公仆的德操;得到了一笔小人的贿赂,便缺了当权者的德政……因为贪婪,想得到更多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因此毁掉了不少人的前程和性命。凡事必得为先,贪得无厌而丢掉脑袋,绝不是危言耸  相似文献   

14.
亲切的雨声     
正村里的夜,因为寂静而显得漫长;村里的夜,因为少了光的污染,星星仿佛就在我们的头顶。夜半时分,我被雨声惊醒了,索性坐到窗前,倾听着亲切的雨声。上午我们刚刚到地里看过。清晨的一场小雨,只湿了薄薄的一层地皮。垄台上面是湿的,垄的侧面还看得见干土。这不,雨又来了。怎不令人欣喜呢?我们所帮扶的贫困村位于辽西北。这里干旱缺雨。用老百姓的话说,什么时候听说别处雨多得有点涝了,咱这里才算是个好年景。遇上这样的好年景,一亩地玉  相似文献   

15.
“自从实行了党务工作干部跟踪问效机制,对基层党建工作在一个时期、一个阶段要做些什么事情、上级规定什么时候完成、有些什么标准,我们心里的底数比过去更清楚了,同时也感到责任更重了”。这是一位街道办事处党务工作干部的切身感受。  相似文献   

16.
《共产党人》2007,(17):51-52,55
边城暮雨雁飞低,芦笋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唐代诗人张籍的这首《凉州词》,给我们展现出这样一幅生动的丝绸之路画面:边城,大漠,驼铃声声,迤逦西  相似文献   

17.
每逢到了渐淅沥沥的雨季,我总喜欢在雨中漫步,欣赏雨的韵味,让雨丝打湿脸庞。其实我喜欢雨,只是长大后的事情。小时候,是很怕雨天的……那是在20世纪80年代,爸爸用自己当教师微薄的收入供着我们姐弟三个读书,生活上经常捉襟见肘。那时候家里没有钱买雨衣,连块像样的能遮挡一下的塑料布都没有。  相似文献   

18.
读得一遍《红楼梦》,意想不出曹雪芹笔下的“娇杏”那“眉目清明”的样子。想来,倒不是不用功读书,而是老先生语焉不详。见“贾雨村风尘怀闺秀”目下,云:“这里雨村翻弄书籍解闷,忽听得窗外女子嗽声。雨村遂起身往窗外一看,原来是一个丫环,在那里撷花,生得仪容不俗,眉目清明,虽无十分姿色,却亦有动人之处。雨村不觉得呆了。”  相似文献   

19.
去年"7·21"的一场大暴雨,让北京人记住了趴在水中清理下水道雨算子的海淀环卫工人李成友,他当时被称为"最美清洁工"。如今,李师傅又入围了"身边的雷锋"标兵评选。"选啥不重要,把活儿干好,我心里才踏实。"李师傅淡定地说。李成友师傅今年47岁,个子不高,已经满脸皱纹,长年的日晒使他的皮肤变成了深褐色。干活儿不惜力,说话从来都实实在在,不说客套话,是同事们对他的一致评价。不少人还记得,去年"7·21"大暴雨瓢泼而下,一位环卫工人打开路边的雨箅子,一半的身体趴在没过小腿的水中,用手掏着雨算子下的杂物。恰巧从此路过的摄影师傅抢拍下这动人的一幕。当晚,这组名为"首都清洁工"的照片被网友们大量转载,在网络上传递着正能量。当时,很多人并不知道照片上的主人公叫什么名字。直到第二天,媒体记者的电话打爆了海淀环卫中心二队魏公村班,人们这才  相似文献   

20.
正秋雨缠绵。独立窗前,一股清凉沁人心脾。细细密密的雨如歌如缕,蔓延着我的思绪,或静谧,或温暖。雨,是一位才情洋溢的诗人,随意地一挥袖,便将诗意洒满整个角落……"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一首《夜雨寄北》,把敲窗的秋雨倾尽了无限相思。雨声如同细语,点点滴滴直滴到了诗人的心里。一丝柔情蜜意,无语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