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提"民生",党的十八大进一步奏响改善"民生"的时代最强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质的集中体现和根本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即实现其大众化的根本途径和重要载体。"民生"是马克思主义最直接最现实最深切的理论关注和实践关注,如何真正彻底解决民生问题,实现"人的复归"是马克思主义区别于其他思想的特质所在,更是马克思主义获得无产阶级认同、信仰的要义所在。总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民生视角是马克思主义题中应有之义,这既为历史所证明,亦为现实所需要。  相似文献   

2.
面向青年学生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深入学生的实际,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贴近学生的生活,解决学生的现实困惑,指导学生的思想和行动。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渠道,充分发挥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育人功能,鼓励青年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等公益实践活动,打造健康有序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从而有效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3.
中国社会人文精神的缺失和畸变,源于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的不平衡造成的物对人的挤压,人文精神问题的解决需要加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通过马克思主艾大众化的途径,利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体系和人文精神价值,发挥人民大众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才能有效的提升中国社会整体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4.
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主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关注民生问题,满足人民群众的合理利益诉求。民生问题既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逻辑起点,又是检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效的现实尺度,更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终极目标之一。  相似文献   

5.
高校是马克思主义传播重要阵地,是大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主要场所。随着信息技术的革新,以网络为主要载体的新媒介传播在社会舆论中无限拓展,以其开放性、交互性、即时性等特性给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全新发展契机和巨大挑战。在此背景下,以何种路径推进大众化进程,是各高校推进大众化中不可回避的关键问题。本文尝试总结近年来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的喜与忧,从培育队伍、监管制度和培育模式三个方面探索一条新媒介环境下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6.
当前,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尤其是网络信息时代和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当代青年学生在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程度、认知态度等方面发生了新的变化。要顺利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正确引导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必须积极应对新的挑战,把握当前马克思主义在青年学生中传播的现实状况、阻滞因素等,找到有效的推进路径。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是开放的不断发展的理论,同时马克思主义及其最新成果在我国人民大众中呈现层次性的不均衡分配,这使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是单一简单的短期的灌输性工作,而是一个开放的长期的和不断发展前进的具体客观实践过程,是包括马克思主义化大众、大众马克思主义化和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在内的有机结合且不断持续向前推进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机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目标、主体、方法、保障、反馈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带有规律性的模式。其中目标是出发点和归宿;主体是自主性和能动性因素;方法是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手段;保障是实现目标的重要环节;反馈是大众化工作评价和改进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灵魂和旗帜,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行动指南。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要站在时代的新高度使马克思主义思想得到丰富及发展,并加快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展进程,使马克思主义思想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上的指导地位得到巩固。文章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下的大庆精神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前提和政治保证,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具有直接而深远意义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三重维度"命题的提出正是基于这一论题的学理思考而生成的逻辑结论,即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逻辑前提"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所推论出的理论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整体性,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所推论出的实践形态的马克思主义现实整体性,由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价值取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推论出的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的马克思主义间的同质整体性。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举措,具有主体的层次性、载体的丰富性、对象的多元性等主要特征。时代的变化和实践的发展,亟须发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识形态功能,具体可通过以下基本途径:一是明确主体,分层部署马克思主义的研究阐释宣传普及工作;二是甄别客体,以受众区分有力夯实意识形态认同;三是创新载体,以大众化开辟意识形态宣传新进路;四是培育环体,以大众化为意识形态建设营造良好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课题,在根本上关涉着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认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兴衰成败。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需要在理论上厘清其内涵、本质、路径等相关问题,更需要依托实践去获取大众化的物质的和现实的基础。舍此,不仅在理论上无助于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而且会在实际上造成对马克思主义的伤害,甚至产生适得其反的消极结果。  相似文献   

13.
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各个层面进行不断的探索。基于传播学视角,研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路径,是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当前、基于传播学视角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包括: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者的综合素质;凸显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先进理论特质,综合运用多种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方式,充分尊重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中的主体地位;重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传播效果的反馈等。  相似文献   

14.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党组织,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需要。马克思主义是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理论基石,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党组织,最重要的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即科学发展观武装全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实践指向,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要通过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来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同时注重坚定广大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相似文献   

15.
杨晓燕  秦燕 《理论前沿》2009,(21):12-14
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途径之一是进一步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影响力,即通过学理化实现大众化。主要表现为:通过理论创新深入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必须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规律和趋势;坚持正确的文化导向,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转化为大众的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认识、接受、掌握和应用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人民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从网络媒介这一角度探寻一种全新的传播路径,可以解决当前我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从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17.
陈锋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3,15(7):149-151,154
在民族地区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当坚持大众化理论宣贯与民族地区区域性特征、与为民族群众谋利益、与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与健全大众传播媒介、与加强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相结合原则。应当转换话语传播媒介,建立全景式立体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宣贯体系,积极探寻新鲜活泼、生动有趣的宣教方式。  相似文献   

18.
网络文化具有不同于以往传统文化的新特征,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使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文化具有的开放性和平等性、虚拟性、不可控性和可被操纵性等特征,展现了与以往大为不同的网络世界。掌握网络文化的这些特征,才能明确网络文化从意识形态、传播方式、个性化和多元化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带来的挑战,才能顺应网络文化发展,通过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地位的主流意识,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网络媒体,加强网络文化管理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19.
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开办的培养领导农民运动干部的学校,它以国民党的名义开办,但共产党人在其中起了领导作用。从1924年7月到1926年9月,不管是课堂还是课外,马克思主义理论通过多种形式得到学习、普及;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紧密的同农民群众的革命运动相结合。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的培养过程其实就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农民学员的大众化过程,而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农讲所毕业生更是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20.
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这一战略工程,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党的理论创新步伐不断加快的今天,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使之被人民群众内化为自己的思想和信念,永葆其生机与活力,体现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