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36年12月12日.为停止内战,共同抗日。张学良、杨虎城两将军发动了“西安事变”.提出了“停止剿共.改组政府,出兵抗日”的诉求.蒋介石被迫接受。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为停止内战、促成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双方就各方面问题展开了谈判。  相似文献   

2.
论民主党派对“西安事变”的积极作用林祥庚1936年12月爆发的“西安事变”,由于中国共产党和其他各方的努力,迫使蒋介石接受了停止内战,团结抗日的方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使面临危亡的中华民族终于出现了由内战到抗战的历史转变,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西...  相似文献   

3.
1936年12月12日,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以民族大义为重,为了达到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既定国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发动"兵谏",扣留了到陕西督战的蒋介石,同时软禁了在西安的南京政府军政要员陈诚、蒋鼎文等人,逼迫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史称"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引起国内外强烈反响,...  相似文献   

4.
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中华民族危在旦夕,蒋介石“剿共”政策不变,张学良、杨虎城发动西安事变,逼蒋抗日。西安事变震惊中外,国内外反应不一。如何处理西安事变,国民党内部亲日派与亲美派争斗十分激烈。中共中央提出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方针。周恩来卓有成效的工作,迫使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西安事变得到和平解决。  相似文献   

5.
西安事变爆发前,张学良为寻找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同路人,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曾五次亲赴山西密访阎锡山,从而对阎锡山政治态度的转变以及西安事变的爆发产生了积极影响。一访华北事变后,中共中央为了争取阎锡山能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曾于1935年9月15日发出一封《致阎锡山的建议书})。书中提出在停止进攻红军、相互援助等五点建议的基础上,建立反蒋抗日的统一战线。但阎锡山认为“晋陕毗连,陕北红军之活跃,实威胁山西之安全”,“我们将有陷于内外夹攻形势的危险,还不如趁早下手,帮助陕西方面进剿,同时镇压在山西境内共产党…  相似文献   

6.
提起“西安事变”,国人几乎无人不晓。就是这次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主张,从而最终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那么,究竟是谁打响了“西安事变”的第一枪呢?  相似文献   

7.
<正>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扣留了到西安严令“进剿”红军的蒋介石,发动兵谏。经中国共产党努力,西安事变以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而和平解决。张学良为表诚意,亲自送蒋介石回南京,但被蒋下令软禁,长达半个世纪。而杨虎城在被关押12年后,惨遭杀害。  相似文献   

8.
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出于强烈的爱国热情,以大无畏的英雄气魄,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两位将军用扣押蒋介石及其随行的国民党重要军政大员的兵谏方式,逼蒋改变政策。西安事变揭开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序幕,使得进行了将近十年的内战,向有利于抗日,有利于革命的方向转变,提供了宝贵的契机。张、杨为团结抗日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9.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将军在日本帝国主义一步步侵略中国,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关键时刻,毅然决然地发动了西安事变,实行“兵谏”,逼蒋抗日,从而实现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救国主张。西安事变后,1937年4月,杨虎城将军被迫辞去西安绥靖公署主任及第17路军总指挥职务。1937年6月,蒋介石令其“出洋考察”。从此,第17路军走上了一条被蒋介石逐步削弱、肢解、消灭的道路。  相似文献   

10.
今年12月12日,是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西安事变”70周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迫使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同意“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等六项主张,从而使国共第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局面得以实现。张学良、杨虎城  相似文献   

11.
“七·七”事变的爆发,在全国引起了极大的震动。事变的第二天,中共中央就发布《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芦沟桥通电》,主张坚决抗日。根据党中央关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先后发表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致国民党闽赣浙皖边区主任公署和闽浙两省当局的快邮代电》、《为团结御侮、共赴国难以及和平谈判破裂告各界人民人士书》和《呼吁各界人士要求闽浙两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宣言》,  相似文献   

12.
一、西安事变发生的历史背景及经过20世纪30年代,中华民族正面临着一场关系生死存亡的严重灾难。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强占我东北三省,进而侵犯江南,并大举向华北扩张,企图侵占整个中国。在这危难关头,中国共产党坚持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多次发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呼吁,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  相似文献   

13.
艰难谈判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在全国人民抗日呼声高涨的情况下,国民党基本停止了对陕甘宁边区的进攻,国共合作有望实现。但是在南方,国民党当局却加紧了对红军游击队的“清剿”,企图采用“北和南剿”的方法,在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之前消灭南方的红军游击队。1937年8月,国共两党达成“停止内战,合作抗日”协议,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开赴华北抗日前线。南方的红军游击队经过艰苦战斗,挫败了国民党军的“南剿”阴谋,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也开始了与国民党当局的谈判,先后达成了国共合作抗日协议,下山集中改编为新四军,…  相似文献   

14.
《世纪桥》2017,(7)
西安事变是一次兵谏事件,是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劝谏蒋介石改变"攘外必先安内"政策,停止内战,联合各界力量一致抗日的历史事件。张学良是西安事变中的主导人物,然而历史上对促使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原因,学术界众说纷纭,终究没有将事变的一系列因素进行全面平等的分析与考察,本文将从新角度探讨中共及社会各界因素对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国外和台港关于西安事变研究的特点和趋势○张注洪1936年12月12日,在全国人民抗日爱国运动和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和推动下,国民党爱国将领张学良、杨虎城发动了西安事变,扣押蒋介石,逼迫他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中共和张学良、杨虎城等各方努力下...  相似文献   

16.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为了迫使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以“兵谏”的方式突然扣留了蒋介石,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在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进程中,由于蒋介石在南京背信弃义扣押了张学良,又引发了东北军内部兵变的“二二事件”。能否正确处理这两个突发性事件,关系到中华民族分裂内战或团结抗战的前途命运。  相似文献   

17.
车耀先与《大声》周刊———纪念车耀先同志牺牲五十周年任远20世纪30年代,日寇由侵占我国东北进而侵占华北,国难日亟。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兵谏蒋介石,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车耀先当机立断:“正是在这样的时候,需要我们出来大声疾呼!”...  相似文献   

18.
1936年12月12日,古城西安发生了一场震惊中外的“兵谏”——“西安事变”.这次事件,为实现中国共产党“逼蒋抗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治主张,基本结束十年内战的局面,产生了重大作用.但是人们在谈及“西安事变” 的时候,大都忽视了与“西安事变”一脉相承的“兰州事变”.其实,“兰州事变”作为“西安事变”的续篇,在中国革命史上,也书写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9.
饶彦久 《共产党人》2006,(11):47-48
中央红军长征胜利抵达陕北后,中共中央确定了把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战略方针。1935年12月,中共中央召开瓦窑堡会议,确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为了实现“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主张,中共中央放弃“反蒋抗日”的口号,采取“逼蒋抗日”的方针,表示红军愿与一切进攻  相似文献   

20.
西安事变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大的政治事件。然而,对于西安事变的历史下限问题,长期以来史学界认为蒋介石被迫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释放政治犯等条件,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西安事变和平解决,西安事变至此基本结束。笔者认为,张学良送蒋介石回南京,西安事变并没有由此结束,而是延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