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晋平 《前线》2012,(7):132-132
当今,微博发展势头正猛,但并不成熟,很多时候充斥着情绪型舆论,客观理性的声音很容易被这种舆论所淹没。要引导微博舆论的方向,最根本、重要的方法就是党政部门参与其中。如果党政部门不拿起这个“麦克风”在此平台上发声,不介入舆论方向的引导,那么舆论就不可能向所希望的方向发展。引导微博走向成熟、健康,党政部门责无旁贷、不能缺席,应该主动学习微博、运用微博、管理微博,只有这样才能健全微博舆论引导机制、激发社会活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基于这种考虑,  相似文献   

2.
桂杰 《党课》2013,(6):116-118
随着政务微博数量的不断增加,微博问政受到了社会各方的重视。然而,“空壳微博”、微博语言使用不当、官民互动不充分等问题的存在,使微博问政水平的进一步提高面临困难。该在微博上写什么,用怎样的文风与网民交流,如何才能掌握舆论的主动权、打通官民舆论场,被认为是政务微博“转文风”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3.
朱晋平 《前线》2012,(Z1):132
当今,微博发展势头正猛,但并不成熟,很多时候充斥着情绪型舆论,客观理性的声音很容易被这种舆论所淹没。要引导微博舆论的方向,最根本、重要的方法就是党政部门参与其中。如果党政部门不拿起这个"麦克风"在此平台  相似文献   

4.
卿立新 《新湘评论》2010,(16):18-18
随着微博在我国的加速发展,一场信息传播变革正在发生,一个媒介新时代已经到来。如何正视这场变革带来的挑战,适应微博时代的网络舆论传播,正确应对处置网络事件,是各级宣传部门必须面对的现实课题。  相似文献   

5.
网络共识作为互联网时代价值认同的特殊表现形式,是主流价值认同在网络空间的延伸,是基于网络舆论场展开的以核心价值认同为导向、以实现信息共享和主流价值认同为目标的,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行动逻辑。网络共识从多元向共识的演进经历了模型期—博弈期—消退期等三个阶段并以舆论主体自发参与、媒体舆论场推进、政府舆论场管控几种方式进行演进。当下,网络舆论场中的共识建构面临着看客文化下网络围观的非理性"、极化-涓滴效应"影响下的"沉默"的反抗和社会情绪作用下的共情性共识等问题。基于此,价值认同视角下的网络共识再造需要从共识建导的三个主体即舆论主体、传播媒体及政府三方面着手,多方协同,共同实现网络舆论场中的网络共识建构。  相似文献   

6.
作为网络舆情重要的集聚地,微博的"井喷式"发展给高校舆论引导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本文从微博在高校大学生群体中的应用现状、高校官方微博建设现状以及影响力等方面,分析了当今微博在高校的应用情况,随后,从微博对高校网络舆情影响的广度、传播的速度、与大学生思想状况内在的契合度三个方面分析微博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影响,最后,提出从提高学生网络媒介素养、增强官方微博传播力、营造良好的网络舆论环境以及组建网络舆情监测的常备队伍等四个方面,就加强对高校网络舆情引导和管理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微博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和功能,同时也导致突发公共事件微博舆论场比传统舆论场更加错综复杂,给我们的舆论引导工作带来了新的重大挑战。本文在分析微博时代高校突发公共事件日趋复杂的舆情现状,以及高校突发事件微博传播引发舆论危机的主客观原因的基础上,依据传播学有关原理提出高校突发事件微博舆论引导的具体方法和对策,以促进校园和谐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8.
信息技术的创新发展给社会带来巨大变化,世界经由网络连成一体。网民通过微博开展新闻传播,使各类思想动态和社会舆论产生明显的放大效应,微博成为网络舆论中心,也成为舆论险情“高产多发地”,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中的微博用户比例达到54.7%,微博用户规模为3.09亿。  相似文献   

9.
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师生针对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尤其是学校的相关问题积极进行网络表达。公共信息的传播和演变成为全民参与的社会现象,极大地刺激了高校"民间舆论场"的产生。在此形势下,高校传统的新闻宣传受到冲击,"官方舆论场"的话语主导权有所削弱。两个舆论场不时出现博弈与冲突,不利于高校的和谐稳定和改革发展。文章通过对高校网络舆论场冲突的表现和原因进行分析探究,提出推动高校网络舆论场从冲突走向融合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微博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和功能,同时也导致突发公共事件微博舆论场比传统舆论场更加错综复杂,给我们的舆论引导工作带来了新的重大挑战。本文在分析微博时代高校突发公共事件日趋复杂的舆情现状,以及高校突发事件微博传播引发舆论危机的主客观原因的基础上,依据传播学有关原理提出高校突发事件微博舆论引导的具体方法和对策,以促进校园和谐和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11.
从“裸聊门”到“艳照门”,从“调情门”到“开房门”,今年论坛、微博等网络载体连续曝光基层官员“性丑闻”事件,引发舆论对官员“私生活”的再次关注。  相似文献   

12.
潘则福  刘霄 《廉政瞭望》2013,(20):26-29
10月15日,律师陈有西决定暂停更新自己的新浪微博。他给出的理由是“盈满则亏,树高风疾”。过去几个月里.因为对李某某案作出不同于舆论的判断,他饱受争议。在微博舆论场,陈有西最近一次被批评.是10月12日。这一天,司马南晒出自己和陈有西的合影。公开报道证实,薄熙来主政重庆期间,司马南曾受当地政府礼遇。  相似文献   

13.
善待微博     
《党课》2012,(4):48-49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微博、博客等为代表的网络新媒体已日益成为舆论传播和热点聚集的重要源头,各级领导干部要掌握、利用各种新技术、新手段搞好工作,不做网络“菜鸟”,带头“触网”。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兴传播方式极大地释放了人们的社会表达,  相似文献   

14.
我国网络意识形态领域呈现主流意识形态引领力增强、爱国情绪和民族自豪感被激发、网络舆论格局调整重塑、社会思想理论领域活跃深刻等特点。同时存在新兴媒体舆论传播加剧社会思潮冲突、错误思潮借机发力攻击国家体制机制、圈层化传播导致意识形态风险增加、群体情绪极化导致舆论讨论泛化等问题。对此,要加强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治理,注重国际舆论场的整体战略布局,积极推进全民网络意识形态教育,切实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维护好网络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15.
主流舆论的特点及风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锦涛同志指出:“新闻工作要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唱响时代主旋律,在全社会形成和发展积极健康的主流舆论。”那么,新时期、新阶段“积极健康的主流舆论”有哪些特点和风格?怎样形成和发扬主流舆论的风格?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主流舆论的特点什么是主流舆论?根据《现代汉语词典》,“主流”指事物发展的主要方面;“舆论”指群众的言论。因此,按一般的理解,主流舆论是指代表社会发展的主要方面的群众的言论。在传媒比较发达的社会,一般会形成两个舆论场,即媒体舆论场和群众口头舆论场。因此,也存…  相似文献   

16.
热词     
政务微博“痴呆症” 目前,全国党政机关及公职人员已开设4万多个微博账户,然而有舆论批评说,“当前政务微博群体中80%患上了‘痴呆症’,既‘盲’又‘聋’,自言自语”,难以履行“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的职能。问题的根源在于许多地方依然用旧的思维运营新的媒体,依然把政务微博简单地看成是舆论引导的工具。因此,扭转上述被动局面,需要引入新媒体内容生产的“众包”理念,建立政务微博的运营模型。  相似文献   

17.
党刊视点     
《当代贵州》2012,(34):10-10
“微时代”,当注重打造“微博领导力” 发展政务微博,充分发挥网络媒介在社会管理工作中的职能作用,有助于政府了解民意、汇集民智,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举措,不断完善政务微博建设,提振社会管理部门的微博领导力,是我国社会管理创新的客观要求。微博领导力,既指社会管理者对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媒体造就的舆论空间的引导能力,也指利用微博引导舆论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伍正华 《学习导报》2013,(14):64-64
互联网既是舆论的集散地,也是情绪的宣泄场。网络上的骂声,非理性的远超过理性的。一些负面情绪好似烈火干柴,一点就着。有的网民一上线不问来龙去脉,不分青红皂白,张口就骂,从众跟骂,相互比骂,隔空叫骂,似乎骂得越难听、越出格,就越过瘾、越解恨。对于骂声,有的不以为然,有的视若不见,有的严防死守,有的一触即怒,甚者动用行政司法权力搞打击报复。  相似文献   

19.
张欣 《新长征》2015,(5):54-55
当下中国,客观地存在着两个主要的舆论场,一个是以党报党刊、各级电视台和通讯社等“主流媒体舆论场”,忠实地宣传党和政府的政策,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是依托于口口相传特别是互联网的民间舆论场,人们在微博客、BBS上议论时事,针砭社会、品评政府的公共管理。不可否认,互闻网已经成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会舆论的放大器”,改写了“舆论引导新格局”。这其中,一些社会矛盾借助互联网凸显、放大,把地区性问题变成全局性问题,把行业性问题变成普遍性问题,威胁社会稳定,甚至酿成社会危机。因而,在互联网时代,如何维护政府公信力,成为  相似文献   

20.
郑端端 《党建》2014,(3):59-59
正如今,微博已成为网络上最强大、人气最旺的舆论场之一。面对舆论环境的改变,各级政府也开始转变观念,纷纷建立官方微博,倾听群众呼声,回应民众期待。针对民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只有"马上有回复"才能满足民众的期待。如果官方微博不能及时回答群众提出的问题,最终民众的希望将变为失望,政府部门也会严重损害自身公信力。官方微博开通后,不能仅局限于发布"养生"、"心灵鸡汤"、"天气预报"等不痛不痒的信息。要积极组织专门人员进行维护、关注、舆情分析,直面社会热点,回应百姓关切。要用心"织"微博,更要与民众常互动,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