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传记文学名著,对后世文学创作的影响,十分巨大。最早把《史记》与某部小说联系起来的是明代的李开先。他拿来与《史记》相提并论的第一部小说,就是《水浒》。李氏在《词谑》一书中说:“崔后渠、熊南沙、唐荆川、王遵岩、陈后岗谓:《水浒传》委屈详尽,血脉贯通;《史记》而下,便是此书。”此后,明人袁宏道、天都外臣、李贽、叶昼,清人金圣叹、樵余等又相继发表了相同的意见,对我们研究《水浒》与《史记》之间的继承关系,颇多启发。本文拟就《史记》对《水浒》在艺术方面的影响,谈点认识。  相似文献   

2.
鱼豢述著《魏略》、《典略》(下文合称“二略”),是陈寿三国史《魏志》撰写的主要依据。“二略”今已不存,是一书,抑或二书,诸家征引、议者,尚存歧异。首先是诸家征引的剪截,“二略”互出兼录。《三国志》裴松之注、《世说》刘孝标注、《文选》李善注、《后汉书》李贤注,以至《通鉴》胡注等,既引《魏略》,又引《典略》。又类书如《北堂书钞》、《初学记》、《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的史事编纂,亦广为摭采。其中《御览经史图书纲目》有鱼豢《魏略》、《典略》、《魏典  相似文献   

3.
曾小梦 《求索》2010,(11):244-246,252
《晏子春秋》通过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塑造了主人公晏婴和众多陪衬者的形象。这些故事虽不能完全作信史看待,但多数是有一定根据的,可与《左传》、《国语》、《吕氏春秋》等史籍相互印证,作为反映春秋后期齐国社会历史风貌的史料。全书共引《诗》24次,引诗者多为晏子,兼有齐景公、叔向等人。晏子引《诗》主要是将《诗》作为论说礼治、德治、仁政以及民本思想的依据,增强劝谏的说服力,可见《诗》在其中发挥着理论依据的功能。《晏子春秋》引《诗》,反映了春秋末期《诗》的流传与接受情况。晏子等人对《诗》的接受,主要代表了当时儒家以外的人对《诗》的接受和应用。  相似文献   

4.
李忠伟 《前沿》2011,(2):18-20
《战国策》是战国时期史料汇编,其铺张扬厉、辩丽横肆的文风成为战国时期散文的代表。作为先秦典籍的参照,从中可以窥见《诗经》在战国时期的接受与传播。策士引诗既不同于《春秋》《左传》,也迥异于战国时期的《孟子》《荀子》,《诗》观念宽泛,回归到《诗经》文本内涵,形式灵活多样。  相似文献   

5.
《井冈山》     
《创造》2008,(9):17-17
2008年10月6日,为挖掘井冈山红色文化内涵,让观众重温八十年前的峥嵘岁月,一场富有浓郁革命特征的红色经典歌舞《井冈山》在井冈山新城区拿山剧场实景试演。据介绍,《井冈山》共分为序幕《血》和《旗》、《灯》、《情》、《火》、《路》五幕。  相似文献   

6.
曾小梦 《求索》2011,(8):254-256
《国语》是以记言为主的国别史,其记载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年),下迄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年)共五百多年历史。其中引《诗》37处(次),反映了春秋时期的引《诗》风尚、人们对《诗》的接受、阐释以及《诗》在当时的社会交际功能。  相似文献   

7.
张红 《求索》2023,(1):175-186
《个人信息保护法》是我国个人信息保护领域的专门立法,是在《民法典》人格权编之个人信息保护规范的基础上继承和创新而来,二者协力共同构筑我国个人信息保护的规范体系。《民法典》人格权编确立了个人信息民事权益的基本框架,《个人信息保护法》在个人信息的性质、定义、类型、处理原则、处理过程中的权利义务与责任等方面发展了《民法典》的规定,更具有可操作性。《个人信息保护法》在《民法典》人格权编的基础上有所创新,规定了个人信息的国家保护义务,明确了个人信息保护的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建构了全面的个人信息保护法律制度。在法律适用上,《个人信息保护法》与《民法典》存在前者优先适用以及二者协同适用两种情况。  相似文献   

8.
为庆祝建党七十周年,适应部队学习党建理论的需要,南京政治学院军队政治工作学系编著的《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新时期党的建设理论》、《军队党的建设》三本书不仅前已由黄河出版社出版。《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史论结合,全面、系统地闸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基本原理。全书共十三章,23万字。李增光、屈明、俞富章编著。  相似文献   

9.
夏世铎 《黄埔》2008,(3):20-21
说起来,我与《黄埔》有着源远流长的密切关系。早在《黄埔》杂志创刊前,黄埔军校同学会即于1986年出版了《纪念北伐战争六十周年特刊》、《黄埔军校同学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专辑》,并于1987年出版了《黄埔军校同学会第二届第二次理事会专辑》。这三期《专辑》我都激情满怀地仔细阅读了。刊中有中央领导同志和黄埔前辈热情洋溢的讲话,还有充满爱国革命精神的、动人心弦的文章,给人以深刻的教育和极大的启迪。  相似文献   

10.
一、关于《招魂》的作者问题《招魂》的作者是谁?各说不一,基本上可分两大派:一派从司马迁说,主张屈原作,主要依据《史记·屈原列传》:“余读《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悲其志。”一派从王逸说,主张宋玉作,主要根据《楚辞章句》:“《招魂》者,宋玉之所作也。……宋玉怜哀屈原忠而斥弃,愁懑山泽,魂魄散佚,厥命将落,故作《招魂》。”这两种说法中,以司马迁说更为可信,王逸的说法大可商榷。先就《楚辞章句》本身来看,王逸对《招魂》的作者问题,前后就有矛盾之处,例如《楚辞章句》的目录,除《离骚》标明作者是屈原外,其它的作品,凡是未标明作者姓名的篇目有:《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招魂》等。之所以略而不列作者姓名,显然是把它们算在屈原名下。《离骚》列在第一篇,标明了作者屈原;第二篇至第七篇未标明作者;  相似文献   

11.
《世说新语》刘注引有《诗经》、《毛传》、《毛诗故训传》等《诗经》类文献,刘注引用的各条《诗经》类文献与今传本《诗经》类文献对应来看:完全相同的只有4条,其余11条均多少存在差异,这些差异需要具体的分析。刘注引用的《诗经》类文献是毛诗系统的,不是齐、鲁、韩等三家诗。考察刘注引用的《诗经》类文献,有助于学术上甚至是学术史上某些问题的认识和解决。  相似文献   

12.
《九章》是《屈赋》中重要的篇章。由于时代久远,汉代人在整理《屈赋》时把它分割成九篇单独的文章,每篇文章(段)又加上一个小标题,使其变成了《九章》。其实,《九章》是《离骚》的续篇,是《离骚》篇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九篇文章的合撰。《惜诵》说:“惜诵以致愍兮,发愤以抒情。”“恐情质之不信兮,故重著以自明。”这个“重著”就是针对《离骚》而言的,“重著”的文章与《离骚》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它记述了屈原经过的楚国东迁后几个大的历史事件,是《离骚》抒情、叙事的继续和补充。  相似文献   

13.
记者:从《便衣警察》到《永不瞑目》其间还有《一场风花雪月的事》,就像雷声滚过天空,所过之处皆有响动,20年了,人们提及公安题材电视剧,首先就想起了你的《便衣警察》和那首主题歌《少年壮志不言愁》。海岩:有人问起《便衣警察》,我说那是过去时代的作品了,它反映那个时代人们关注的一些热点,在当时,警察戏直接写时代,写中国政治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和警察的个人命运结合在一起,这样的写法在警察戏里很少。那个时候公安题材多写些案件的侦破过程,顶多写点公安人员的任劳任怨,而《便衣警察》触及了公安人员的家庭、情感、个人命运,当时来讲给…  相似文献   

14.
陈作飞 《求索》2011,(7):124-126
《周易》成为为中华伟大易学诠释的对象,长期以来主要表现为今本《周易》。二十世纪易学资料大出,有阜阳汉简《周易》,有马王堆帛书《周易》,有王家台秦简《易》,有战国楚竹书《周易》等。阜阳汉简《周易》为占筮之用;王家台秦简《易》与今本大异,且只具卦辞,其占筮之用与阜阳汉简《周易》无异;战国楚竹书《周易》虽留存较多,但文本已然散乱,无法与今本作全面比较。唯马王堆帛书《周易》面目全晰,经传俱备,是最理想的能和今本《周易》进行文本对照研究的本子。《周易》文本的对比能充分证明其哲学性质。无论从卜筮特征还是义理蕴含来讲,《易经》文本构成的演变都放射出时代思想的变更和凝聚。  相似文献   

15.
车录彬 《求索》2010,(10):257-257
《文子》又称《通玄真经》,是道家学派的重要著作,也是探究中国传统文化意蕴的必读之书。在唐天宝元年,《文子》与《庄子》、《列子》、《庚桑子》同列为道家四大经典。  相似文献   

16.
~~《列异传》、《笑林》、《神异传》成书年代考@魏世民$安徽大学中文系!安徽,合肥,230039文学博士~~  相似文献   

17.
新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已由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于明年一月一日起施行,原《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将同时废止。制定新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是我国政治、经济形势发展的需要,是各项改革深入进行和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需要。认真学习新的《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是普法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初三《法律常识》第七、八课中关于《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以下简称为《条例》)的内  相似文献   

18.
《天问》是我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的代表作之一,它和《离骚》《哀郢》《怀沙》《九歌》等一起,象串串璀灿的明珠,在中国文坛上闪射着耀眼的艺术光彩。《天问》又是我国战国时代的哲学名著,它以独特的方式,参差历落,圆转活脱地提出一百七十多个问题。日月运行,人类起源、神话传说、历史兴亡大事和当时楚国国策、个人前景等等,几乎无不问到,正如鲁迅评《天问》时说的:“怀疑自遂古之初,直至百物之琐末,放言无惮,为前人所不敢言。”(《摩罗诗力说》)可以说《天问》是中外文学史上罕见的疑问体的政治哲理诗。 由于《天问》的内容丰富,在流传中又有错简  相似文献   

19.
《传承》2017,(1)
《正月》与《离骚》虽然时代相隔久远,但在创作背景、人物形象、思想情感以及艺术手段方面存在相似性。两首诗创作时的背景都是国家政治昏暗、小人佞臣充斥朝廷,诗歌主人公形象及其思想情感具有相似性,诗中君主形象、得志小人形象、广大人民形象也存在相似性,两者都运用比喻、象征、对比的创作手法。这说明《正月》可能对《离骚》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张尚英  ;舒大刚 《求索》2007,(7):199-203
宋代《春秋》学文献数量众多反映了宋代《春秋》学的繁荣及其在整个《春秋》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种类分布则展现了宋代《春秋》学讲求会通,注重义理、疑古惑经以及开拓创新的时代特色;时间分布、地域分布则分别展示了宋代《春秋》学发展的阶段性、地域不平衡性,共同揭示了其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