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开始了以大工业为基础的世界各民族间的普遍交往,使人类历史进入了世界历史的时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4—255  相似文献   

2.
列斐伏尔提出,我们已经由空间中物的生产转向空间本身的生产,在这一过程中,资本主义通过对空间的占有和殖民使资本主义得以延续。与列斐伏尔相呼应,大维·哈维和爱德华·苏贾分别在《正义、自然和差异地理学》《社会公正与城市》《叛逆的城市——从城市权利到城市革命》《寻求空间正义》等著作中论述了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空间殖民和城市权利等思想。他们指出,资本主义通过空间生产和空间殖民得以幸存;空间不是中立的,它是资本主义殖民的手段和载体;空间殖民的第一个阶段是,资产阶级占领城市中心;空间殖民的第二个阶段是,资产阶级占领市郊。鉴于此,无产阶级要获得自身的解放,必须争取空间权力,摆脱日益被边缘化的状态。  相似文献   

3.
警惕“殖民文化”沉渣泛起──围绕“殖民文化”的一场争议孙午一个人、一个商店。一个娱乐场所给自己起名号,原是寻常事。可是,当所起的名号成为一种倾向,并且关系到国家。民族的一些紧要问题时,就不能不引起重视了。“洋名”的泛滥就是这样一个问题。有识之士指出,...  相似文献   

4.
第一,从认识方法上说,因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世界历史性”,所以不能孤立地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考察资本主义制度。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等著作中通过分析资本主义产生和发展过程所得出的结论。他们指出:“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的活动场所。”“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  相似文献   

5.
从“国际分工”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新突破陈锦希历史唯物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科学,就在于它论证了社会生产力是人类“全部历史的基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  相似文献   

6.
网络对民族文化的影响与对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的出现和迅速发展,对文化的开放性、民族性、多元性产生了多方面影响.从民族文化的角度来看,网上的文化殖民活动使民族文化身份受到挑战,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平衡使民族文化的保护受到威胁,网上的信息污染使民族文化的健康受到侵蚀;但网络也有利于民族文化的传播,有利于民族文化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要采取多方面的措施,积极应对网络给民族文化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相似文献   

7.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中国面临着空前的民族危机。甲午战败,中国蒙受了《马关条约》的奇耻大辱,宜告了洋务派以“自强”、“求富”为目的而苦心经营了二十多年洋务事业的破产,从而酿成了中国近代史上又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在内忧外患的冲击和中西文化的碰撞中,中国社会各阶层都从各自的角度来思考民族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并发出了“救亡图存”的共同呼声。在清朝统治阶级内部,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逐步形成了学外国,行维新,达救国的共识,并在1898年掀起一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这次运动尽管以失败告终。但它打破了资产阶级改良派对于封建统治者的幻想,更加坚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走上非革命不能救亡图存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民族自决权是指各民族有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直到自由分离成立独立的国家的权利。它原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世界革命的一个要求。马克思恩格斯从争取社会主义利益出发,历来赞成民族自决权原则。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列宁把它作为反对帝国主义、促进各民族自愿联合的手段加以强调,从而使它成为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个重要原则和口号。战后,民族自决权发展成为国际立法,并得到广泛运用。冷战结束后,民族自决的实践遇到了新问题,民族自决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用来反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我国境内外的西藏分裂分子就所谓的“西藏民族自决”问题大做文章,荷兰人范普拉赫则是其理论鼓噪的代表人物。1987年范普拉赫在其《西藏的地位》一书中用大量的篇幅企图论证西藏需要实行“民族自决”,鼓噪“西藏人民争取自决是合理合法的”。范氏的立论依据是:一、引用列宁的民族自决理论,作为其“西藏民族自决”论的理论依据;二、引用联合国有关自决文件,作为其“西藏民族  相似文献   

9.
《关于争取江浙民族资产阶级问题的指示》的成文时间考 毛泽东给周恩来和叶剑英的电文《关于争取江浙民族资产阶级问题的指示》(以下简称《指示》)的成文时间,《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十三册第6页认为是1941年1月14日。笔者认为,该时间年月有误,正确的时间应当是1940年10月14日。只要把《指示》与1940年10月14日毛泽东起草的给刘少奇等的电文《注意吸收民族资本家及其代表参加根据地建设》(以下简称《建设》,全文载《毛泽东文集》第2卷第300页)比较之后,就不难得出这个结论来。  相似文献   

10.
博览之窗     
《先锋队》2006,(16)
《公务员法》的廉政要求2005年4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已于今年1月1日起施行。从廉政建设的视角解读《公务员法》,《公务员法》把“廉”上升到国家立法的高度,使“廉”具有了国家法的规定性。这意味着:廉,就是守法;不廉,就是违法。《公务员法》对公务员的廉作了哪些规定呢?第一章《总则》,把“促进廉政”作为制定《公务员法》的主要目的之一。这样做,使廉政成为国家意志,成为国家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第二章第十二条,把“清正廉洁,公道正派”作为公务员应当履行的一个重要义务。什么叫…  相似文献   

11.
蒋叶俊 《当代贵州》2012,(19):40-41
2012年6月,第21届国际木偶节上,贵州木偶神话剧《水寨龙珠》在45个国家的101个剧目中脱颖而出,获得“优秀剧目奖”。近日,本刊《阳明茶座》栏目特邀《水寨龙珠》编剧戴明贤、贵阳演艺集团总经理莫洪军,就繁荣民族文化和贵阳木偶剧的发展进行访谈。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同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简称《建议》)。《建议》第九部分明确提Ⅲ了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阐述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周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中华文化,建设和谐文化,  相似文献   

13.
徐崇先 《唯实》2000,(6):48-50
1884年,恩格斯发表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以下简称《起源》,引文出自该书人民出版社1972年单行本,只注页码)一书,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科学地考察了国家发生、发展和不可避免地要消亡的历史,为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起源》被列宁誉为“研究国家问题”必读的教科书(《列宁选集》第4卷第43页)。 国家的起源和本质问题是恩格斯在这部著作中论述的主要问题。列宁在《论国家》中指出,资产阶级思想家千方百计地掩盖国家的实质。一些人把国家说成是神的意志,另一些人把国家看成是一种努力…  相似文献   

14.
斯大林在《论列宁主义基础》一书中,对无产阶级专政下了这样一个定义:(《列宁主义问题》,1953年俄文版,第30页)《斯大林选集》对这个定义译为:“无产阶级专政是以对资产阶级使用暴力为凭借的革命政权”。(《斯大林选集》上卷第219页)有的同志认为,按照这个译文,不管资产阶级反抗与否,也不管时间、地点、条  相似文献   

15.
这句话是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说的,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引用了这句话。这里说的“普选制是‘工人阶级成熟的指标’”这句话不应理解为哪个国家的资产阶级实行了普选制就标志着这个国家的工人阶级已经成熟。法国资产阶级在十八世纪末期即已宣  相似文献   

16.
王元化新著《传统与反传统》新近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其中《关于文化问题的主客对话》一篇,涉及到作者对五四运动的新的认识。 1、有人把“五四”作为全盘西化,把反传统与资产阶级自由化划等号,王氏指出:“五四”是个伟大的开端,但它的启蒙没有欧洲文艺复兴那样深入人心,我们民族内在的消极因素不断复活,终于在60年代导致“文革”的产生。 2、五四反对家族本位,提倡个性解放,触及传统文化的根本,但缺点在于未能更深入  相似文献   

17.
资本主义从萌芽时期的原始积累、自身的发展 ,直到海外扩张和殖民 ,所经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全球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发展以后 ,已经从经济领域逐渐扩散到其他领域 ,各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互动、冲突也已经步入中心舞台 ,成为政治家和学者关注的热点。一、全球化时代的国际文化冲突当今的国际文化冲突是在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展开的。因此 ,要考察、研究文化问题 ,首先必须对全球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早在 1 848年《共产党宣言》中 ,马克思和恩格斯就预示了文化方面可能出现的全球化景观。“资产阶级 ,由于开拓了世界市…  相似文献   

18.
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资产阶级理论基本形成的标志是什么?近几年史学界对这一问题有所讨论。有同志认为:1926年7月召开的中共中央第四届第三次扩大会议文件对中国资产阶级的分析“基本上是正确的”,或者是认识“比较透彻的”。有同志认为:这次扩大会议的文件。全面论述了资产阶级问题,可以说基本上形成了我党关于中国资产阶级的理论”。有同志还将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和这次扩大会议对中国资产阶级的分析相提并论,认为毛泽东的文章和这次扩大会议的决议表明,我党“对中国资产阶级进行了全面考察,提出了独特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理论和政策,标志着我党关于中国资产阶级理论的基本形成”。我认为中共中央第四届第三次扩大会议不能作为我党关于中国资产阶级理论基本形成的标志,因为这次会议对中国资产阶级的分析在根本上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9.
1958年,在“左”倾思想指导下,全国开展了一场所谓“批判资产阶级学术思想”的群众运动,在高等学校和研究机构中,拔“白旗”,批“白专”,破“资产阶级学术权威”之风盛行。这年3月,在国务院学科规划委员会第五次会议上,陈伯达作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宣传部副部长,10日到会作《厚今薄古,边干边学》的报告,说“有一批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想逃避社会主义现实生活。  相似文献   

20.
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马克思对《哥达纲领》的“国家帮助”论调进行了批驳。指出:纲领中所提到的“自由国家”不过是一个缺乏社会历史根基的空泛概念;未提供任何由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可资利用的条件;“铁的工资规律”与“废除工资制度”之间存在明显的言语矛盾;在劳动人民的监督下由国家帮助建立生产合作社的想法,取消了工人阶级在社会主义构建中的主体地位。这一论调隐含着“维护资产阶级统治、消磨无产阶级革命斗志”的拉萨尔主义的理论用意。马克思对这一论调的批判给我们的启示便是:在资产阶级掌权的国度,无产阶级要想实现自身解放,决不可寄希望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的“施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