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秀明 《前沿》2001,1(11):35-37
“精神胜利法”这一名词源于鲁迅的小说《阿 Q正传》,从“精神胜利法”这一名词的提出到现在还不到 1 0 0年的历史 ,但这一心理现象的产生可追溯到人类社会的早期 ,可以说它是人类社会共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本文试从“精神胜利法”的萌芽、产生、发展说明“精神胜利法”这种心理现象的实质。精神胜利法作为一种心理活动无疑也是一种意识 ,任何一种意识和心理的产生都源于人们的物质和社会存在。列宁精辟地指出 ,人的心理是“头脑的机能 ,是外部世界的反映”(1 ) 所以 ,研究精神胜利法首先要探讨自古以来人与自然界的关系。马克思说 :“自然…  相似文献   

2.
阿Q也有遗憾时。亲自精神胜利法的阿Q,也有他的烦恼,呵Q怎么也想不通,尼姑的大腿,为什么和尚摸得,他就摸不得?就是死到临头,阿Q还为被执行死刑前国押时他画上的那个圈,怎么也画不圆而感到遗憾。人生在世,烦恼和遗憾在所难免,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一帆风顺,方事如意,只是人们的良好愿望和美好的祝福。如意与不则意,就像阿Q所画的那个圆一样。既然如此,我们不妨试想,别人贪污受贿暴富,且不说总有一天可能会东窗事发,就连平时睡觉也没有你睡得安稳。邻居家高档装修封闭阳台,没有你家不封闭阳台能接受阳光的爱抚,授受大自…  相似文献   

3.
读者一看这个题目,也许就会认为这是无稽之谈。因为众所周知,阿Q还未结婚,就被砍了脑袋,请问他的子孙从何而来?如果把“子孙“二字改为“徒子徒孙“,那就容易理解得多了。一个人虽然死了,如果能有许多人继承他的衣缽,发扬他的精神,成为他的徒子徒孙,他就可谓“精神不死,浩气长存“,虽死不朽,长存天地之间。阿Q是颇有一点“精神“的,这就是顶顶大名的“阿Q精神“。例如挨人打了,当面不敢反抗,背后骂一声“儿子打老子“,也就算出  相似文献   

4.
阿Q正传续篇     
阿Q凭借鲁迅先生的《阿Q正传》一文一举成名。他不仅在中华大地家喻户晓,而且在国外知名度很高,倍受人们的关注,据说有一名蓝眼睛大鼻子的外国学者认为,阿Q的名字中用了一个中文“阿”,用了一个英文字Q,说明阿Q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此说法是真是假有人正在考证。  相似文献   

5.
不死的阿Q     
在《阿Q正传)里,鲁迅先生坚定不移地把阿Q枪毙了。小说里有阿Q画图和技杆赴刑场的情节。但是读者并没有听到枪声,也没有看到后来有谁来收尸,日化有可能被劫了法场,也有可能阿Q用“在大头”打通了某些关节,改判了无期。即使阿Q当时真的被枪毙了,扶风佛教的传统说法,阿Q的灵魂当时是总总公俗地到了阴,阎王老地一看就说:“老阿属于非正常死亡,赶快脱生去吧厂于是阿Q又来到了人间,算来,阿Q的第二代如今也已年逾古稀。以后江有了鲁迅,没有人再和阿Q作时,三代、四代、五代的小Q们究竟如何,也就没有人认真理论了。当然,以后的…  相似文献   

6.
晚年福柯的思想发生了转向,由前期关注权力问题转向了后期的"生存美学"。在福柯的生存美学思想中,除了关怀自身这一核心内容之外,还包含着其它极为丰富的内容,如生活艺术化、确立个体与自身的关系、自我的技术与生存风格、伦理学与美学的交融等。在当代西方社会仍然存在着严重的阶级对立与阶级差别的情况下,福柯提出用生存美学来反抗现代规训权力只能是类似于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它在反抗强大的现代规训权力方面起不了什么实质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1921年12月4日,是中国新文学史上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开始连载;整整70年过去后,《小说界》1991年第4期则刊登了以最具阿Q精神的陈奂生为主人公的系列小说的末篇——《陈奂生出国》。这一戏剧性的巧合令我们深长思之!“阿Q”,作为传统农民性格负面集聚的象征符号,从未庄始行,经过70年漫长岁月的跋涉,终于走向了世界。这是一个多么值得寻味探索的过程。在这  相似文献   

8.
A、有人在研读鲁迅作品的时候指出,鲁迅先生对于国民性的揭示除了阿Q的精神胜利法外,还深刻地指出了国人具有一种不受限制的权力观念。那么,反映在对待自由的态度上是否也有类似的观念——不受制约的自由观呢? B、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对自由含有曲解的、从主观经验出发的自由观念。认为自由就是一种不受任何约束的完全“自由”的行为。就象洛克所说的:“各人乐意怎样做就怎样做,高兴怎样生活就怎样生活,而不受任何法律束缚的那种自由。”如同在实行人治的君主制度下,君王具有无上的毫无制约的权力一样。认为自由也是绝对的。 A、这种绝对的自由观的产生首先是因为人们把一般意义上的人的自然自由混同于立法上的自由;其次,是缺乏对自由内在概念的全面的理解。我们所讨论的自由是法律意义上的。  相似文献   

9.
我向来把《阿Q正传》当小说读,随着年事增长,觉得与其把它当小说读,还不如把它当心理学之类的书读。因为鲁迅先生把阿Q的心态刻画得淋漓尽致。例如:阿Q用手在摸静修庵小尼姑新剃的头,小尼姑满脸通红地说:“你怎么动手动脚……”阿Q的答复是:“和尚动得,我动不得?”这句话活脱脱地勾勒出阿Q的心理活动和处事原则——既然“和尚”先动了,那我也来动一动,这自是无可非议。 我之所以提及阿Q,是因为目前听到一位局长的轶事。某环保局长舞癮颇重,用其部下的话说“一日不下舞厅闷得慌,二日不下舞厅渴得慌”,怎奈  相似文献   

10.
“屌丝文化”反映出社会转型期的时代特征和精神气质,透视了社会心理结构的变迁。“屌丝”称谓放大为自我审视的精神符码,其传播具有庶民叙事的特征,网络亚文化由下而上的“话语革命”方式表达话语权的获取与崛起。“屌丝文化”是自嘲中的解构与身份认同中的建构。它意味着青年草根阶层或弱势群体更多地获得了诠释自己生活的角度与权利。“屌丝文化”所反映的集体焦虑,折射了社会内在的深层次问题。其代表的自嘲韵味是解构文化中的快感和胜利,这和“阿Q精神”有着内在传承性,网上的“愤青”往往是现实生活中的“屌丝”。“虐骂”和“求虐”心理是“屌丝文化”集体喷射的快感。  相似文献   

11.
关于李白与老庄,笔者细读《李太白全集》,得出的基本结论是:李白很少将老庄作宗教神来崇拜,很少将老庄著作作道教经典来研读并用之于修炼。在李白的心目中,老庄是思想家、哲学家。李白从老庄那里吸取了哪些思想养分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三:一、积极理智的用世之心李白...  相似文献   

12.
把圈画圆     
死到临头,阿Q奉命在强加自己头上的“供词”上画圈(文盲不识字,以圈代签名)。他老老实实地服从命令,伏在地上,便尽了平生的力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然而可恶的笔不听话,最后画成了瓜子模样。阿Q十分羞愧自己画得不圆。这一段描写,一直成为阿Q被嘲笑的材料。同给人卖了还帮他数钞票比,更加可笑。王元化先生对这一段描写有极精采的不同看法:阿Q身上固然有许多劣根性,但他性格中也具有一些质朴的成分,和劣根性夹杂在一起。当他被枪毙的时候,他的冥顽无知,糊涂愚蠢,不禁使人产生一种在悲哀中混合着愤怒的感情…  相似文献   

13.
在鲁迅所塑造的一系列人物形象中,以阿Q为代表的下层百姓实际上是乡土中国中常见的光棍形象。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在人的两个基本权利"生"和"性"上都无法得到满足,这就决定了他们"土谷祠"式革命理想的虚幻性以及最终不可避免的悲剧性命运,而鲁迅在对待阿Q情感上的复杂性,则体现出鲁迅对启蒙本身的反思。  相似文献   

14.
<正> 从解放路折入鲁迅路,两旁店铺林立,令人奇怪的是,这店名全都似曾相识。鲁迅路口一店铺名曰:“闰土土特产”,闰上系何人?鲁迅少时朋友,鲁迅作品中多次出现。往前街南,在一树树腊梅掩映下,一个古色古香的店面凸现出更加熟悉的名字:“阿 Q 酒店”。好个阿 Q,如今真地阔了起来,开起酒店来了!再往东,一溜儿店面,竟然都是孔乙己的:店名分明是“孔乙己土特产”、“孔乙己酒家”、“祝福艺苑”、“未庄食铺”、“华老栓土特产”,甚至还有“阿贵酒店”,“阿 Q 服饰”。这真是一个奇妙的景象,这些店铺  相似文献   

15.
一、俄军心理服务工作的体制 俄军认为,作战的胜利,不仅仅依靠武器的力量,还有不可估量的精神心理力量.军人的精神心理是保证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为适应新时期军队改革与建设的要求.保持部队内部稳定.提高精神心理保障水平和战斗力.俄军充分发挥心理工作在部队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不断完善心理工作体制。  相似文献   

16.
如果没有古怪天才阿Q的发明,间谍007早已死过1000次了,其实像007这样的间谍是不存在的,但阿Q却有其人。国际情报组织的历史学者麦顿收藏了3000多件各式各样的间谍器材,藏品数量之丰富超过了美国中央情报局。藏有微缩胶片的刮胡刀、口红造型的手枪、手提箱照相机、手表形状的窃听器、化妆盒式的复印机,真是品种齐全,样式精美,使用方便,具有高超的技术水平。  相似文献   

17.
《黄埔》2017,(1)
正2015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我们大力宣扬"抗战精神"。2016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宣传"长征精神"。今天,我们聚在一起研讨"黄埔精神"。那么,黄埔精神与上述精神,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讲到黄埔精神,我认为有必要首先界定一个概念。如同前些年,我们宣传过的"北京精神""天津精神"以及"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一样,"黄埔精神"有什么特色?它跟以上的"抗战精神""长征精神"有没有什么关联?我想是需要认真地研究一下,甚至搞个专题研讨会  相似文献   

18.
卢梭与老庄都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尖锐的批判,也各自提出了疗救现实的办法。卢梭指出人类应该以自然的美好来清除“文明”的罪恶,回到“自然状态”。老庄主张退回“小国寡民”、“至德之世”,以主观的心灵省悟,构筑自由的精神家园。道家怀持“无为”,立足于精神的救赎,提倡消饵欲望,达到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卢梭则致力于人类“未来”自由幸福的达成,认为通过社会革命和教育改革,可以达到理想的社会。  相似文献   

19.
耿晓星 《人民公安》2007,(23):62-62
人们的幸福观不同,对生活的满意度也就不同。幸福是可以"制造"的。其实,就是民间那句老话:"知足者常乐"。如果对生活没有什么特别的奢求,经常处于满足之中,幸福感就会时常伴随着你。实在不如意了,来一番"阿Q精神",或者吃不着葡萄就假定那葡萄是酸的,也未尝不是一个自我宽心的好办法。比如人家有车你没有,可以这样  相似文献   

20.
继《天龙八部》部分章节被选入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后,北京出版社最近出版的新版高中语文课本(教师版),又以金庸的《雪山飞狐》替换了鲁迅的《阿Q正传》。虽然我从来不认为金庸小说审美价值有多高,但其强烈的娱乐性是不可否认的。以前的教材过度重视教化功能,常让处于青春期的少年失去阅读兴趣,现在金庸小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