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我国对羊副结核病诊断尚未见报道。1978年中国兽药监察所研制成功的禽型提纯结核菌素(以下简称禽结素,PPD),用于羊副结核病诊断。该变态反应原与国外同类产品的效价相似,特异性高,非特异性反应小,而效价稳定,是较为理想的诊断液。我们于1982年对英国进口羊427只(其中林肯羊55只,边来羊244只,沙能奶山羊64只,土根堡奶山羊64只);河北围场屠宰场的健羊93只,共520只羊用禽结素PPD皮内变态反应、补体结合反应(CF)、病理组织学检查、细菌学检查,以及与副结素PPD(英、日)对比试验,得到满意结果。 (一)材料和方法 1.诊断液  相似文献   

2.
疫苗联合同时接种,很早以前就被成功地采用了。美国维兰公司出产的禽病疫苗及荷兰出售的禽病疫苗,为二联苗和五联苗。据此,我们引用荷兰鸡新城疫弱毒克隆株(H.Clone30)和我国现引的火鸡疮疹病毒株(HVT),分别以鸡胚和鸡胚细胞复制后,联合干燥制成二联苗,即鸡新城疫马立克病弱毒冻干二联苗。(一)材料与方法1.毒株:①H.Clone30F_6克隆株,血凝价达1:1280(鸡胚复制);②鸡马立克火鸡疙疹病毒HVT FC126干燥株;③强毒株:F_(48)E_(48);④稀释液:马立克病毒稀释液SPGA加4%血清。2.病毒的增殖与收获:(1)H.C30株:以灭菌盐水将H.C30病毒稀释成10~(-4)接种于9~10日龄的健康鸡胚(CE),每只尿囊腔接种0.2ml,于37℃温箱中继续孵育,每日检查2次。鸡胚接种后72小时以前死亡者弃  相似文献   

3.
1985年,据县兽医站门诊记载,全县有39个鸡群,16000多只鸡发生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平均死亡率为18.1%,给养禽户造成较大损失。为了探讨IBD对免疫的危害程度,正确估计IBD对生产中的危害性,我们对IBD病愈鸡再接种新城疫Ⅰ系苗后抗体水平进行了测定。 (一)材料及方法 1.试验鸡:选自经实验室确诊为IBD的S鸡场的两群病愈鸡,其中A群1885只,47日  相似文献   

4.
为探明河南省某鸡场疑似禽腺病毒血清4型发病鸡群的感染情况和病毒特征,本试验对发病鸡群进行了病毒分离鉴定,并研究所分离到的病毒对鸡胚的致病性。采集发病鸡群鸡肝,处理后经尿囊腔接种SPF鸡胚,尿囊液禽腺病毒血清4型PCR鉴定和hexon基因序列分析,尿囊液经过浓缩定量和梯度稀释,接种SPF鸡胚,观察鸡胚病变,计算ELD_(50),同时荧光定量PCR测定病毒在鸡胚肝和尿囊液中的载量。结果显示,在鸡胚尿囊液中扩增出大小934 bp的基因片段,序列分析表明,该序列与禽腺病毒血清4型同源性为98.2%~99.8%。感染病毒的鸡胚的胚体矮小、发育不良,肝肿大、质脆,呈黄色或棕黄色,胸肌、腿肌明显出血,病毒载量和鸡胚病变与接种剂量有关。该毒株的ELD_(50)为1.36×10~7copies/L,相同时间内病毒在肝中的载量高于尿囊液。本试验为进一步开展禽腺病毒血清4型的研究和防控提供了必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禽白细胞虫病分布于世界许多地区,我国首先在福建发现鸡的沙氏白细胞虫(Leucocy-tozoon Sabratesi),此病对童鸡危害严重,甚至造成大批死亡。为了摸清本州该病的分布流行情况及危害程度,于1982年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调查,其结果介绍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在本州各县普遍调查,其中对吉首、大庸、桑植作重点调查。其方法是:每鸡于翅下小静脉处取血一滴抹片,以姬姆萨或瑞特氏染色镜检,作病史询问,临床症状检查,病理解剖检查和鸡舍附近的环境调查。统计显微镜下200倍放大时20个视野内的虫体数,计算红细胞数,并检查血色素。对虫体作测量、描述和照相。  相似文献   

6.
根据鸡新城疫病毒(NDV)和鸽Ⅰ型副粘病毒F基因的保守序列,设计合成1对引物XZ9、XZ10,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3株鸽Ⅰ型副粘病毒和6种其它禽病原体进行检测.结果,该引物对3株鸽Ⅰ型副粘病毒均扩增出与预期大小相符的RT-PCR产物,而对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禽呼肠孤病毒、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大肠埃希氏菌、禽腺病毒、禽巴氏杆菌扩增结果均为阴性;RT-PCR最低能检出1pg的鸽Ⅰ型副粘病毒的核酸模板.  相似文献   

7.
禽脑脊髓炎又称禽流行性震颤 ,是由禽脑脊髓炎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地方流行性传染病。本病主要侵害 30日龄以内的幼龄鸡 ,1— 2周龄的雏鸡易感性最强。病鸡主要表现共济失调 ,头颈肌肉震颤和两肢不完全麻痹。禽脑脊髓炎病毒主要侵害鸡的脑和脊髓等中枢神经系统 ,其病理学变化特征为非化脓性脑脊髓炎病变。1 材料与方法1.1 病料来源 一些养鸡场送检的 30日龄以内的禽脑脊髓炎病雏鸡或其病变组织。1.2 病理诊断方法1.2 .1 眼观检查 通过病理剖检 ,眼观检查病雏鸡脑和脊髓的变化 ,以及肝、胰、脾、淋巴结、腺胃、肌胃等器官的变化。1.2 .2…  相似文献   

8.
(一)病原 鸡呼肠孤病毒性关节炎是由禽呼肠孤病毒引起鸡的一种重要的传染性疾病。该病首先是在肉型鸡中发现的,Olson等(1957)从一只野外病例中首次分离到该病毒。Schwartz等(1976)首次报道了蛋鸡的本病。Page等(1982)首次报道了火鸡的本病。  相似文献   

9.
鸡结核病是由禽型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消耗性传染病。 2 0 0 0年湖北省潜江市某养鸡户饲养本地土种鸡 15 0 0只 ,当年 7月份以来 ,鸡群陆续出现精神沉郁、消瘦等症状 ,每日死亡 1— 2只。 9月份送来死病鸡 2只和病鸡 5只 ,经过临床观察、病理学检查、实验室检验 ,诊断为鸡结核病。1 临床症状病鸡缩颈呆立 ,羽毛蓬乱无光泽 ,翅下垂 ,鸡冠和肉髯萎缩、颜色变暗、发紫、干燥 ,胸部肌肉极度消瘦 ,严重者饮食废绝 ,贫血 ,拉痢 ,最后因极度衰竭而死亡。2 病理变化剖检见肝、脾肿胀 ,并有大小不等的灰白色坏死结节 ,整个肠道浆膜面散在大量绿…  相似文献   

10.
为了进一步查明鸡的体液免疫应答,多大天龄依赖法氏囊,多大天龄不依赖法氏囊,以及传染性法氏囊病(IBD)对鸡新城疫(ND)苗的免疫抑制与日龄的关系如何?进行了本试验。 (一)材料和方法 1.试验鸡:一部分为购自广东省家禽研究所的1日龄来航鸡,一部分为购自广州市种苗公司10~15天龄来航鸡胚以及本所禽病净化研究室提供的来航鸡蛋,经孵育出壳后隔离饲养。 所有试验鸡,出壳后不接种任何疫(菌)苗,试验前采血做IBD琼扩检查阴性者和HI检查抑制价在1:10以下者方用。  相似文献   

11.
禽弧菌性肝炎是由禽弧菌引起的仔鸡和成年鸡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以高发病率和低死亡率为特征。该病由Delapla-ne等(1955)称作肝炎,Sevoian等(1958)和Hofstad等(1958)称为禽传染性肝炎,Peck-ham(1958)则用禽弧菌性肝炎,以区别于来自其他的弧菌感染或肝脏疾病。1989年3月初在湖北某地鸡场暴发禽弧菌性肝炎,一批17周龄的罗斯鸡最先发生,5000只鸡群中约有20%的鸡发病,21天中每天有4~11只死亡,共死亡167只,死亡率为3.34%。(一)发病情况及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2.
为探索四川某鸡场近年来肉鸡每年夏季均发生以腹部、腿部皮肤出现丘疹与痂皮为特征性病变的疫病病因,根据送检病鸡的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和疾病流行特点进行初步诊断,并采用常规实验室诊断方法和PCR技术进行寄生虫检查、细菌分离鉴定、鉴别诊断和治疗的初步研究。结果显示,从病鸡体表检查到的禽刺螨为柏氏禽刺螨,PCR扩增其线粒体细胞色素氧化酶亚单位1(CO 1)基因的576 bp大小靶片段与柏氏禽刺螨OB株核苷酸序列的同源性为99%;同时从丘疹病变组织中分离到1株阿尼蒂斯葡萄球菌,该葡萄球菌分离株不致死昆明小鼠,耐受青霉素、阿莫西林、环丙沙星、头孢他啶、复方新诺明、卡那霉素和强力霉素等13种受试药物;确定此疫病由鸡柏氏禽刺螨感染引起,灭鼠、杀螨和敏感药物抗菌措施具有良好防治效果。这是国内鸡发生柏氏禽刺螨感染的首次报道,为鸡禽刺螨感染的防控及相关研究提供了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3.
对河南某疑似禽腺病毒发病鸡场采集的组织病料进行PCR鉴定,并通过病毒分离培养、遗传进化分析及动物致病性试验等对其进一步验证,最终分离得到1株C种血清4型禽腺病毒,命名为FAV-HN株。组织病料经研磨处理后,经PCR扩增得到与预期大小一致的Hexon基因片段;通过电镜观察,FAV-HN株具备腺病毒典型的形态特征;将FAN-HN分离株与NCBI数据库中C种血清4型禽腺病毒的序列进行同源性比对及遗传进化分析,结果发现该分离毒株与其他血清4型参考毒株Hexon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9%,且属于同一分支。将FAV-HN分离株以不同剂量接种至SPF鸡,SPF鸡表现出心包积液、肝炎等特征性病变,且每只10~(7.0)TCID_(50)的感染剂量可使SPF鸡100%死亡。本研究为C种禽腺病毒血清4型的疫苗及诊断试剂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通过病原菌分离、血清型鉴定及本动物致病性试验对辽宁省禽大肠埃希氏菌的主要血清型分布与致病性进行了研究。2001~2005年从该省14个市的病死禽和死胚中分离出大肠埃希氏菌226株,血清型鉴定105株,其中O_(78)型占29.52%(31/105),O_(109)型占10.48%(11/105)。结果,O_(78)、O_(109)血清型是流行于该省致病性禽大肠埃希氏菌的优势血清型。随机选取49株分离菌,以每株1×10~7CFU的量于气管内给6只1日龄SPF鸡接种,根据接种后7 d内死亡和病变的情况,确定高致病株、中度致病株和低致病株,它们分别占75.5%、18.4%和6.1%。结果表明,所有分离菌株均有致病性,并在国内首次分离出禽O_(109)型大肠埃希氏菌。  相似文献   

15.
鸡结核病变态反应诊断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鸡结核病系由禽结核杆菌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鸡群一旦染患本病则能长期存在,且甚难根除。患鸡日渐消瘦,产蛋率下降,终至死亡。 关于禽结核病变态反应诊断方法的研究专著甚少。目前,国外进行变态反应诊断的判定时间是注射结核菌素后48小时,观察一次,注射侧肉髯肿胀为阳性,无变化者为阴性。我国规定的判定时间是注射结核菌素后48、72小时,观察两次,注射侧肉髯增厚、下垂、发热、呈弥漫性水肿者为阳性,肿胀不明显者为可疑,无变化者为阴性,两次可疑反应判为阳性。  相似文献   

16.
副结核病是对牛危害较 严重的一种慢性传染病。由于该病的感染极为隐蔽,经过又漫长,因此所造成的损失相当严重。在无结核病而有副结核病的牛群,对新生犊牛接种副结核病弱毒苗是防制该病的有效方法,但接种副结核病弱毒苗能引起牛对结核菌素敏感,出现禽型结核菌素皮内变态反应阳转,而禽型结核菌素皮内变态反应又是诊断无症状的副结核病牛的一种方法。因此,揭示牛接种副结核病弱毒苗后对禽型结核菌素变态反应的规律,对该病的兔疫监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不同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对宿主的致病特征,通过病毒核酸检测和序列分析,对A、B和C发病鸡群进行ALV感染亚群鉴定,同时根据病理形态观察资料,分析了不同亚群ALV的致瘤型。结果表明,A鸡群感染ALV-A,发生淋巴细胞性禽白血病,病变组织中成淋巴细胞恶性增生;B鸡群混合感染了ALV-A和ALV-J,发生血管瘤型禽白血病,肝血疱区域红细胞恶性增生,皮肤血疱区域表现海绵状血管瘤,组织中未观察到成淋巴细胞或成髓细胞增生;C鸡群感染ALV-J,发生髓细胞瘤型禽白血病,成髓细胞恶性增生。序列分析表明,引起淋巴细胞性和血管瘤型禽白血病的ALV-A毒株间的遗传距离为0.963;引起髓细胞瘤和血管瘤型禽白血病的ALV-J毒株间的遗传距离为0.976。  相似文献   

18.
为摸清我省家禽寄生蠕虫种类、区系分布、危害情,我们于1981~1986年对全17个地区(州)76个县(市)进行了调查。在624个样点上共剖检家禽4469只,其中鸡2594只,鸭1417只,鹅458只。共采集寄生蠕虫405584条,现将其鉴定结果报告如后。材料与方法(一)家禽的选择 家禽的选择,以各地(州)不同自然地理气候类型县的山区、半山区、坝区,当地饲养的鸡、鸭、鹅随机取样进行剖检,并注意品种、性别的比例与自然禽群的结构相吻合。  相似文献   

19.
为了开发一种抗I群4型禽腺病毒(FAd V-4)的亚单位疫苗,选择I群禽腺病毒血清4型流行毒株衣壳蛋白Fiber-2作为保护性抗原蛋白。利用昆虫细胞-杆状病毒系统生产Fiber-2蛋白,通过Westernblot检测重组蛋白的表达情况,利用双向琼脂扩散法检测重组Fiber-2的免疫原性。为了增强亚单位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添加鸡源白细胞介素2(chIL-2)和鸡源γ-干扰素(ch IFN-γ)作为免疫佐剂,与重组Fiber-2单独或混合使用,制备多种形式的亚单位疫苗,并进行动物攻毒保护试验。重组蛋白的Western-blot鉴定结果显示,63 ku处出现Fiber-2蛋白目的条带;双向琼脂扩散试验结果显示,重组蛋白效价达到1∶128,表现出良好的反应原性。动物攻毒保护试验结果显示,单独使用Fiber-2免疫SPF鸡,在50 μg/只的剂量下,可为SPF鸡提供100%的保护效果,以chIL-2和chIFN-γ为免疫佐剂,与重组Fiber-2联合免疫SPF鸡,可显著增强Fiber-2在低剂量(10 μg/只)下的免疫保护效果,上述结果表明重组Fiber-2联合chIL-2和chIFN-γ细胞因子佐剂所制备的亚单位疫苗在抗I群4型禽腺病毒感染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为深入研究血清4型禽腺病毒广西分离株的致病机理,对4周龄的SPF鸡人工感染血清4型禽腺病毒(FAdV-4),建立病理模型,在感染后第1~21天随机剖杀试验组的SPF鸡,采集心脏、肝、脾、肺、肾、胸腺、法氏囊、胰腺、腺胃和脑,通过病理学方法研究FAdV-4感染SPF鸡后各个组织器官的动态病理变化规律。结果显示,以滴鼻点眼方式感染4周龄SPF鸡可以成功建立人工感染模型。感染后第4天开始出现临床症状,第5天开始出现死亡,第7天病鸡开始恢复,发病率为72%,死亡率为34%。剖检发现典型病变为心包积液,肝肿大、黄染。组织学检查发现肝细胞中存在大量核内包涵体,免疫器官出现广泛性的组织变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本研究为FAdV-4的防控和临床诊断提供了科学依据,为今后深入研究FAdV-4的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