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35 毫秒
1.
金洁 《实践》2018,(4):48-49
民间文化团体,是指人们自发组织起来开展文化活动的组织。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内蒙古各地许多干部群众自发组织建立民间文化团体,开展活跃生动的体育、游艺、服饰、器乐、歌舞、手工艺、摄影等民族文化活动。他们在活动中展示、传承内蒙古地区各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活跃文化生活,已经形成推动当地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内蒙古的文化建设。目前,内蒙古各地民间文化团体的管理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  相似文献   

2.
陆景川 《当代贵州》2004,(18):56-57
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就致力于中国民间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工作.为了这一他认为"不能拒绝的神圣使命",为了摸清祖国民间文化遗产博大精深的家底,他走过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到过发达的东南沿海,看过贫瘠的西部边疆.作为内陆省份的贵州,虽然民族众多,民间文化异彩纷呈,但他因未能身临其境而抱憾.他在一封信中对我说的话"黔地风情,实在迷人.你身在其中,真福气也",就表露了他对贵州的艳羡.  相似文献   

3.
农村文化建设与传统民间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三农”问题,近些年,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为建设与新农村相适应的新文化,中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将大力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作为文化工作重点之一。我国民间文化历史悠久、丰富多彩,优秀的民间文化凝聚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和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既体现着民族之魂,也象征着民族之根。通过挖掘和发扬优秀传统民间文化来激发农村文化自身的活力,对于促进农村新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改革开放后,农村的生产、生活方式的深刻变化带来的农民思想观念和审美趣…  相似文献   

4.
《实践》2017,(10)
<正>一张普通的白纸,在达斡尔族剪纸高手苏梅的手中三剪两裁,就变成了活蹦乱跳的飞禽走兽,变成了枝繁叶茂的花草树木。1992年,苏梅参加工作,成为莫旗文化馆的一名美术创作员,她阅读学习了大量美术作品,努力打好基础、锤炼技法。多年来,为了传承弘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她深入达斡尔族聚居区向老艺人学习求教,搜集、整理民族和民间文化遗产,特别是在达斡尔族传统剪纸、哈尼卡纸偶制作和民族服饰的研究和创作  相似文献   

5.
李志良 《理论建设》2012,(2):102-105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具有珍贵价值的优秀遗产,需要我们认真挖掘、利用。优秀传统文化是发展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宝贵资源。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也为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6.
王志鸿 《理论学刊》2003,(1):150-151
企业文化是企业在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长期实践中逐步形成的企业群体意识和价值理念。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 ,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 ,从企业的实际出发 ,创出自己的特色 ,在个性化上做文章。  一、企业文化建设要注重民族特色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企业文化 ,其底蕴首先来自于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 ,必定是融合了民族文化和历史人文精神的精华 ,注重吸收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的企业文化。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灿烂文化 ,因此 ,在当代中国 ,建设企业文化必须继承民族文化的优秀遗产 ,坚持企业文化的…  相似文献   

7.
《奋斗》2015,(12)
<正>赫哲族几千年来口传身授的语言、风俗、信仰等民族活态传统文化正面临着急剧流变和消失,抢救和发展赫哲族文化迫在眉睫。如何有效依托"互联网+"这个大平台,让互联网与赫哲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工作进行深度融合,将成为饶河县做好赫哲族文化资源保护工作的努力方向。一、赫哲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对民俗文化重要性认识不足。认识不到传统民间文化属于"不可再生资源",缺乏民间文化  相似文献   

8.
《前线》2008,(8):62-62
为做好2008奥运会赛时对外宣传工作,弘扬优秀民族文化,丰富“奥林匹克文化节”的活动内容,加强民间文化交流,借助奥运契机,提高北京市基层文化队伍的建设,展示北京在改革开放、建设和谐社会中所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9.
在城镇化加速发展进程中,如何有效地保护文化遗产,已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不仅要重视城镇化功能的完善,更要做好文化的传承,这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应有之义。加强对庐陵文化的认知和保护,就是强化对本民族传统文化基因和民族身份的认同,也是唤醒民间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根本要求。  相似文献   

10.
回顾既往,我们不难回忆文革期间,"破四旧"对全国各地的名胜古迹造成了灭顶之灾;收回视线,我们也可以很容易找到,一些地方在农村城市化进程中对文化古迹进行蚕食、破坏乃至拆毁的例子:古民居被钢筋混凝土砖房包围、古城墙为新区建设而拆除、古廊桥因修水库而淹没、古村落不协调地突兀起一两座不伦不类的新房……诸如此类对民间文化遗产的漠视与践踏,不难在我们身边发现,民间文化真正到了需要大声疾呼、需要极力拯救的地步。面对今天,在新一轮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建设中,我们还可能遇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民间文化遗产保护"的尖锐矛盾,如果对此不加以高度重视、科学规划和合理协调,那么对民间文化遗产的新一轮破坏就在所难免。  相似文献   

11.
刘忠群 《共产党人》2008,(13):52-54
民族民间文化是各族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民间文化广义地讲是指由某一特定民族世代相传,不断加工、修改、反映该民族历史渊源,生活习俗,心理特征及所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群体特征,宗教信仰等诸多内容的文化表象。民间文化还有一个重要内容,那就是各民族赖以生存的物质生活条件。在民族民间文化中,从每种文化形成的历史来看,  相似文献   

12.
《求是》2013,(4):44-46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加强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项目建设,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真学习、贯彻这一重要精神,对于我们加强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设,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创造力与凝聚力,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大  相似文献   

13.
在先进文化丰富的内涵中,那些体现优秀文化传统、反映民族特征、具有地方特色、为区域人群广泛参与,为广大民众所接受的特色文化,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在实践中进一步发展特色文化,使之和中国先进文化更好地融合,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文化资源的保护上要注意抢救性。文化具有继承性,任何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都是本民族文化长期积累的结果。随着现代化建设的发展和开放开发的进程,特色文化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民俗技艺和民间文化逐渐失传,旧城改造和移民搬迁使一些城镇、民居和附着其中的文化精华逐渐消失;一些民族文化…  相似文献   

14.
《实践》2015,(6)
呼伦贝尔草原是中国草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其美丽的自然生态和绚烂的少数民族文化生态是内蒙古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加强对外传播呼伦贝尔草原的蒙古族文化以及达斡尔、鄂伦春和鄂温克"三少民族"优秀民间文化,进一步推动和发展少数民族特色文化贸易产业,不仅对提升呼伦贝尔市的文化软实力,加速内蒙古对外文化贸易往来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也有助于增进中外不同民族之间的理解和团结,塑造良好的城市和国家形象,有助于推进实现"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各地、各国的互利共赢和繁荣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本刊讯2016年12月10日,来自全国各地的1000多名杨氏宗族欢聚在重庆,畅谈同族家风家训的文化,传承中华优良传统,中华杨氏联谊总会第三届年会及家训家风传承高峰论坛在重庆拉开序幕。宗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是我国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凝聚着民族的乡土情,骨肉情与真善美,是中华民族彼此认同的标  相似文献   

16.
开发民族文化资源的潜能和优势,解放和发展西部地区的文化生产力,是西部大开发战略科学发展新阶段的新关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引西部地区的民族文化大开发,激发提升西部地区的自力更生、自我发展能力,既是西部地区发挥民族文化资源优势的现实要求,也是西部地区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更是西部地区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分别是新中国成立后三代领导集体的杰出代表。毛泽东是中华民族在艰难的岁月诞生的伟大人物。毛泽东的人生价值观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人格化,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邓小平、江泽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过程中,继承和发展了这笔宝贵遗产。  相似文献   

18.
魏欣悦 《实事求是》2012,(6):105-107
挖掘、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对于提高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作为“花儿之乡”的新疆昌吉市二六工镇在大力弘扬回民族“花儿”艺术、倾力打造“花儿之乡”、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2011年11月,在文化部官方网站公布的2011~2013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中,二六工镇以其原生态歌曲榜上有名。  相似文献   

19.
习近平传统文化观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既赓续传承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基因,又合理融入彰显时代内涵的精神特质,以一系列独具特色的话语表达为新时代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提供了基本遵循。习近平传统文化观融传承与创新于一体,直接彰显出民族主体性、与时俱进性、开放包容性的鲜明底色;将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科学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实指南;将历史与现实相贯通,深刻揭示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实境遇中的多维贡献,从而以其深邃的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20.
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正确处理好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我们应该在历史与现实、东方与西方的文化交汇点上,发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