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说笋二帖     
字文正 《台声》2014,(8):61-62
不可食无竹少时读东坡诗"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脑海里老想成可以不吃肉,不能不吃竹;当然是吃竹笋,又不是熊猫吃竹叶,便觉得苏东坡跟我一样耶,那么爱吃竹笋。妈妈也是竹笋迷,她曾跟我说,人要常常吃竹笋,就不会得肠癌这类毛病,她深信竹子的高纤维可以清肠。她尤其喜欢煮竹笋粥,竹笋、香菇、肉丝、金钩虾先炒过再加高汤、白饭熬煮,最后撒点芹菜珠、白胡椒,我可以吃两碗。  相似文献   

2.
观竹     
竹子,在江南大地比比皆是,不过是寻常之物罢了。然而,偏是这寻常之物,却令中国历代文人们格外钟情,如痴如醉竟到了“宁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地步。然而,同样是竹,在观竹人眼里却不尽相同。“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观到的是竹林的桃源仙境、田园野趣;“要看凛凛霜前  相似文献   

3.
走出地狱     
要是可以撕下身上一条肉来做后悔药,我真的会撕。但是后悔药世间没有。姑娘架不住家人阻拦离开了我。我不在乎死,脱逃失败求得一死也是一种解脱。我在悄悄给“女朋友”的信中说,我逃回来后非杀掉你男朋友不可。王小海看着我说,姐姐,一个人不到这种地步是不会体验到我...  相似文献   

4.
正我曾在缺雨少水,半干旱的大西北生活过整整十年。那里,天高云淡,长风浩荡;那里,至今住着我的耄耋父母和同胞姊妹,是我永恒的心灵故乡!而有幸生活在永安这个"中国竹子之乡",我无法漠视眼前活力奔放、四季长青的生命之绿。中国是世界竹子大国,古人"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文化源远流长。素有"中国笋竹之  相似文献   

5.
李佑增先生是台湾著名的竹雕艺术大师。他1927年出生在湖南湘乡,从小爱竹子,或骑竹马,或垂钓河边,均离不开竹子。特别是后来他在学校读书时,学校周围,群峦峻峭,丛篁满坡,密翠浮天,婆娑摇影,这种郁郁清新的环境,启迪了李佑增自幼爱竹的灵感。在老师的指引下,李佑增常常就地取材,试着雕刻竹筒或笔筒,上刻“用心学习”四字以自勉,间或以精心雕刻的竹扇、竹筒、竹屏赠送乡间亲友,一时名闻故里。1947年,李佑增先生到台湾。台湾遍地是竹,他更加喜爱竹子。“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他住的房子,前后均是竹,““门对千竿竹,…  相似文献   

6.
<正>患者走进医院,仍然信仰专家,但又分不清专家的哪句话出自真心,哪句话在推销过度诊疗,看病贵让很多人难以承受,少数人不可忍受。圈地。盖楼。中国医院的扩张风吹动了阎惠中的思绪。这位广州军区联勤部原研究室研究员说:"我经常去各地讲学,自上世纪末以来,我注意到迅速崛起的医院大楼  相似文献   

7.
《小康》2021,(28)
正"害人之心不可有,帮人之心不可无"是我几十年做人的一条重要原则。帮助的内容是多样的,总之,急人所急、难人所难,皆为助人矣。人们常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这大概是多少年来的经验之谈。初闻"防人之心不可无",我心中很不以为然:世界上哪有那么多坏人,防什么防!后来才知道不是前人说得不对,而是自己太幼稚了。  相似文献   

8.
目睹剖尸刮骨人是感情动物,一步入老年,忆旧和怀旧的思绪常如长江之水汹涌而来,不可遏止。金秋十月,阳光灿烂,我想去北京西郊鲁谷、下庄一带看看——这片土地深埋着我半个世纪前的一个残梦。1958年春,我还没有折进  相似文献   

9.
竹类自古为刚宜、真挚和虚心美德的象征,它姿态挺拔,清逸脱俗,是历代文人名士之所爱,宋代诗人苏东坡曾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之咏。清代画家郑板桥爱竹如痴如醉,画竹出神入化,这些传世之佳作,画中之极品更是为竹增添了无限韵味。成为人们造景之上选。 竹类可作盆景,即可观叶,又可观干,还可观其姿态。将:盆景竹摆放于明窗净几,除令人赏心悦目外,犹如徜徉于茂林修竹之中,观碎叶摇曳,赏倩影婆娑,领略山林野趣,真是别有一番风趣。  相似文献   

10.
缘分     
“缘分”是什么?字典上说是人与人、人与事之间发生联系的可能性,但我更觉得它是人与人、人与事物之间的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契机过程。这种看似玄妙的东西,我原不曾视其有,但在自己与妇女工作的关系中,我却感到也不能视其无。十几年前毕业分配的时候,我像所有毕业生...  相似文献   

11.
看孙杰的墨竹,能使人产生很多联想和遐思。这是因为,孙杰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他把自己的全部感情都投入到了艺术创作之中,竹子,是他情感的积蕴,是他情感的发泄,是他情感的升华。他自述说:"我爱竹,爱他朴实无华,不畏严寒,爱他坚贞高洁,直竿凌云。我画竹,追求的是脱俗清新的格调,是人与自然、人与竹的情感互通。在艺术上,博众家之长,情出于心,讲神妙、重笔趣、求气韵,画骨气,表贞心、写精神,我融于竹,竹融于我。" 爱是神圣的,有深沉的爱,才有执著的追求,有执著的追  相似文献   

12.
科学的魅力 “从做《科学人生》开始,我才感到自己真正被科普了。” 刚刚采访完数学大师吴文俊的曾涛,思绪还在和大师的交流中游荡。“那么谦虚的一个人,说自己不能说,可一说起来,跟孩子一样兴奋。  相似文献   

13.
杨河清 《广东民政》2010,(10):63-63
静夜如诗,我一人独处,漫步在景色迷人的梅州江岸边,放飞思绪,想我所想。走到柳树旁,与柳枝握手;  相似文献   

14.
我从奴化教育的蒙蔽下觉醒过来香港即将回归祖国,在这万众欢腾筹备庆祝的日子里,回忆当年,思绪万干!我生于香港,长于香港。少时在香港读书。读了英殖民主义者美化过的香港地理教科书,知道香港是在珠江口一个荒岛上、山脚下的小渔村。说是英国人来到后,移山填海,修筑道路,方建成为繁荣的都市。于是我心中对英国人发生了好感和佩服。回家和母亲谈起说了许多英国人的好话。岂料她大为生气。她愤怒地说:“好鬼!番鬼佬喇俾你食火脚腿就算好咯!”(粤语,意思说,什么好!鬼子不用脚踢你就好了!)当时我心想:她不识字,没有读过书,…  相似文献   

15.
汉字作为五千年中华文明传承的载体,它的构成、含义都具有深刻的内涵。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巧用汉字,有时再赋予汉字一些时代内容,就能起到启发诱导、深化提高的作用。 例如,我在讲初一道德规范中的诚实信用原则时,分解诚、信二字:诚,乃信也;信,是人言,本应取信于人,必须言而有信。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在讲授自尊自信时,就板书了一个“臭”宇,解释自大多一点,即为“臭”,教育学生“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从而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如“旧”字,我解释说:任何新的东西过了一日就成了旧的了…  相似文献   

16.
正"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这是词人叶梦得眼中的宋代市井生活。现代人对宋代生活推崇倍至,有的人甚至认为"宋代美学领先世界一千年"。宋代生活是什么样的,我们谁也摸不着看不见。但在贵州侗寨"凡有鼓楼处,皆能唱侗歌"却是真实的生活图景。不仅仅如此,在榕江县宰荡村,唱歌甚至被上升到和吃饭一个高度。就像苏东坡所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肉和饭只是为了果腹,而竹与歌则关乎精神层面。  相似文献   

17.
淮南师院有一间破称作“人境庐”的斗室,这里便是陶保玺先生的创作室。夜深了,我和陶先生促膝而谈,随着他天马行空的思绪.我也被带进了诗论的美学天堂。  相似文献   

18.
感受中秋     
独自一人走在空旷的草地上,草不茂盛,只是恰当地抚摸着双足且铺一张阔大无边的地毯。没有羁绊,只有软软的气息哄着足音,不让它打破这月夜的宁静。天上,一轮圆月,明亮而丰满。是啊,不知不觉间,中秋便带着这轮明月来到了我们的身边。一年365天,它总是忠诚地守住自己的位置并在你不经意间,送给你最珍贵的礼物——团圆。中秋,让人忽然想到了家的方向以及家的温暖。而此时,我却在离家很远的地方。走在别人的城市,却又是这个时令,这不免使我的思绪贴近于一种空朦,是怅惘还是失落,我无法说清。远方,灯火很夸张地闪烁着,想必那…  相似文献   

19.
吃事     
一次请人吃烤鸭,吃完时桌子上还剩下许多。多么可惜啊,都是好东西。于是我还吃。这时,有人说:“瞧瞧莫言吧,非把他那点钱吃回去不可。”我感到脸上火辣辣的。  相似文献   

20.
心赘     
安庆 《中州统战》2003,(5):31-31
我第一次走进这么豪华的大酒店。 穿过富丽堂皇的大厅,坐进温馨幽静的雅间,轻柔的音乐开始撩动人的思绪。 雅间里坐着三个人,我,我的朋友A,朋友A的朋友B。 我看着他们:客人呢? A笑笑。 B说:就我们三个人。今天是专门感谢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