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1944年6月访问延安的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成员中,有一名常驻白宫的美国高级记者。此次中国之行,他受美国总统罗斯福之托,转送给毛泽东一份《世界航空图》,以示美国政府对中共的友好态度。  相似文献   

2.
1944年6月访问延安的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成员中,有一名常驻白宫的美国高级记者。此次中国之行,他受美国总统罗斯福之托,转送给毛泽东一份《世界航空图》,以示美国政府对中共的友好态度。毛泽东接受《世界航空图》后,便将其交给中央军委参谋部作战局保存。为了答谢罗斯福,毛泽东决定回赠罗斯福一份《中国解放区形势图》,  相似文献   

3.
埃德加·斯诺是最早来到延安的外国记者,通过和中共领导人的密切往来,特别是和毛泽东的接触以及亲眼见证的延安红色岁月,他将毛泽东及其领导的红色革命介绍给西方世界。罗斯·特里尔在斯诺的认识基础上对毛泽东进行了重新审视,成为现代西方世界认识毛泽东和中国革命的一个窗口。通过对比研究,从毛泽东的性格分析和思想形成轨迹上重现一代伟人的风姿。  相似文献   

4.
傅连暲在中共党史中无疑是一位引人注目的人物。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和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奠基人、创始人之一,他几乎为所有老一辈中共领导人提供过医疗服务,其精湛的医术和善良的品德在党内外有口皆碑,毛泽东曾称赞他是“红色华佗”。在延安时期,他是除毛泽东等领导人外最受外国记者关注的人物之一,主要原因是他的经历非常独特--由一个虔诚的基督教徒转变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建国后,傅连暲历任卫生部副部长、中央军委总后勤卫生部第一副部长、中华医学会会长等职,1955年获授中将军衔。1968年3月29日,傅连暲遭林彪集团迫害惨死。1975年,毛泽东的批示使其获得平反昭雪。  相似文献   

5.
正1979年,邓小平访美期间,意外地收到了一封毛泽东在1937年写给他和任弼时的亲笔信。这封信一直保存在埃德加·斯诺第一任夫人海伦·斯诺那里。海伦也是一名美国进步记者。1937年4月,她在斯诺的影响下,只身前往西安,并成功进入延安,写下了她的成名  相似文献   

6.
妙语答记者     
胡琴 《新湘评论》2010,(6):60-60
1944年3月25日,富兰克林·罗斯福第四次连任美国总统。《先锋论坛》报的一位记者采访这位总统,就他连任总统之事问他有何感想。罗斯福笑而不答,请记者吃一片三明治。记者觉得这是殊荣,很快就吃下去了。罗斯福又请他吃第二片、第三片,记者受宠若惊,虽然肚子饱了,但他还是硬着头皮吃下去了。  相似文献   

7.
陕北。延安。 1937年 11月 29日,一架飞机在延安的简易机场降落。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共产国际执委、主席团委员王明偕同康生等人缓步走下飞机。中共中央领导人张闻天、毛泽东、朱德等在机场热烈欢迎。毛泽东以“饮水思源”为题致欢迎辞说:欢迎从昆仑山上下来的“神仙”,欢迎我们敬爱的国际朋友,欢迎从苏联回来的同志们。你们回到延安是一件大喜事,这就叫做“喜从天降”。 然而,毛泽东用他那热情的怀抱迎接回来的王明并没有改掉忽“左”忽右的作派,此次回国更以为掌握有共产国际的新精神,因而显示出一派“钦差大臣”的姿态…  相似文献   

8.
何歌劲 《湘潮》2004,(5):54-55
毛泽东出生在远离湘潭县城50公里的乡村韶山冲,自幼便对湘潭的城区产生了向往。这在他1936年在延安与美国记者斯诺先生的谈话中便提到过:  相似文献   

9.
“为什么重庆不仅在中国,而且在全世界这样引人注目?”带着“要弄清楚”的想法。90岁的美国《纽约时报》前总编辑西默·托平,去年底专程来到重庆。托平在中国解放战争期间曾赴延安,采访过刘少奇、朱德等中共领导人;新中国成立后,他是第一个采访周恩来总理的美国记者。《瞭望》新闻周刊最近详尽露托平在重庆的所见所闻所感,本刊特别摘编部分内容。  相似文献   

10.
黄禹康 《世纪风采》2006,(12):23-24,25,26
1946年7月11日,被军阀盛世才关押的129名共产党员及其家属,从新疆集体出狱,回到了延安。这在中共关系史上是第一次。就在这一天,朱旦华带着儿子毛远新去看望毛泽东。毛泽东并不认识弟媳朱旦华,更没见过1941年在新疆出生的亲侄子毛远新。当时毛泽东正领着女儿李讷在窑洞外散步。他听完警卫员介绍,马上抱起五岁的毛远新,两眼望着侄儿,眼睛慢慢地潮湿了。  相似文献   

11.
1945年8月28日,毛泽东、周恩来在美国大使赫尔利、国民党代表张治中将军的陪同下,乘飞机从延安飞抵重庆,开始了同国民党进行的和平谈判。中共最高领导人毛泽东为和平谈判亲自来到重庆,成为重庆的一大政治新闻。各界人士对这次和谈都寄予很大希望。以忧国忧民著称的民主党派、民主人士、无党派人士和文化人奔走相告,欣喜异常。毛泽东的故旧及一些社会名流纷纷前往他的住地拜访。  相似文献   

12.
1938年8月初,从莫斯科回到延安的王稼祥传达了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总书记季米特洛夫的指示:"中共中央内部应支持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王明缺乏实际工作经验,不应争当领袖".季米特洛夫的这一指示实际上表明了苏联领导人斯大林对中共领袖人选的态度.那么,共产国际和苏联领导人为什么明确表示支持毛泽东为中共领袖,而放弃曾经一度看好的王明呢?  相似文献   

13.
正毛泽东发明了纸老虎一词可能许多人都知道paper tiger这个英语短语,它的意思是纸老虎。发明它的,就是解放战争时初学英语的毛泽东,那是一次他在与美国记者的谈话中偶然发明的。1946年8月6日,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在延安杨家岭采访毛泽东。斯特朗是美国著名的进步女作家和女记者,这是她第五次到中国,也是第一次到延安采访。在这次与毛泽东的谈话过程中,斯  相似文献   

14.
<正>1.毛泽东与黄炎培的"延安对"1945年7月初,为巩固民主团结、促成国共谈判,黄炎培等6名国民参政员造访延安。虽然只有5天时间,但中共领导人的朴实稳重,红色延安的民主祥和,让黄炎培不禁感慨:"延安五日中间所看到的,当然  相似文献   

15.
美国著名记者索尔兹伯里的专著《长征·前所未闻的故事》于1986年出版后,在国际上颇有影响,一版再版,并被译成多国文字出版,我国也出了译本,且几次再版。该书中提到延安时代的“红色历史学家徐梦秋”,说他参加过红军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在延安时与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张闻天等有过不少交往。但是,读者对徐梦秋的生平却知之甚少。作为一个历史人物,徐梦秋于1976年5月病死于南京的监狱,但他的政治生命却在很久以前就可悲地结束了。徐梦秋,安徽寿县人,1896年生,自小聪颖,记忆力特别好,用乡里私塾先生的话说,他生…  相似文献   

16.
正毛泽东从青年时代就开始接触英语。长征胜利后,在延安的窑洞里,他跟着来访的美国记者学英语、学唱外国民歌,甚至学跳西方的交谊舞。就是在解放战争中,他也没有忘记学习英语,常常拿着一本《学英语》手册看。1946年8月6日,毛泽东在延安杨家岭会见了美国女记者  相似文献   

17.
1937年1月13日,毛泽东从保安率中共中央机关进驻延安,当天延安各界群众代表在城内最好的“三仙园饭馆”盛情宴请了毛泽东、朱德和中央党、政、军领导人。不几天,毛泽东又代表苏维埃抗日民主政府回请了延安的各界干部群众代表,席间他鼓励延安人民借贷资金,发展经济,公平买卖,繁荣市场,把延安建设成和平繁荣的模范城。延安呈现一片祥和似春、人民安居乐业之景象。  相似文献   

18.
1942年3月9日上午,延安各界人士举行了隆重的公祭,悼念中国工人运动的卓越领导人张浩.送葬时,毛泽东、朱德、任弼时等中共领导同志亲自为他执绋、抬棺、奠土,他的遗体埋在桃花岭山顶,碑上镌刻着毛泽东主席亲笔写的“张浩同志之墓”六个大字.张浩,原名林育英,湖北省黄岗县人.他长期担任党和职工运动的重要领导职务.曾任中共满洲省委书记.1939年5月15日,党中央在延安桥儿沟成立了职工学校,张浩同志担任校长.开学典礼时,毛泽东亲临大会,并做了重要指示.  相似文献   

19.
裴高才 《党史纵横》2014,(11):26-30
正杜理卿(1903-1977),是中共保卫和情报工作的卓越领导人之一,也是城市公安工作的奠基人与开拓者之一,还是新中国资深的外交家。周恩来曾给他改名"杜智文",并应邀出任张学良的警卫团秘书长;在延安时,他曾是江青的直接领导,并旗帜鲜明地反对毛泽东与江青的婚姻;抗战期间,他自己改名"许建国",意即"以身许国"。毛泽东曾亲昵地称他"杜大胡子"或"许大胡子";在西柏坡破案时,他与顶  相似文献   

20.
1945年1月9日,毛泽东请美军驻延安观察组代理团长克罗姆利少校,把一封信通过魏德迈转送华盛顿。毛泽东在信中向美国政府正式提出,如果罗斯福总统愿意把他和周恩来作为“中国一个主要政党的领袖”接待的话,他和周恩来就决定访问华盛顿。半个世纪过去了,人们还对那次没成行的访美之举有着无限的遐思,几多的遗憾。历史没有假设,翻开尘封的史页,让我们的思绪重新回到那关系着中国前途命运的难忘岁月。美国人的扶蒋联共政策1941年12月8日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迅速地调整其外交政策,由最初的对日本侵华采取的“不承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