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我国企业发展带来了全新的经济环境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市场经挤条件下,企业竞争机制的强化,愈益显出其重要性。因此,竞争观念内涵的完整理解和竞争意识的牢固确立,是振兴企业的重要保证。(一)经济主体之间的竞争是推动市场经济发展的动力所在。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模式,党的十五大进一步提出要积极探索公有制实现的多种形式,都是要把竞争机制引入企业的经营活动中来。与此相适应,竞争意识的确立和强化,理应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要把企业的主体意识与竞争意识…  相似文献   

2.
一、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分配关系的客观要求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的基本原则,也是我国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所有参与社会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和劳动者个人,都按其提供的劳动进行分配,这就是按劳分  相似文献   

3.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的基本原则,也是我国所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分配原则。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所有参与社会商品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和劳动者个人,都按其提供的劳动进行分配,这就是按劳分配。它是我国收入分配的基本方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这一点是不能动摇的。动摇了它的主体地位,就会改变分配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是一项包括经济增长、制度文明、人的全面发展的宏伟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这一工程的实施和目标的实现,必然要求作用于它的主体具有与之相适应的主体素质,而主体意识正是现代人的主体素质建构的一项主要指标。因此,在新形势下建立一个什么样的主体意识,思想政治工作如何适应市场经济对人的主体素质的新要求,就成为当前一个十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5.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无论是从事产品生产的企业还是个人,都是市场运行的主体,这就必然使企业内部劳动关系发生根本的变化,特别是在企业劳动用工,人事制度和工资分配制度改革中,必然产生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其劳动关系将变得更加复杂,原有的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关系将得到彻底的冲击,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在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条  相似文献   

6.
正确处理地区、行业间工资差距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利益是衡量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相互关系的一个重要准则。正确认识和处理地区、行业间工资差距问题,对于我们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地区、行业之间产生工资差距的必然性(一)劳动差别是产生工资差距的根本原因。马克思主义认为,在公有制条件下,劳动是个人收入分配的唯一依据和尺度,社会按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劳动成果,等量劳动获得等量报酬。马克思主义按劳分配原则的提出,是建立在承认社会分工和劳动存在差别基础上的。…  相似文献   

7.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解决的一个微观基础问题即市场经济的主体问题。所谓市场经济主体,是指市场活动或商品交换行为的参与者,它包括商品的生产者、经营和消费者。政府、企业和居民都是市场商品交换活动的当事人,因此,他们共同构成市场经济主体。关于政府和企业市场经济问题,理论界也有较多文章论及,本文只就居民市场主体的塑造作粗浅分析。 一、居民市场主体塑造的必要 居民即固定居住在某一地方的人。作为市场主体的人,主要是指经受过经济锻炼,培育、塑造的人,是与市场经济内在本质要求相适应的人。因此,居民要能进入市场充当真正的市场主体,就必须通过一系列的塑造过程。  相似文献   

8.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企业成为主体,作为法人代表的厂长、经理在经营活动中需要说了算,如果厂长经理说了不算,就形成不了权威.但是,这种说了算应当建立在相信群众的基础上,通过必要的形式听取多方面的意见,使这种说了算减少可以避免的失误.市场经济中信息量增大,各种行情瞬息万变,决策的时效性特别重要.不能因为强调从速决策而忽视走群众路线.越是时间紧迫,越是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社会主义企业是劳动者自己的联合体,劳动和生产资料都是劳动者自身所拥有的,职工是企业真正的主人,这与资本主义经济有着本质的区别.厂长经理代表着广大职工行使权力,不可能脱离广大职工愿望和意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需要贯彻群众路线,充分体现群众的利益.让广大职工参与决策,提高决策的透明度,这是厂长、经理务必十分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自主经营是它应当具有的经济权力,自负盈亏是它必须承担的经济责任,自我发展则是它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内在要求和具体体现。从平顶山矿务局近10年来的生产经营实践中,我们深深地体会到:强化自我约束,是市场经济体制对企业提出的客观要求,是与企业自主经营、自  相似文献   

10.
随着国有企业市场主体地位的逐步确立,经营者与劳动者逐步分化为相对独立的利益主体。阶层意识和阶层认同的逐步形成,是劳动者阶层逐步成熟的重要标志。阶层意识和阶层文化的形成以及企业的产权形式的变迁,对国有企业的劳动关系处理产生着深刻影响。从计划经济下的“主人翁”到市场经济下“劳动者”,国有企业的产权形式、单位体制、管理措施等,都在发生着新的变化。被管理和直接生产是劳动者在国有企业劳动关系最主要的特征。为适应这些变化,劳动者在心态上也经历了一个抗拒、调适、默认乃至认同的复杂过程。而国有企业劳动关系从行政关系到经济利益关系的转型,迫切要求各级政府对国有企业产权运行应当做出创造性的制度安排。如此,才能够实现国有企业劳动关系格局中产权与劳权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11.
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党的十四大胜利闭幕以来,举国上下改革热情高涨,到处都在议论如何发展市场经济。有些同志认为,既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严力,十四大已经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什么不能马上把这个体制建立起来呢?我认为,这种良好的愿望是可以理解的,但却是不现实的。这里涉及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认识  相似文献   

12.
劳动争议及其处理体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劳动关系呈现出多元化和企业化等特点,其结果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争议经常发生,并且争议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复杂。探讨完善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化解劳动纠纷,可以更好地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3.
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是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迫切需要。目前企业在推进战略性改组、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中面临的困难与阻力 ,最主要的仍然来自于人 ,来自于人的思想观念。(一)企业的改革 ,要求人们以主体的身份独立地承担起“劳动交换”和“劳动分配”的权利和义务。而目前一部分人习惯于在计划经济的“格式”里生存 ,“依托性”、“无我性”意识较强。(二)市场经济从本质上讲是利益经济。企业产权置换、经营机制转换 ,都是利益关系的调整 ,它必然会…  相似文献   

14.
改革劳动用工制度与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左辉云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深化包括劳动用工制度在内的经济体制改革。正如《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的,要“改革劳动制度,逐步形成劳动力市场”,“形成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向选择、合...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这是从旧经济体制过渡到新经济体制的目标。 一、为什么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起基础性作用 1、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所建立的体制,要贯彻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即价值规律,价值规律发挥作用形成的市场调节,显示市场的基础性作用。 市场经济的运动具有两面的内容:一方面是个别劳动在生产商品中的耗费;另一方面是社会劳动在各行各业中的分配和使用(社会劳动也称社会总劳动,其在各行各业中分配和使  相似文献   

16.
检察工作为何要强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意识,笔者认为:第一,强化中心意识,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根本要求。“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要自觉使检察工作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第二,强化中心意识,是检察工作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法律保障的客观要求。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检察机关要严惩干扰、阻碍、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各类犯罪分子,不断克眼各种不利于市场经济发育和发展的负面因素,保障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康发展。第三,强化中心意识,是全面发挥检察职能的内在要求。检察机关是国…  相似文献   

17.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是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为了在竞争中获胜,避免破产倒闭,根据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吸收符合企业生产要求的劳动者,辞退不符合企业生产要求的职工;广大劳动者也根据自身素质和志趣选择和重新选择更有利于自己发展的企业。双向选择用工制度的推行,必然使一部分职工因企业经营状况和自身素质等原因被抛  相似文献   

18.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树立人才竞争观念正是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 我国是一个经济上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只要有商品生产,就必然有竞争,只不过在不同社会制度下竞争的目的、性质、  相似文献   

19.
补正     
1992年初,邓小平南方谈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同年10月12日,江泽民在十四大报告中正式宣布,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11月的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市场化改革带来的不仅是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它深刻地改变了我们的生存方式,改变了我们与政府,我们与企业的关系。当政府对企业的直接管理让位于市场,由市场机制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企业成了市场的主体,作为社会主义的劳动者的我们现在不得不面临劳动力市场的配置,我们不得不逐渐适应下岗、再就业这些市场概念。那么,市场经济是不是意味着政府不再管经济了?政府不管劳动者了?  相似文献   

20.
党的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构画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这是我党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思想上的大解放,在认识上的新飞跃,在实践上的重大突破。这种解放、飞跃和突破,无不得益于邓小平市场经济理论的指导。因此,研究和认识邓小平市场经济理论的实践基础和思想渊源,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