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卢永欣 《前沿》2010,(12):26-29
主体三界说(想象界、象征界和真实界)是拉康思想的重要部分。在三界中,最难以把握而又异常重要的是真实界。阿尔都塞和齐泽克是拉康遗产的重要继承者。阿尔都塞主要继承了拉康的前期思想,侧重于想象界和象征界。关于真实界,阿尔都塞一定程度上触及到了,但没能充分发显。阿尔都塞的这一遗缺被齐泽克弥补。以真实界为逻辑生发点,齐泽克阐释了意识形态幻象理论。由此,一种"真实—想象/幻象"的意识形态框架,在拉康、阿尔都塞和齐泽克的思想沿袭中逐步显现。  相似文献   

2.
苏平富  苏晓云 《求索》2010,(9):135-137
后马克思主义者齐泽克以阿尔都塞和拉康的理论来阐释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论,其核心主题是把意识形态与人的生存境遇联系起来。在他看来,人之生存的一些基本样式如误认、命运、自由、崇高乃至死亡都与意识形态有着密切地关联,人是意识形态的动物。他的这一阐发把意识形态看成是一个生存论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研究的新视野。  相似文献   

3.
韩振江 《理论月刊》2007,(12):49-52
齐泽克是当代西方思想界多产的拉康精神分析学派哲学家。他致力于把拉康艰深的精神分析学理论精髓延展至意识形态、主体性、通俗文化、电影网络等方面,把拉康理论予以哲学化、社会化和通俗化。齐泽克以"实在界"为核心概念全面继承了拉康的晚期哲学思想,并融合马克思主义知识传统,在与阿尔都塞对话的基础上发展了意识形态理论。同时,他还通过对黑格尔哲学的拉康化读解,提出拉康式分裂主体思想,试图在后现代哲学语境下再续西方主体性批判传统。  相似文献   

4.
伊格尔顿先后吸收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理论和葛兰西的领导权理论,不断改进对意识形态内涵的界定,其目的是把意识形态看作是社会权力维持和再生产的策略,并深入探讨意识形态的表意实践与社会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与此同时,伊格尔顿也通过意识形态生产理论和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分析了文学和审美与社会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指出了它们作为意识形态的表意实践在维护和再生产社会权力过程中所发挥的复杂作用。  相似文献   

5.
王建香  王洁群 《求索》2008,(12):103-105
身体虽不是阿尔都塞哲学的主题,但是他思考的重要对象和基础。在其意识形态理论视域中,劳动力再生产其实就是身体的再生产;在生产关系的再生产中,身体是生产关系的载体,也是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再生产生产关系的场所;在其一般意识形态理论中,身体是表述个体与世界想象关系的物质存在,是意识形态的身体。  相似文献   

6.
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视角独特、独树一帜,他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意识形态理论的基础上,吸收了拉康的精神分析学,建立了自己的独特理论。他提出科学与意识形态的对立、意识形态的实践性、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等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相似文献   

7.
张秀梅  陈浩然 《求索》2010,(9):58-60
伊格尔顿先后吸收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理论和葛兰西的领导权理论,并不断改进对意识形态内涵的界定,他把意识形态看作是社会权力维持和再生产的策略,并深入探讨意识形态的表意实践与社会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与此同时,伊格尔顿也通过意识形态生产理论和审美意识形态理论分析了文学和审美与社会权力之间的复杂关系,指出了它们作为意识形态的表意实践在维护和再生产社会权力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历史唯物主义是晚年恩格斯剖析各种意识形态的理论基点和基本方法。在从"原生态马克思主义"向"马克思之后的马克思主义"过渡时期,普列汉诺夫不仅承继了晚年恩格斯的有关思想,而且相比第二国际理论家更显出众,在意识形态的本质、形成机制、能动作用、研究方法等方面提出了诸多独到的见解,这是他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连续性与阶段性的内在统一、坚持历史观与辩证法相互联结等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的结果。但需要强调的是,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解析终归属于"他"自己的理解,故而在理论的细节上存在着一些不足。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恩格斯意识形态"话语权思想"的基本内涵集中表现为四个方面,即"话语权物质论""话语权辩证法""话语权阶级性""话语权权力论",分别从物质生产能力的决定性作用、理论对实践的巨大反作用、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和国家权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四个层面对意识形态"话语权"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这些"话语权思想"深刻阐释了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政治安全的核心保障、掌握话语权与构建话语体系之间的辩证关系、非意识形态化与"意识形态终结论"本身就是一种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核心是政治话语权等重要思想。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和管理工作中,要以物质实践和科学理论作为话语权之源,以"文明基因"为构建话语体系的出发点,加强阵地意识,勇于捍卫和扩大自己的话语权,牢固树立意识形态安全观。  相似文献   

10.
袁小云  许丽平 《求索》2012,(3):110-112
齐泽克作为拉康精神分析学的继承人,对黑格尔和马克思进行了拉康式的解读,开辟了意识形态理论新场域。认为意识形态不仅仅是社会意识,还是一种社会存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表现为自在的意识形态、自为的意识形态和自在自为的意识形态三种形式。齐泽克把意识形态当成一种无所不在的"幽灵",把意识形态界定为一种"社会存在",齐泽克的这一理论留给我们无尽的遐想,但齐泽克的意识形态理论又存在其难以逾越的缺憾。  相似文献   

11.
陆峰 《前沿》2009,(4):16-20
詹姆逊是当代文坛最活跃的批评理论家,美国马克思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研究学者,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中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在文化研究重心转向文本实践之后,马克思主义中的意识形态在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领域中,不断的丰富起来。詹姆逊的意识形态理论批判地整合了弗洛伊德、拉康、阿尔都塞、葛兰西等人的相关理论,并结合和全球化的背景,针对遇到的新问题,提出了政治无意识,认知测绘,意识形态素等概念,为丰富意识形态理论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同时,在“意识形态终结”提出的数十年之后,全球化背景之中,为意识形态研究提供了强而有力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在对柏拉图诗学思想的研究中,其叙事理论尤其是叙事视角理论与其诗学体系之间的关系问题,一直受到忽视。柏拉图从神学意识形态、政治意识形态和审美意识形态三个角度出发,不仅在历史上最先区分了单纯叙述和摹仿叙述,而且对这两种叙事视角背后的道德内涵进行了深入阐释,较早地注意到了文学叙事的伦理性和意识形态性。柏拉图的叙述视角理论,不仅有助于我们厘清其诗学理论中的灵感说与摹仿说的歧义,也有助于我们认清柏拉图诗学的意识形态属性,同时也可启发我们对于文学叙事意识形态属性的深思。  相似文献   

13.
意识形态批判是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中的重要思想。在马克思经典著作中,"意识形态"通常在作为唯心史观的意识形态、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体系、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观念上层建筑"等意义上使用,上述内涵统摄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内在逻辑和运行规律。马克思之后,卢卡奇拓展了意识形态中的"阶级意识"内涵,葛兰西从意识形态的"社会水泥"功能强调"文化霸权",哈贝马斯等法兰克福学派将科学技术等同于意识形态,阿尔都塞从结构主义视角阐述意识形态和科学技术的对立并提出了"国家机器的意识形态",这些思想尽管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足见马克思意识形态批判思想对他们所产生的理论启蒙作用。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意识形态开始成为真正的哲学命题和科学的理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蕴含着丰富、深刻的意识形态思想理论,这些思想理论具有不为岁月所湮灭的真理光芒和时代价值。在当今时代,意识形态不但没有终结反而更加活跃和复杂。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着新的重要机遇和严峻挑战。深入研究、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意识形态思想理论,把握精神,探寻规律,对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研究和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意识形态存在于不同的领域,其构成内容也体现在不同领域的意识形态上,体现为政治意识形态、法律意识形态、宗教意识形态等。法律意识形态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方面,但却被人们长期忽视。法律意识形态被忽视的主要原因,在于对政治意识形态的强调以及国家法制建设的欠缺。法律意识形态具有其特殊性,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法律意识形态表现为最有影响力的法律思想,决定国家法制建设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李万银 《求索》2011,(6):105-106,139
意识形态资源是指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存在的,反映一定社会集团(在阶级社会就是阶级)经济政治利益,且能够为其所开发利用以维护自身统治合理性的各种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观念。其是意识形态教育的合理性之本,本文以此为视角从三个方面来论证意识形态资源理论构建的合理性:一是从马克思主义需要论维度,通过界定意识形态资源的内涵来阐释意识形态资源理论构建的合理性;二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认知接受思想为基础,分析与建构意识形态资源的社会认同;三是用马克思主义价值论和方法论实现意识形态资源的生发,以此证明意识形态资源理论构建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7.
金海斌 《人民论坛》2014,(12):46-48
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它关系党的前途命运和国家长治久安,影响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发挥。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关键时期,做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工作尤为重要。分析我国意识形态的矛盾特点,阐明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占主导地位的必然性和必要性,以及如何加强这方面的工作,这正是理论研究、宣传和思想教育工作者所要搞清楚和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认同研究,存在着由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政治认同向泛意识形态化的价值认同的理论转换问题。这个转换根植于其理论缺陷——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路线的逐步抛弃,从而导致以韦伯的工具理性批判对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取代,以及人的解放之"乌托邦"探讨。这一转换与缺陷对我们意识形态工作造成了不良影响在于,在我国当前意识形态斗争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弱化"普世价值"的阶级性,抽掉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在树立"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时代背景下,梳理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认同问题研究上的理论转换和缺陷,进而考察由此对我们意识形态工作造成的不良影响,对于我们认清当前的意识形态斗争的实质,以及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是向人民群众传播和渗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当前制约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的主要问题是其路径尚未系统建构,渠道尚未畅通。阿尔都塞意识形态理论深刻地揭示了意识形态的概念、性质、功能、载体及实现途径,对于我们寻求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路径给予了重要启示:一是以隐性教育的方式在日常生活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二是通过创建传播和渗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物质仪式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三是充分利用多种传播渠道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20.
袁小云 《求索》2012,(10):95-97
在"意识形态终结论"甚嚣尘上之时,意识形态几乎被人遗忘。齐泽克重拾意识形态批判的旗帜。他认为意识形态是从自在的意识形态到自为的意识形态,最终到自在自为的意识形态三种形式存在,并着重研究了作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自觉假定的自在自为的意识形态,指出幽灵化的意识形态对现实社会生活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开辟了西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研究新场域,同时,整体性把握他的理论观点,并对其所谓的意识形态"幽灵"进行时代性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当今社会意识形态问题的探索,有助于我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吸引力的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