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魏亮 《现代国际关系》2022,(12):19-27+62
印度莫迪政府执政以来,提出并持续推进“西联政策”,取得丰富的成果。“西联政策”的产生与落实是历史积累、发展需要、莫迪政府外交转型、印美关系提升、中东地缘格局调整等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该政策同样面临诸如自身实力、国内宗教矛盾、大国竞争格局等因素的限制。“西联政策”实施8年来,中东在印度外交中的地位显著提升。未来中东将继续作为印度获取利益和国际影响力的舞台,印度力求成长为中东大国博弈多极中的一极,而非替代美国的主导性力量。  相似文献   

2.
印度教民族主义诞生于19世纪的印度民族独立斗争,其核心诉求是建立“印度教统治的国家”,与世俗主义并列为印度两大社会政治思潮.自2014年执政以来,印度人民党(印人党)采取一系列政策,推动印度教民族主义强势崛起为印度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印度教民族主义思潮虽然主要着眼国内,但亦在潜移默化中塑造印度的对外政策,持续影响印度与大国及周边国家的关系,已成为观察印度外交的重要视角和不可或缺因素.未来该思潮将保持崛起势头,“国民志愿团”等印度教民族主义组织的影响将持续拓展,但也面临世俗主义、多元主义等传统思潮的挑战.  相似文献   

3.
印度拉奥政府自1991年6月上台至今快两年了。1992年12月6日发生的印度教徒捣毁阿瑜陀(今译阿约提亚)巴布尔清真寺事件,是印度政局由稳定走向动汤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拉奥政府调整内外政策,致力经济改革,取得一些成效,政局保持相对稳定。毁寺事件犹如一条导火索,使得印度社会最为根深蒂固的矛盾之一——教派矛盾恶性爆发,教派冲突和骚乱遍及印度,大部分地区政党间关系变得更加紧张,政局急骤转向动荡不安。一、国大党的执政地位变得不稳固国大党在1991年5月的大选中未获得过半多数,靠一些盟友的支持执政。为改变其少数地位,国大党在执政的头一年里注意恢复党内民主,努力抑制派系斗争,维系团结。选举了近20年未改选的各级党组织机构,在此基础上召开了全国代表大会,基本上确立了政  相似文献   

4.
莫迪执政时期,为进一步推动印度与越南关系的深化,两国构建了更深层次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在两国政府的积极推动下,印度与越南持续推进战略对话及经贸、防务、能源、疫情防控等领域的合作。印度与越南地缘政治诉求、经贸合作需求、企图利用南海问题制衡中国等因素推动两国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发展。与此同时,印度与越南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仍存在诸多局限:两国仍缺乏稳定的双边合作机制;印度外交战略的核心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而非越南等东盟国家;两国关系受大国关系制约等。因此,印度与越南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地缘政治影响力仍然较为有限。  相似文献   

5.
包善良 《现代国际关系》2023,(12):132-152+163-164
莫迪执政九年来对印度对外战略进行系统塑造与升级,突出表现在布局周边战略环境、树立世界大国形象、引领国际社会发展方向的“莫迪式”新特点。在印度教民族主义、现实主义、机会主义等思想指导下,“印度中心观”、权力政治、利益至上等原则主导了印度对外政策。在延续“莫迪主义”理念、推进“莫迪特色”外交、强调对华强硬等政策预期下,自身实力差距、与西方的结构性矛盾以及对华政策缺陷等因素,将影响其战略的实际成效。  相似文献   

6.
陈金英 《国际观察》2016,(2):113-126
莫迪执政以来,将"发展"与"治理"作为印度政治经济改革的主题。在经济领域,莫迪相继提出"印度制造"、"数字印度"等战略,推动本国转型为制造业大国,并辅之以土地、劳动力、商品服务税方面的改革来促进经济增长;在政治领域,莫迪政府出台提高官僚机构效率、加强行政权威的行政改革措施,以实现"善治"的目标。2014-2015年印度的政治经济发展表明,莫迪政府面临着官僚机构效率有所提高但政府能力不足的挑战,未能在主要经济改革议题上实现突破。能否超越选举政治的压力和构建更具合作性的中央地方关系是未来印度经济改革的主要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7.
正确认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是加强政党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印度政坛在最近十年经历的一系列大的变动,执政党的更迭,国大党的沉浮,从一个侧面深刻揭示了效率与公平和民心向背之间的关系,对我国执政党建设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自印度人民党执政以来 ,印度追求大国战略的步伐明显加快。印度试图在周边地区扩大影响 ,以加快其“大国化”进程 ,印度能否实现其大国战略 ,同它的中亚战略是分不开的。本文在分析印度与中亚历史关系的基础上 ,主要就印度对中亚的战略考虑作了基本判断 ,并预测了印度参与中亚地区合作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印度全球大国梦的主要内涵就是要建设一个强大、统一的印度,成为在国际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有声有色的世界大国。为实现这一梦想,印度几代政治领袖都做出了巨大努力。建设强大统一的国家、领导不结盟运动、追求拥有核武器和力争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是印度走向全球大国的"四重奏"。印度力争要实现全球大国梦,其直接原因是长期殖民统治后所产生的"刺激反应",而辉煌的文明和日渐强大的国家实力则是其根源。印度走向全球大国之路的波折历程带给我们诸多启示:精英与民众的脱节、国内与国外两个维度的脱节、国际目标设计与现实的脱节、周边外交利与义的脱节等。  相似文献   

10.
美印战略关系互动及其发展趋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国和印度出于各自战略和经济利益,决定将两国关系推向全球战略伙伴关系阶段。为此,双方寻求战略交汇点,缓解或回避彼此之间的分歧和矛盾,以实现各自的战略目标。但是,由于反恐是美国南亚战略的主要任务之一,美国还需在印度和巴基斯坦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因而难以完全满足印度对其在南亚地区乃至全球的战略利益关切;作为地区大国,印度也并不愿成为美国全球战略棋盘上的马前卒,而是牢记传统,执行独立的外交政策,基于自身的国家利益把握与美国的关系。美印双方关系将在这种互动中向前推进。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冷战的结束为界,对印度与中国在对非关系上的合作与分歧进行了论述。认为中印对非政策差异、中印边界分歧和国际格局三个因素,影响了中印两国在非洲问题上的合作。发展中大国印度与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在非洲的合作,对于增强亚非团结与合作,推动南南合作具有重要意义。在21世纪,印度与中国在对非关系上的一些分歧,将在一定程度上对两国在非洲的合作和中非关系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2.
印度与邻国关系是直接影响南亚地区和平与稳定的重大因素。近年来印度与邻国关系中比较突出的问题有,印度从斯里兰卡撤军问题,印度和尼泊尔在贸易和过境问题上的争执,以及印巴关系。印度新政府对改善邻国关系做出了积极的姿态,邻国也作出了良好的反应,但由于南亚地区内部各种矛盾错综复杂,邻国对印度的疑虑不易完全消除,因此印度和邻国关系的改善不会一帆风顺。  相似文献   

13.
印度国大党是一个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政党,成立于1885年12月,至今整整100年了。印度国大党为什么能够在印度独立前掌握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领导权,在印度独立后长期执政,为印度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途径?这同它在印度工人运动中的活动有着重大的关系。对此,本文试图择其要点进行初步探讨。最早从事印度工人运动二十世纪初叶,以B·K·铁拉克为代表的印度国大党激进派就已经在工人群众中进行  相似文献   

14.
1947年8月15日,印度宣告独立,从此结束了英国殖民主义治统印度近二百年的历史,印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在新的历史时期,印共与国大党的关系,印共对国大党的评价和策略,与独立运动时期相比,有以下一些特点:第一,独立前英国殖民主义者是印度最主要敌人,争取民族独立、赶走英国帝国主义是国共两党共同的奋斗目标,因此,两党彼此互为盟友彼此虽有许多矛盾但属于同一营垒内的非敌我性质矛盾。它们的矛盾不在于谁打倒谁,而在于谁是印度独立运动的旗手和领导者。由于共产党本身力量弱小和路线政策上的偏  相似文献   

15.
孟加拉国独立仅18年,它和印度的关系却经历了一个错综复杂、坎坷曲折的发展过程。一、印孟关系的四个阶段根据两国政府相互关系和矛盾冲突的发展情况,孟加拉国与印度的关系大体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71年至1975年,友好关系下埋藏着矛盾的因素。孟印关系开始于孟加拉国作为一个独立国家还处于襁褓时期。众所周知,人民联盟在争取东巴基斯坦充分自治和独立的斗争中,得到印度政府舆论的支持和物质的援助。不仅如此,从1971年11月下旬开始,印度在东巴基斯坦发动了一场不宣而战的战争。印  相似文献   

16.
巴布尔清真寺被毁是印度教教派主义情绪在印度兴起的必然结果。导致这一事态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宗教和历史的渊源;(二)政客为拉选票给历史恩怨和教派矛盾不断火上加油;(三)教派情绪增长和社会阶级矛盾激化;(四)民族屈辱感的刺激;(五)对周边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兴起的反响。毁寺事件和教派骚乱造成的影响和后果:拉奥总理执政地位受损;执行经济改革计划的障碍增加;印度社会的教派分野进一步发展;印度同穆斯林邻国的关系受到冲击。这场教派骚乱危机已暂告平息,但环绕寺庙纠纷暴露出来的根本问题远未解决。  相似文献   

17.
三面环海的印度海上利益广泛,主要包括政治利益、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为了保护这些利益,印度分别于2004、2007、2009年发布了三个海洋文件,大体勾勒出印度海洋战略的总目标:主导印度洋、东进太平洋.该战略目标具有明显的继承性、威慑性和排外性.现阶段,印度虽然与美国在印度洋存在矛盾,但两国更多地保持着合作关系;印度将中国视为其最大的海上挑战国.  相似文献   

18.
宋伟  张旺 《现代国际关系》2024,(1):43-62+136-137
2014年莫迪上台执政以来,印度实施从“东向政策”到“东进政策”的战略调整,在政治、经济和安全等方面进一步融入亚太地区已经成为印度国家战略的重要部分。当前莫迪政府对亚太安全事务的介入主要依靠:以东盟为中心的多边安全机制加强海上安全合作;联合东南亚国家积极干预南海问题;与美日澳合作加强军事能力和军事存在;向南太平洋地区扩展影响力。印度加强对亚太安全事务的介入,一是因为印度拥有制衡中国的地缘政治利益,二是因为亚太地区是印度将影响力超越南亚次大陆、推进世界大国梦的优先方向。亚太地区之所以能成为其优先方向,主要是基于印度周边大国博弈的格局以及印度在亚太地区的文化和经济基础。由于印度北部陆地安全形势的牵制、印度与主要合作伙伴在对抗中国立场上的不一致,以及印度海军军备本土制造能力难以支撑远洋战略等因素,印度对亚太安全事务的介入仍然面临诸多制约。  相似文献   

19.
印度对华安全认知与政策选择:印度教民族主义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背景下印度教民族主义者将中国共产党及其执政下的中国妖魔化,污蔑其对印度构成安全威胁。中印边界战争加剧了印度民族主义势力的安全担忧。在狭隘民族主义思维作用下,印度英文媒体不断散布"中国威胁论",对中国及中印关系进行大量负面报道,在印度社会掀起持续的反华逆流。囿于对华安全上的认知偏见和国内政治中的民粹主义风气,印度人民党以"中国威胁"为由对华持强硬立场,对印度的对华安全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一定程度上致使中印关系遭受挫折。  相似文献   

20.
张力 《南亚研究季刊》2011,(1):11-17,58
美国自1998年起对印实施高科技贸易制裁,涉及军民"双用途"的高科技项目禁运成为影响印美关系的重大障碍。随着近年来印美战略关系日益升温,印美民用核能合作启动,美国支持印度以特殊身份参与国际防扩散和军控机制,印美双方从各自的战略和经济利益出发,力图通过讨价还价推动高科技出口解禁的进程。奥巴马政府新近宣布对印度国防与民用航天部门解除制裁,表明印美双方围绕该重大问题的利益协调已取得突破性进展,美国多年的对印高科技禁运接近尾声。尽管印美围绕印度战略核发展的矛盾继续存在,但高科技贸易解禁将为印美战略关系提供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