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毛泽东诗词的主导面是崇高、雄浑、豪放、壮美,但同时又不废婉约、清丽、俊逸、优美。壮美与优美构成了毛泽东诗词的主要风格。  相似文献   

2.
张彩云  钟璞 《求索》2012,(3):211-212
文艺作为人类对世界存在意识反映的发生学原理,与文化人类学须从文学艺术中寻找人类文化质素决定了文学艺术与文化人类学的内在联系,也为学科融合提供了概念梳理和范畴界定的学理建构资源。因此,只有从文化人类学的学科性质来解读乡土文艺,才能界定乡土文艺的特质并呈现乡土文艺的文化价值、艺术特征和审美形态,这在21世纪特别是最近几年我国大力提倡保护与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势下,对于如何发掘乡土文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符号与审美价值,如何传承与弘扬我们的民族文化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艺社会价值的重审与重建□张筱强作为审美观念形态的文学艺术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是广义的社会文化最具代表意义的表征形态和传播形态。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学艺术理所当然应当成为文化建设的重点。坦率地说,目前我国的文艺现状并不乐观...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兼具理性批判与感性审美,融合了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出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理论立场、创作尺度与评价标准三个层面的中国形态:一是文艺理论内在的人民立场与政治向性;二是文艺创作尺度的现实主义原则与历史唯物主义遵循;三是文艺评价标准的大众化倾向与时代化特征。三个维度相互交织,回答了文艺是为什么人、文艺创作应该遵循什么、文艺评价标准应该是什么等根本性问题,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当代形态,充分彰显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具体实践场域的强盛生命力和强大创造力。  相似文献   

5.
高文 《求索》2007,(3):181-183
春秋战国时期,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学派提出的“言不尽意”说与“法天贵真”说,以及《易传》中的“观物取象”论,均属胎萌形态诗歌审美理论的范畴。就诗歌的动态发展过程来看,陶渊明的田园诗创作与胎萌形态审美诗论之间具有内在的根本的渊源关系。陶诗的特色可以概括为悟、净、醇、阔四个字。  相似文献   

6.
孔建英教授积数年之功推出的新著《艺术范畴的心理分析》(武汉出版社,1996年),以传统美学范畴为考察对象,以现代文艺心理学方法为分析的切入点,对典型、意境、艺术共鸣请范畴作了全新的阐释,深化了传统美学范畴的研究,开创了文艺心理学研究的新局面。我国文艺心理学研究始于三十年代,在八十年代得到恢复,九十年代是其深化发展时期,除了翻译出版大量国外研究著作外,还撰写发表了许多相关的论文和专著。我认为,与诸家相比,初建英的《艺术范畴的心理分析》,是一部沟通古今,融合中西,具有包融特色的理论著作。一、沟通传统与现…  相似文献   

7.
公安文艺是公安题材文学艺术的简称,它有着特定的题材内涵和审美品格。公安文艺的发展离不中华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也是当代公安文化发展的精神成果。公安文艺从内容到形式,从社会理想到美学追求,都带有鲜明的公安特色。它具有不可替代的文化宣传功能和审美教育功能,为推动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公安文艺的创作应继承优良传统,树立精品意识,高扬主旋律,体现时代精神,力求达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如何实施《简史》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如何遵循美育规律将完成教学任务与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相结合,增强《简史》课的艺术魅力?我作了以下探索。一、发掘教材的美育功能,让学生在美的感受中接受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简史》记录了社会发展中人民群众的劳动智慧,总结了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是一座蕴含着丰富美育素材的艺术宝库。教材蕴含的美,可分为优美、壮美和谐美;美感,也可分为优美感、壮美感和谐美感。当代中学生有强烈的爱美求美之心,教师只要乐于发掘《简史》这块美育的  相似文献   

9.
张金阳 《思想工作》2004,(12):10-11
“岁月八千里路云和月乘风而来尽看草原大地青春焕发绿光彩跨上我心爱的黑骏马踏歌而去欢呼你丰收的喜悦开拓的豪迈啊哈嘿,内蒙古大中华为你齐声喝彩各族儿女心相连走进壮美的时代……”这是参加内蒙古自治区企业文艺调演时,呼和浩特市公交总公司职工张兹斌同志演唱的《为内蒙古喝彩》,优美的旋律,激情的演唱,赢得了全场观众的阵阵喝彩。从2004年11月5日开始到11日结束的内蒙古自治区企业文艺调演,是自治区2004年企业文化建设系列活动的重头戏,规模宏大,盛况空前。来自全区各盟市的45家企业、1000多名员工云集首府呼和浩特,用歌声、用舞蹈、…  相似文献   

10.
延安时期,毛泽东为推进革命文艺的发展,在总结吸收中国共产党领导文艺工作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从民族解放战争对文艺审美需求的实际出发,提出并逐渐形成了以人民为美、以求实求真为美、以普及与提高并重为美、以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为美的文艺审美思想。延安时期毛泽东文艺审美思想,彰显出民族解放战争条件下工农兵群众的审美风貌和审美诉求,从文化艺术学的角度丰富发展了党的文艺理论和毛泽东文艺思想。  相似文献   

11.
生命之思──中国古代审美体验论之精神蒋永文研究一个民族的审美理论,必须解读其中所独有的概念、范畴和命题。因为,任何一个民族思想理论体系的独特性都是来源并体现于其概念、范畴和命题的独特性之上的。本文试图依据审美人类学的观点,通过对中国古代审美理论中的某...  相似文献   

12.
神韵:从汉末人伦鉴识到魏晋人物品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毅 《思想战线》2000,26(1):62-65
"神韵"是中国古典美学史上的核心性范畴.这一范畴的语源学根据,来自南北朝时谢赫的<古画品录>,其哲学根源是老庄的生命哲学."神韵"作为美学范畴,有一个从哲学理念到主体现实生命形态欣赏、再到审美观念渐次递变的过程,而从汉末人伦鉴识到魏晋人物品藻正是这一递变的现实人文环境.汉末人伦鉴识重在政治实用目的,魏晋人物品藻则是对主体生命形态、精神本身的欣赏,这种对生命观照的审美态度为"神韵"这一艺术审美范畴的产生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3.
文化大革命中的红卫兵话剧(续)杨健红卫兵话剧与工农兵文艺的关系红卫兵戏剧总体上是学生业余戏剧运动的范畴。它不可能不受到“文革”前夕的工农兵文艺和阶级斗争文学的影响。特别是在1966年运动初,广泛兴起的红卫兵早期文艺宣传活动:对口词、三句半、锣鼓群,都...  相似文献   

14.
<正> 前一段时期,关于文艺的“非意识形态化”或“半意识形态化”的观点,颇为流行。产生这类观点的一个“理论根据”,是认为文艺的意识形态特性和审美特性不能统一。按这种理论,凡主张文艺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者,必然否定文艺的审美特性,反之,只要强调文艺的审美特征,就应该而且必定要淡化乃至取消文艺作为意识形态的功能。显然,这种理论宣  相似文献   

15.
数字虚拟设计发展到今天,相较于之前的人造物(即以一定的质感、量感、体感呈现的实际物),有了很大的变化。其存在方式和呈现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也最终导致其作为审美客体时,设计者(第一审美主体)、使用者和欣赏者在进行审美活动时,审美价值取向发生了嬗变。主要体现在:优美形态的神秘内涵缺失——深度被削平、广度被收窄;崇高与幽默的奇特结合——反讽和恶搞盛行;多维度审美愉悦——动感之美的诞生。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要警惕道德本位主义和审美本位主义两种思潮的影响。道德本位主义来源于古典理性主义哲学,后来演变成"文以载道"的思路,其高峰是革命文艺;审美本位主义来源于近代伦理学的美学化趋势,主张个人为自己立法,拒绝统一、客观的道德准则,在实践中容易滑向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新时期应对文艺进行细致的、辩证的归类和分析,在总体宽容的方针下,建设道德与审美兼顾的社会主义文艺大厦。  相似文献   

17.
在我们这样一个诗的国度里,古典诗歌源远流长。诗歌美的历程充分表明:意境是诗人所孜孜以求的审美目标;杰出的诗人无不致力于意境的独特创造。同时,作为一个特殊的美学范畴,意境实际上已成为贯穿中国古典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晚清杰出的文艺理论家刘熙载(1813—1881)不仅独标“空灵蕴藉”的审美理想,而且在创作论上进一步明确地提出“包诸所有”、“空诸所有”、“无中生有”(《艺概》,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第120页)的重要命题。“空灵蕴藉”的艺术意境是神似的境界和深远无尽的意蕴的统一,归根结底,它是形…  相似文献   

18.
美育能起到教化人心、净化心灵、升华情感、纯洁道德的特殊作用,因而受到古今中外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的高度重视。学校美育是美育的一个分支。在学校美育中,通过开设艺术课程和组织文艺社团等途径,能够提高学生们的审美鉴赏水平和审美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19.
康德论崇高,认为有力与量的崇高,前者是力量或气魄的巨大,后者则是体积的巨大。朱光潜先生则把崇高一词直接译为“雄伟”。“崇高”和“雄伟”,在我国古典传统美学范畴中则被称之为雄浑美。雄浑美在审美体验中属于阳刚美。我们这里所说的毛泽东诗词的崇高美,在传统美学中亦可称之为雄浑美、阳刚美。 中国非凡的革命历史造就了非凡的领袖毛泽东,他具有无产阶级革命家的磅礴气魄和笼罩寰宇的气势,他胸襟宽广,审美视野开阔,他的五十首诗词以壮美的情思、恢宏的气势,震撼着我们这个古老诗国的诗坛。  相似文献   

20.
<正> 前一个时期,歪曲、诋毁和否定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冷风,大有改变中国革命文艺传统之势。他们攻击毛泽东文艺思想“忘记了文艺的本性是审美”,造成文艺审美本性“被阉割”和“失落”,还说什么毛泽东文艺思想中蕴涵着“颇深的反美学倾向”等等。试问,毛泽东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