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立法是法治的基础,立法的质量决定着法治的质量。在强调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过程中,我们日益感知到立法质量的重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的情况下,再制定法律,其质量比数量更加关键——质量不高的立法不但难以实现立法的宗旨目的,而且可能造成负向的规范引导,并危害法律的权威。  相似文献   

2.
法律运行是指法律的制定、执行、适用和遵守的过程,即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法律虽然是现代国家规范行为的主要手段,但它不能单独地实现良好效果,必须通过吸收和反映一定的道德内容,借助道德的基础作用。只有加强道德建设,才能促进法律的制定、执行、适用和遵守,推动国家的法治进程。  相似文献   

3.
论民主立法     
通过民主立法,遵守法律的主体同时又是制定法律的主体。欲实现民主立法,全民立法当然是理想的选择,但是受到立法供给效率的限制,却不具有可行性。全民立法的替代方案是代议立法,但代议立法也存在局限性。欲克服代议立法的局限性,实现民主立法,需要遵循以下四项基本原则:立法过程法治,立法过程民主,立法过程公正,立法过程理性。  相似文献   

4.
立法是法治的基础,立法的质量决定看法治的质量。在强调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过程中,我们日益感知到立法质量的重要。可以说,法律的质量可能比数量更加关键——质量不高的立法不但难以实现立法的宗旨目的,而且可能造成负向的规范引寻,并危害法律的权威。提高立法质量,需要把握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5.
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三者的有机统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的正确目标。党领导人民制定法律,自己必须带头遵守法律,带头维护法律的权威。党领导政府和人民进行立法和执法,如果党组织自己不带头遵守法律,那么,国家的法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权威。宪法是在党的领导下制定的,体现了党的根本主张。  相似文献   

6.
立法是法治的基础,立法的质量决定着法治的质量。在强调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过程中,我们日益感知到立法质量的重要。可以说,法律的质量可能比数量更加关键——质量不高的立法不但难以实现立法的宗旨目的,而且可能造成负向的规范引导,并危害法律的权威。  相似文献   

7.
“法治浙江”不仅需要制度层面的建设和完善,更需要主体意识的觉醒并在法治实践中充分发挥自主的能动作用。民主建设、地方立法、限制公权、法治氛围是培育塑造主体意识的重要途径,而主体意识则是法律适用、法律遵守和法律监督等得以良好实现的原动力。文章同时对发挥民间商团的主体作用和引导农村宗族势力等问题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建设法治社会,不仅应重视法律、法规的制定,更应关注法律、法规制定后的实际运作状态、所取得的绩效及存在的问题。2006年4月至10月,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开展了自1979年行使地方立法权以来的第一次地方性法规立法质量评估工作,受到了立法工作者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9.
法治博览     
<正>立法质量决定法治质量朱卫国2010年5月12日在《人民日报》上载文《立法质量决定法治质量》认为,立法是法治的基础,立法的质量决定着法治的质量。质量不高的立法不但难以实现立法的宗旨目的,而且可能造成负面的影响,并危害法律的权威。而要提高  相似文献   

10.
谈会计法治与会计德治的协调互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会计史的发展过程中,会计法律和会计职业道德逐渐形成了两种不同的社会规范。会计法律是指国家为了规范会计行为而制定或认可的各种法律、法令、条例、制度的总称。会计道德是指根据会计工作的特点,要求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中应当遵守的职业道德标准。在会计管理工作中做到会计法治和会计德治相结合,是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实现构建和谐会计目标的重要方略。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按照现代法治理念,法律、法规不再是立法机关专属的“私人产品”,而是涉及社会各方面利益的“公共产品”。立法是一个过程,是一个广纳民意的过程。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的不断发展,立法民主化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一个鲜明的特点。不少地方不仅实行了“开门立法”,在立法程序广泛听取社会民众的意见,而且还通过各种形式向社会征集立法项目,以确保制定的法律、法规符合民众的利益和市场的需求。这就使得,区县人大参与地方立法工作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2.
德法合治是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的治理模式,从西周时期到清朝末年,大体经历了从"明德慎罚"到"德主刑辅"再到"德礼为本、刑罚为用"三个发展阶段。法律安定天下,道德滋润人心,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法治中国建设要汲取传统法律文化的养分,德法结合必须渗透到法治各个环节:在法律制定层面,立法要体现道德的价值取向,用法律规范重要领域的道德,用道德改良背离情理的法律;在法律实施层面,禁止任何人从失德行为中获得不当利益,禁止符合道德的行为承受不利后果;在法律遵守层面,用法治教育助推道德素养的提升,用道德建设促进民众守法意识。  相似文献   

13.
现代文明社会是法治的社会。法治,意味着良法之治。良法的概念是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他指出“法治应包括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本身应该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立法怎样能够制造出良法?这是法治社会的客观需要,更是立法者不能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道德规范立法在新加坡道德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我国当前的道德建设中公民道德水平不高的现状,有些学者提出将一些重要的道德规范立法,试图借助法律来提高社会成员的道德水平。但忽视道德与法律的差异性而片面夸大二者终极价值目标上的同一性,在当前中国还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法治基础、公民没有具备足够的法律意识的情况下,将道德规范立法不仅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而且还会破坏法律的严肃性,从而对社会成员遵守道德规范产生破坏性的后果,不利于社会成员遵守道德规范习惯的养成。  相似文献   

15.
<正>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立法协商是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在法律制定的过程中,立法主体就法律草案涉及的有关问题,在立法工作过程中进行理性对话、协商的立法活动。  相似文献   

16.
在中非开展产能合作过程中,必须重视法律问题。通过调研分析,中资企业在非洲遇到的主要法律问题包括劳资关系法律问题、环境保护法律问题、税收问题以及其他法律问题。为避免出现这些法律问题,中资企业应了解并切实遵守当地法律,中非双方的行政、立法、司法和执法机构应加强交流沟通,同时应加强双边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17.
5月10日上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工作委员会举办的第一期立法法培训班,举行开学典礼。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姜春云参加了开学典礼,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学习贯彻实施好这部法律,对于规范立法活动,提高立法质量,加快立法步伐,对于健全国家的立法制度,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姜春云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是关于国家立法制度建设的一部非常重要的法律。顾名思义,立法法是管立法的法律,是制定法律的法律,它不同于一般性的规范某一方面社会经济活动的法律。这部法律的制定,充分体现了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体现了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20多年立法工作的实践经验,体现了全国人民的意志、愿望和智慧。  相似文献   

18.
亚里士多德对“法治”有一段精彩的论述,“法治应包括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得良好的法律。”何谓“良法”?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法律具有告知、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诸项功能。为实现这些功能,立法中对相关制度的规范性、确定性的表述,应当是评判一部法律是否为“良法”的基本标准,也是实现法治的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9.
正强化法律法规实施情况监督,保障法律法规在本行政区域内的实施,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责。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立法工作的重心将从制定新法为主,转向立法与保障法规执行并重。"现在,全社会对立法质量普遍关注,要求越来越高。人民群众对立法的期盼,已经不是有没有法律法规,而是法律法规好不好、管不管用、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立法质量直接关系法治的质量,越是强调依法治国,越是要注重提高立法质量。要始终把提高立法质量作为加强和  相似文献   

20.
《人民论坛》2012,(33):44
报告摘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参与立法途径。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和法律,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绝不允许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