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华东正音通释韵考》之华音声母边滢雨一、绪论韩国语与汉语是系属迥异的两种语言,不过因为韩国古代有语言而无文字,所以便借用了中国文字──汉字为韩语早期的书面语。高丽时代(941—1392)起实施科举制度,汉诗、汉文成了一般文人、学士必备的素养,于是韵书...  相似文献   

2.
上世纪80年代以来俄罗斯文学进行着新文学的建构,中国传统文化对俄罗斯文学的影响有迹可寻,但中俄学者对此都未曾留意。部分俄罗斯作家或直接塑造,或偶尔提及中国文化英雄,如在《秉烛夜游客》和《回归太白》中对李白形象的塑造,以及俄罗斯作家对庄子和老子的曲解。另一些俄罗斯作家将大量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与俄罗斯文化相拼贴,如"欧亚交响曲"系列小说、《2008》和《阿狐狸》。俄罗斯当代作家通过利用中国传统文化来构建中国形象,从而回归了俄罗斯18世纪末"中国是‘哲人之邦’"的套话。这既具有当下的针对性,又折射出"新欧亚主义"的观念,俄罗斯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书写有自己的问题意识和出发点,但他们在俄罗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不应低估。  相似文献   

3.
苏轼的《前赤壁赋》借景抒情,排解人生失意的苦闷,在山水意象中寄托自己的抱负,回归本真,不忘初心。朝鲜文人朴弘美的《清江赋》是"推陈出新"式的作品,是《前赤壁赋》的继承发展,意在与苏子探寻处世之道,并在山水中与之共叙"诗情画意"。朴弘美在苏轼原有的情感意志的基础上又表达出自己的人生态度,强调活在当下,认为顺其自然尤为重要,并将情志托付于山水,用自然的馈赠宣泄自己内心的苦闷。二人在面对失意人生时找寻适合自己的宣泄方法并保持乐观的态度,这一点一脉相承。虽然《清江赋》的艺术成就和文学影响不及《前赤壁赋》,但《清江赋》仍为后人提供了新的写作视野和创作角度。朴弘美对《前赤壁赋》的继承与创新说明宋代文学对朝鲜文学影响之深远,朝鲜文人对中国文学作品的阐发和理解使其作品焕发了新的生命力,使后人有更为广阔的思考和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4.
戏作是日本近世诞生的以滑稽戏谑或风流情趣为主要特征的通俗小说群。戏作在形成之初受到孔子"游于艺"思想、以及唐宋年间"戏作诗"的深刻启示,既是文人在本业以外的学问或艺术领域的精神寄托,也是其涉足通俗文学的遁词或曰免责之词。戏作借鉴了庄子"寓言"的表现方式,试图在虚诞外表下寄托深刻的讽刺内涵,不过,戏作的讽刺并不尖锐而且呈现出逐渐消退的趋势。戏作者通常都怀有既骄傲又自卑的复杂心态,这与李渔等中国戏曲小说家如出一辙,其根源都在于将小说戏曲视为难登大雅之堂之作的儒家文学观念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重言与无语     
程静 《法国研究》2010,(3):96-98
老子《道德经》中的世界起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令人耳熟能详,《圣经·创世纪》里描述的上帝创造世界也是家喻户晓。作为创世思想起源,这两个文本无疑蕴含着中国与西方两种文化思维模式的最初原型。我们从这二者之中发掘出大致相同的创世模式。但同时也注意到,在创世过程中,西方"重言"而中国"无语"。对这一差异,本文紧贴《道德经》与《圣经》文本,着重从文学与哲学角度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6.
自古以来伯夷叔齐就因在中国被称为忠于"节义"的"贤者"而广为人知,而另一方面,古代朝鲜朝文人同样也对伯夷叔齐具有深厚的感情。韩国著名的"燕行录"中有诸多关于"夷齐"的记录,这表明当时的朝鲜朝文人真诚崇尚伯夷叔齐并给予了极大的关注。本论文主要以"燕行录"中的有关伯夷叔齐的记录(包括日记和杂录)为研究对象,从历史文化的视角深入剖析、解读明清时期朝鲜朝文人对"夷齐"的认知态度及其变因。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在客观理解"夷齐"的文化价值和意义以及古代中韩两国的文化交流状况上都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论语》是儒家思想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不仅影响了中国文明史,而且在国际流传较广,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在中法文化交流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重大的影响。"仁"是《论语》的核心思想,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和精髓。这一核心概念的翻译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本文试图对《论语》中负载的孔子思想核心概念"仁"在法国的翻译与阐释进行比较与研究。  相似文献   

8.
木叶 《新民周刊》2012,(27):72-73
金士杰也知道穷的日子不好熬,但为什么有胆识这么去做?因为他心里储存了好多思想,因为他确定一出手就会有风,因为感觉到有好戏在召唤他。《暗恋桃花源》中永远的"江滨柳"、《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中的"莫利教授",被赖声川导演誉为"台湾现代剧场的开拓者及代表人物"的戏剧表演大师金士杰,成为"新民艺谭"第8期的座上宾,为我们上...  相似文献   

9.
元晓是朝鲜半岛新罗时期的著名学僧,其佛学思想不仅对韩国佛教,乃至对整个韩国传统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中国和日本佛教也有一定的影响。元晓的代表作《金刚三味经论》和《大乘起信论疏》至今仍享誉东亚和中韩日三国佛教领域。然而对于元晓这样一位具有广泛影响的思想家,在中国还很少有人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2002年5月由日本大阪经济法科大学出版部出版的《元晓佛教思想研究》一书可以说是中国学者对这一课题进行的首次尝试。该书的作者是北京大学金勋副教授。  相似文献   

10.
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自吐蕃时期传入中国藏族地区以来,曾以佛教赞诗、格言、诗歌、散文注释等形式出现在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之中.在中国藏族地区独特的历史语境和文化氛围下,通过不同藏族作者的翻译与改写,摩诃故事逐渐融入藏族文学发展史中,演变为具有"藏文化特色"的经典故事.《殊胜赞》《胜天赞》及其注释是摩诃故事在已知藏文文献中的最早记载,打开了藏族人民了解印度史诗的最初窗口;随着佛教在中国藏族地区的再度复兴,部分藏族史书将摩诃故事迦尔纳的出生情节"挪用"到第一代藏王的身世建构之中,推动了聂赤赞普"印度出身说"在藏族历史书写中的流行;格言诗集方面,萨迦班智达在《萨迦格言》中首次将印度史诗与藏族格言体裁相结合,成为摩诃故事在藏族文学发展中的新形式;《诗镜》自13世纪传入中国藏族地区后,对藏族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产生深刻影响,其广泛传播无形中助力了摩诃故事的流传;进入20世纪以来,中国藏族地区出现了不同类型的摩诃故事:根敦群培译《薄伽梵歌》集中体现了摩诃故事的思想精髓,为当时的藏族人民了解印度及印度教思想提供了重要参考;拉敏·益西楚臣著《般度五子传》全文以诗体形式写成,体现了藏族作家的创造性,是近代藏族文学作品中的典范.  相似文献   

11.
陈冰冰 《当代韩国》2013,(1):109-117
朴趾源是朝鲜李朝后期实学派文人的代表,他的实学思想在其文学观、商业意识、农业改革及宇宙观方面都有体现。同时,朴趾源作为朝鲜"北学派"的代表,主张学习中国先进的科技和文化,并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发展工商业、改革农业等,其实学思想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2.
通过解读日本奈良时期著名和歌人大伴旅人的代表作《赞酒歌》十三首的构造、诗语、主题思想,认为《赞酒歌》并非单纯停留在对汉文典籍个别词句的借用,组歌的主题不仅反映了大伴旅人对《世说新语》任诞篇中"竹林七贤"的推崇和向往,还折射出佛教无常观、儒教道德伦理、老庄道家思想等思维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通过将《赞酒歌》与李白的酒诗进行对比,发现二者之间既有思想文化上的同源性,又有情感抒发上的相异性,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正在于二者社会身份地位和时代背景的不同。  相似文献   

13.
明末万历二十年(1592),朝鲜爆发日本入侵的“壬辰倭乱”,明朝出兵援朝,朝鲜成为当时中国人关注的焦点,由中国人编选的朝鲜诗选应运而生,最有影响的一本是吴明济所编《朝鲜诗选》。此书问世后,多为明清及朝鲜的一些著名文人的著述所述及或引用。现代学者也对研...  相似文献   

14.
晚清政府内外交困,社会不安定使得很多中国知识分子侨寓南洋寻找生路,其中以新马两地为多。邱菽园有着举人功名、丰厚家产和个人学识的优势,加上办报兴学和雅集诗社,很快成为19、20世纪之交新加坡文坛领袖。他曾因巨额援助维新派起义受到政治牵连,又因经济破产备感世态的炎凉。困顿时期的邱菽园依然保持着知识分子的岗位意识,继续培植新加坡本土文化,他的岗位意识越来越在地化,诗文中出现了更多的本土关怀。纵观其一生的诗文创作和文学活动,一方面邱菽园毕竟根在中国,爱国情结是割舍不断的,与同期南来的左秉隆、黄遵宪等人一样,邱菽园的诗文中有着挥之不去的感时忧国情怀;另一方面,其诗文中开始描摹新加坡在地风土人情,也开始经营本土文人的交际圈。邱菽园丰富的文人交游经历及文人间诗文唱和,在在展示着汉诗在南洋地区的传播历程,同时,也勾勒着海外知识分子从花果飘零的无奈到自觉落地生根的移民心路。  相似文献   

15.
王士禛是朝鲜文人热议的人物,其诗文集《蚕尾集》和《带经堂集》不久就传入了朝鲜。王士禛的“神韵说”既保存了汉民族文化的传统,又不对抗清朝统治,也十分符合此时朝鲜士人的心态,经过李德懋的倡导及众多文人的次韵、模仿,王士禛的“神韵说”及“神韵诗”对朝鲜诗坛产生了积极影响。朝鲜诗家承认王士禛的诗坛领袖地位,认为他是“海内诗宗”,总体诗风“清雅淹丽”,其诗歌有“守唐人声格”且“转益多师”的长处,也有体制、对仗方面的瑕疵。在朝鲜,围绕王士禛也诞生了一些诗坛佳话和趣闻。  相似文献   

16.
《竹取物语》是日本最早的物语作品,它诞生于日本从"唐风文化"向"国风文化"的转型时期。在《竹取物语》的叙事风格和思想内容中,既包含许多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同时也具有日本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特征。研究《竹取物语》不仅有助于了解日本物语文学的叙事特点,还能进一步认识平安时期日本文化转型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17.
王昌龄边塞诗在我国古代诗歌中颇具特色,其创作风格深受朝鲜诗家推崇。受"诗必盛唐"的影响,朝鲜诗家热衷于从边塞诗作中找寻报国之门。因此,其主题思想符合朝鲜文人的审美倾向。盛唐以来,他们采用诸多方式接受王昌龄边塞诗,并将诗歌固定意象运用到创作中,《出塞》《箜篌引》等诗作成为他们接受的重点。同时,他们还积极接受王昌龄边塞诗中的"忠""义"等儒家思想,这种接受为中朝文学的"互识"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18.
南朝齐梁之际惠皎的《高僧传》较之早出的僧祐《出三藏记集》在取材上多有借鉴,但在叙述方法上却大有不同.在《高僧传》代表性篇目《鸠罗摩什传》中,惠皎记述了更多人物,借助人物间的对话、矛盾与冲突,展现了鸠罗摩什从小乘到大乘转变的心路历程,再现了当时佛门内部不同思想交锋的情况.惠皎改变了早期僧传作品倚重史料收集,不重细节刻画的倾向.《高僧传》的记述,不仅在篇幅字数上有大量的增加,为高僧形象的"立体化"提供了更大的空间,而且《高僧传》的文本在注重史料的同时,更具文学性.这种文学性的手法,并不是完全的故事虚构,而是通过冲突性的情节,对手形象的塑造,着力再现高僧的"精神本真",呈现时代的"内在精神".惠皎自如地穿梭在文学与史学之间,一方面更好地贯彻作者弘法传教的著述意图,另一方面通过合理的想象与虚构,更加生动地再现了当时佛教内部不同思想的交流碰撞.慧皎突破了传统高僧传记的撰写观念,运用"出文入史"手法,着力探寻历史人物与时代思想背后之"真实",对后世高僧传记的撰写产生了深远影响.这种新的叙述方式,受到了中国传统"纪传体"史学观念与创作手法的影响,亦是佛教传记文学中国化的重要表现.  相似文献   

19.
韩松 《中国政协》2020,(8):79-80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文明总是伴随着水的兴衰变迁而跌宕起伏。宿迁自古就是水乡泽国。泗水则是流经宿迁大地最为古老、流域最广,对宿迁历史文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影响的一条天然河流。古泗源流古泗水,是一条古老、独特、历史厚重的河流,《尚书·禹贡》《山海经》《史记》《水经注》等中均有记载,是古代"四渎八流"中的"八流"之一,也是传说中"禹治九水"之一。  相似文献   

20.
苏联电影中的"中国形象"贯穿于中苏友谊高歌猛进时期,也表现在中苏关系阴霾满天的年代,它随着两国政治关系的变化而变幻。1975年出品的苏联电影《德尔苏·乌扎拉》以及电影中展现的"中国形象",成为中苏政治冲突和军事对抗背景下的重要的文化事件。《德尔苏·乌扎拉》的波折命运是中苏关系特殊年代和"国家间政治"的副产品,也是曾经有着较大程度同质化的两国政治文化的正常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