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众所周知,日本是一个狭长岛国,多火山地震和资源匮乏的国家,这也许使日本人形成了强烈的危机意识和对外界发展变化敏感关注、敏感反应的性格特征。日本明治维新以前,主要以吸纳中国文化为主,而明治维新以后主要吸收了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尽管日本二战战败不到20年的时间里发展成为经济大国,但是日本社会发展到今天,却陷入了东西方价值观念冲突的夹缝中而发生变异,这也铸成了日本社会深层的病理结构,即日本人和睦有序的社会表象背后,却是国民陷入了一种无力.矛盾的社会文化模式使得日本社会深陷在沉重的现实枷锁之中。  相似文献   

2.
战后日本教育如何为经济发展服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二战中战败的日本,经过短短的几十年时间,便成为世界上的超级经济强国。促使战后日本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原因有很多,然而教育的作用却是其中最根本的因素。正如日本前文部大臣永井道雄所说:“日本经济之所以能够迅速发展,可以举出多种原因,诸如战败后实现了设备更新;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期间给美国提供了军需以及国民的勤劳和储蓄习惯等等。实际上,最主要的是因为民族国家所教育出来的一亿日本人没有流向国外,而留在日本列岛,并对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作出了贡献。”确如所言,如果没有高水平的教  相似文献   

3.
一九四五年八月十五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日本无条件投降结束,日本的战败对日本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日本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社会生活、风俗习惯乃至其国民的思想、伦理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文将着重讨论战后日本法律制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朝鲜半岛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后,由于经济生活困难、日本强征劳动力等,有近200万朝鲜人移居日本。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后,尽管有100多万朝鲜人回到朝鲜半岛,但仍有60多万朝鲜人继续留在日本。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大批从朝鲜半岛南部地区移居日本的旅日朝鲜人,在日本和朝鲜政府的协调、组织下,前往朝鲜定居。这些旅日朝鲜人为何不愿回故乡,而选择前往朝鲜定居?当时正在与韩国举行关系正常化谈判的日本政府,为何又不顾韩国政府的反对,将大批旅日朝鲜人遣送到朝鲜?本文将就这些疑问,对那个时期的"北送"问题进行梳理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一 殖民统治时期的时代背景 韩国著名历史学家姜万吉将日本在韩国长达35五年之久的殖民统治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从日本吞并韩国至“三·一”运动为第一个时期;从“三·一”运动到“九·一八”事变(1931年)为第二个时期;“九·一八”事变到日本战败为第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通常被称为武断统治时期,其特征为日本为了镇压反对殖民地化的义兵战争和爱国启蒙运动,禁止一切军事活动、政治活动和文化活  相似文献   

6.
三十年来我国满铁研究现状述评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满铁(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是日本设在中国最大的“国策会社”,是日本在中国搜集军事、政治、社会、文化等情报的特殊机构。日本战败后,满铁大部分资料留存于中国,分散于中国国内的数十家图书馆。这批规模巨大、卷帙浩繁的满铁资料,是我们研究东北亚近现代史、近现代中日关系史和中国东北地方史极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三十年来我国的满铁文献资料,整理和出版及学术研究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满铁是近代日本设于中国东北最大的殖民统治机构。日本通过满铁攫取中国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情报,控制中国交通,掠夺资源,以此达到对华殖民统治目的。日本战败后,满铁大部分文献资料留存于中国,分散于国内数十家图书馆。这批规模巨大、卷帙浩繁的满铁文献资料,是研究中国东北地方史、近现代中日关系史和东北亚国际关系史极为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近30年来日本学界对满铁资料及满铁史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8.
吉田茂(1878~1967)是日本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他在二战前长期活跃在日本外交第一线,二战后,又在日本战败改组和重建时期,五次组阁并三度兼任外相,成为战后日本复兴与发展的奠基人。吉田茂的执政时期,正是本世纪40年代后半期到50年代前半期复杂多变的历史时期,日本面临经济复兴与国家重建与独立的两大课题。战后初期,日本被盟军占领,旋即即又被冷战风云抛卷至国际政治斗争的夹缝之中,使本已困难重重的日本重建事业更加举步维艰。本文试图将战后日本经济发展的某些特征,同美国对日政策的演变相结合,考察吉田茂战后经济外交思想的形成、实践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9.
日本战后的民族主义文学表现在对侵略战争的认知态度、对日本战败的屈辱感受和右翼民族主义的复兴。日本“战后派”的作品很少反省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责任,相反还存在有意无意弱化甚至掩盖战争“侵略本质”的倾向。以林房雄为代表的右翼作家变本加厉,民族主义思想走向极端化和系统化。随着20世纪60、70年代的经济恢复和高速发展,日本当代文坛“集体失忆”,将目光转向个人内心的不安和日常生活,形成“反抗战后”的文学潮流。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石原慎太郎为代表的极右作家,强调民族精神,美化侵略战争,谋求世界霸权。战后日本文学民族主义的根底是日本民族优越论。  相似文献   

10.
真正的"哲学",应该说并不是在一个背离"生命"的、抽象思辨的过程中被捏造出来的学问。倒不如说,它的本质就在于我们的"存在经验的精炼化"。日本一直以来都是站在具体事象的立场,以自身的存在经验所凝练出来的精神活动为核心,由此来展开自身的学术研究。"日本的哲学"这一研究本身应该说带有了双重内涵:第一,应该是一个学术探索,即如今要站在"哲学的"基础上来认真地、客观地重新探索日本人的"人生观.世界观"的历史传承;第二,应该说是一个哲学研究,即不局限于第一个立场,而是要在"现代"这一科学技术极度发达、文明冲突与异文化摩擦频繁发生、充满了冲突与争执的全球化人类社会之中,我们日本人面对世界必须形成一种主体性的自觉,必须提出并树立起一种新的"哲学性"的"人生观·世界观"。  相似文献   

11.
在日本,贵族不是后世史家赋予前人的历史概念,而是从古代一直延绵存在到战败的特定的社会阶层。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贵族居于政治舞台的中心,即律令时代的公家贵族、幕府时代的武家贵族、近代身份制度重组后形成的新贵族——华族。不同时期的贵族在规模、结构、功能上各有不同。贵族传统的存在对日本国民性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身份至上,注重传承,带来国民的双重性格。  相似文献   

12.
围绕1905—1945年日本"海上帝国"的建设活动,分析日本国民性所起的"作用",是对明治维新进行反思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明治维新至日本战败的近80年间,"布国威于四方""日本人优秀论""万世一系天壤无穷"以及"樱花与武士关系论"等观念深入人心,内化为日本人的日用伦理,成为近代日本国家走向的助推剂。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这种国民性带来了日本物质文明发展的动力,也最终在打造"海上帝国"的路途上,将日本国家带入了深渊。冷静分析日本国民性,对思考当下中日关系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对军人军属进行抚恤是日本军国主义战争动员的重要内容,日本战败后曾经一度废除。《旧金山和约》签订后,日本政府很快恢复了对不包括战犯在内的复员军人的抚恤、救助工作。在日本遗族会等保守团体的推动和"战犯释放运动"的影响下,经过几次修改,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政府全面恢复了对包括战犯在内的军人军属抚恤工作。无论是刑死还是狱死的"战犯"均被视为因公死亡享受抚恤,战犯服刑期间仍被作为"在职期间"累积计算抚恤年金,服刑期间伤病者另可以享受"伤病抚恤",战争罪犯俨然成了日本的"民族英雄"享受优待。日本政府从立法层面恢复对战犯的抚恤,对日本社会的战争认识和战争记忆的重构产生深刻的影响,也成为此后甲级战犯被靖国神社合祀的社会意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德川时代是日本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是日本历史上一个富有创造性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确立了日本现代之前的自我秩序,奠定了日本现代文化的基础。 石田梅岩(1685~1744年)是日本德川幕府时期的一位著名的思想家,是日本心学的创始人。心学运动是日本宗教和道德运动,对于日本人价值观念的转变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一、根深蒂固的扩张意识及对弱小民族的轻蔑 日本是一个国土面积狭小,自然资源贫乏、自然灾害频繁的岛国。长期生活在这样一个相对封闭而又多灾多难的岛屿上的日本人,形成了既狂妄自大又很自卑,既充满危机感又能发愤图强的矛盾的集团心理。在近代日本国家形成的过程中,日本人的狂妄自大与发愤图强的精神同其统治阶级的对外扩张活动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日本人的根深蒂固的扩张意识。  相似文献   

16.
1937年“7·7”事变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为止,历时8年的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次最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在8年抗战中,作为当时代表中国合法政权的国民党蒋介石政府,一方面进行抵抗,另一方面又和日本进行了频繁的“和谈”。如何理解和评价蒋日“和谈”?这是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和中日关系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对此,传统的观点认为,抗日战争期间蒋日“和谈”反映了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蒋介石政权,在抗日战争中妥协投降、卖国求荣的反动本性。但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对蒋日“和谈”的性质有了进一步认识。抗日战争时期,蒋日“和谈”,固然反映了蒋介石集团在抗日战争中的不坚定性和妥协动遥的一面,但绝不能因此而不加分析地,把所有的“和谈”都看作是投降买国。我们不仅要看到“和谈”的妥协动摇性,而且也应看到某些“和谈”的策略性,战略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17.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历史认识问题日益成为日本与邻国关系紧张、国民感情大滑坡的重要原因。右翼势力参拜靖国神社、制造历史教科书事件、发表泯灭人类良知的奇谈怪论,刺激当年受害的邻国作出强烈反应,引起外交抗议或民众示威,对东北亚区域自由贸易共同体的建立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产生消极影响。若追根溯源,右翼势力歪曲历史、美化侵略的言行,与天皇裕仁的《终战诏书》及其衍生物"终战史观"关联密切。诏书的发表,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战败前夕美国与日本相互博弈的结果。总之,日本右翼势力历史认识问题缘起复杂,需要多角度的分析,把握其实质。  相似文献   

18.
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准备,在日本文部科学省、外务省、有关大学及国内外教育机构的协助下,财团法人日本国际教育协会于2002年6月16日在日本15个都道府县和印度尼西亚等地举办了首次“日本留学考试”,共有16,291人报名参加此次考试,其中日本国内为7,777人,海外为8,514人。2002年11月17日,举行了本年度第2次“日本留学考试”,有90所国立大学、46所公立大学、185所私立大学以及2所国立短期大学、11所公立短期大学、69所私立短期大学加盟,通过这一考试录取大学本科或大专层次的外国留学生。实施“日本留学考试”是日本留学生制度和高等教育…  相似文献   

19.
“欺侮”是日本的中小学教育中的一种具有特定含义的“病理”现象。日本文部省于1991年12月给欺侮下了这样的定义:“所谓欺侮,是指对比自己软弱的人单方面地、持续性地施加身体上、心理上的攻击,使对方感到深刻痛苦,学校已确认其事实的行为。”欺侮问题已经成为日本基础教育中的一个“痼疾”。那么,欺侮问题的状态怎样?  相似文献   

20.
经过长期的摸索和准备,在日本文部科学省、外务省、有关大学及国内外教育机构的协助下,财团法人日本国际教育协会于2002年6月16日在日本15个都道府县和印度尼西亚等地举办了首次"日本留学考试",共有16,291人报名参加此次考试,其中日本国内为7,777人,海外为8,514人.2002年11月17日,举行了本年度第2次"日本留学考试",有90所国立大学、46所公立大学、185所私立大学以及2所国立短期大学、11所公立短期大学、 69所私立短期大学加盟,通过这一考试录取大学本科或大专层次的外国留学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