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文章立足青年文化视角,对近年来兴起的“精致露营”现象背后的现实图景、社会成因以及文化功能进行系统分析。通过研究发现,青年“精致露营”现象呈现出大众化、品质化、精细化的现实图景。“精致露营”的社会成因主要包括后疫情时代促使青年回归身体在场的具身体验、社交媒体倦怠唤醒青年真实社交需求、精致化符号消费助推青年建构象征价值等三方面。青年“精致露营”意义的文化功能体现在空间场景重塑实现青年休闲解压、互动仪式构成赋能青年情感能量、自我策展搭建助力青年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2.
黄悦 《理论月刊》2007,(3):174-176
青年一代的政治认同与否以及政治社会化的程度如何,关系到我国社会的政治文化是否能够顺利传递,关系到我国社会政治的稳定等重大问题。我国当前的各种变动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青年政治社会化对社会主义主导政治文化的传递,而三峡移民精神的科学内涵与我国社会主义主导政治文化有着高度的一致性,通过各种途径传播三峡移民精神,有助于促进我国当代青年政治社会化对社会主义主导政治文化的传递。  相似文献   

3.
于昆 《青年论坛》2010,(1):18-21
网络以其独特的存在和运行方式,突破了传统的青年政治社会化模式,带来了青年政治社会化时空的转换、方式的变迁、途径的更新以及目标的重塑。网络视域下青年政治社会化范式的转换,奠定了青年政治社会化的基础。但同时也使得青年陷入政治角色难以定位的困顿之中,给当代青年的政治社会化带来严峻的挑战。因此必须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提升网络环境下青年政治社会化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文化教化、文化涵化与青年的社会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文化教化、文化涵化两方面探索了青年的社会化问题,论证了接受社会文化是青年社会化的前提和步入社会的起点;青年接受社会文化要发挥自身优势并采取正确态度,从而说明青年的社会化实质上是一个社会教化和个体内化的对立统一过程。  相似文献   

5.
社会学视野中的青年与青年问题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作为群体的青年其本质是一种“社会过渡群体”;而青年期则是人的社会化发展的重要转折期;青年文化是社会各种亚文化中最具活力和先锋作用的一部分;青年研究要特别注意社会学的视野以及方法的科学性。  相似文献   

6.
青年创业实践是在社会结构的作用和影响下创业主体自主性建构的过程,受到结构与行动的双重作用。从系统化的结构视角来看,青年创业实践的生产受到规则、资源和制度等宏观系统结构因素的影响,它们一方面推动青年创业的实践性进展,另一方面限制创业主体实践意义的可选择性。从行动策略的角度来看,青年是创业实践的主体,其本身的创业技能、认知能力和社会资本拥有量为青年创业实践活动提供了条件和可能性,而其局限性则制约着青年创业实践的实施与发展。  相似文献   

7.
当代社会转型与我国青年政治社会化的互动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贺 《长白学刊》2002,(3):16-19
在社会转型期,由于政治化环境的变化,对我国青年政治社会化产生了重要影响;而青年政治社会化对社会主义主导政治化的传播、丰富和变革,以及对青年政治化素质和政治行为能力的培养,又有力地促进了当代中国社会转型。  相似文献   

8.
姜国峰 《前沿》2010,(15):22-24
青年政治社会化的目的就是个体在特定的历史、社会、文化互动关系中接受政治文化,形成政治态度,塑造政治人的实践过程。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这一时期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营造出不同于以往的政治文化氛围,在全球性政治因素的影响下,青年人的政治心理、政治态度和政治行为都发生着一系列的变化。这些变化冲击着原有的青年政治社会化成果,使青年政治社会化问题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愈显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只有认真研究优化青年政治社会化的途径,提高我国青年政治社会化的水平,才能保证我国社会转型在稳定的秩序中顺利进行,培养出符合社会主义政治规范要求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从而使社会主义事业长盛不衰。  相似文献   

9.
游学民 《求索》2011,(9):257-257
价值观的形成与嬗变,常受其民族文化积淀、社会体制、社会政策以及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青年关乎国之将来,青年的价值观取向是一个国家未来价值取向的重要因素,关乎国家的历史命运。于当代青年的价值观问题,现行教育立足于“价值观引导个体的价值尺度,而个体的成功必然为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之统一”的观念之上,并通过设计合理的价值取向来引导社会个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及其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0.
“价值青年”是青年工作的价值目标,是青年价值的凝聚新生。青年的价值隐忧和迷失,一直是青年价值问题的重要方面,一直困扰着青年的成长成才。科学认识青年价值的内涵,客观评价青年价值的危机,是解决青年的价值问题和价值的青年问题的重要方面。通过对青年与价值相互建构中的“青年价值”的内涵挖掘,以及在现代性价值视域下青年价值现代危机和原因的分析,提出对“价值青年”这一青年价值追求新模式的期待。在青年价值问题基础上的价值青年再塑,不仅是对青年价值的认识、批判和超越,还为青年的价值重建提供了富于建设性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媒介化社会是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不可忽视的时代背景,返乡青年县域城市融入嵌入在城乡社会环境和新媒体环境中。基于媒介实践视角,从人、媒介与社会互动关系维度,分析返乡青年日常生活中的媒介实践逻辑及其县域城市融入策略。返乡青年面临着回不去乡村也离不开城市的双重融入困境,县域城市成为他们实现城市化目标的空间选择。新媒介技术构建了连接城乡的传播网络,赋能返乡青年扩展城乡经济空间、编织社会关系网络、重构城乡日常生活秩序,提高了返乡青年的县域就业能力与社会身份认同。在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构建返乡青年县域城市融入的媒介支持系统,有助于促进县域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分析当前青年存在的现实问题出发,提出了青年是否在消逝的疑问。青年的消逝并不是指特定生理年龄生命群体的消逝,而是指社会文化意义上青年开始变得日趋模糊。随后从三个视角论证青年的消逝,分别是权利义务视角、心理行为视角、价值意义视角。青年资格的失去、青年形象的模糊、信仰理想的危机消解了青年的概念。最后,文章提出要通过发展青年的公民能力,由内激发青年自身的能量来改变状况。  相似文献   

13.
青年一直是志愿服务的先锋和主体力量,在志愿服务越来越成为人类重要生活方式、成为社会现代化发展关键要素的当今世界,讨论青年和志愿服务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践分析指出,社会关系是青年与志愿服务的共同焦点,"人本"是青年发展与志愿服务共同的价值核心。青年是现代志愿服务的先锋和主体力量,而志愿服务本身就具有立德树人的社会功能,也因此成为实现青年全面发展的社会化大课堂。  相似文献   

14.
在社会多元价值观念以及诸多现实因素的冲击与碰撞下,当代青年对价值的理性认识与行为选择产生了脱节的现象,为此,有必要探究当代青年价值取向与行为选择发生脱节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工具理性的弥漫与审美价值的沦丧造成青年普遍的时间焦虑。当代青年的时间焦虑具体表现为时间内容与时间节奏的自主性丧失,以及由时间自主性丧失导致的对时间意义消解、对角色扮演和自我认同困境、对精神内耗累积负面情绪等的隐忧。为化解时间焦虑,青年通过主动熬夜重拾时间自主权,并借此实现对时间意义的重构、本真自我的找回以及焦虑情绪的纾解。熬夜尽管是当代青年破解时间焦虑困境的一种方式,但作为一种“畸变”的行为,并没能使青年完全脱离时间焦虑的泥淖。时间焦虑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逻辑。时间焦虑的化解既是青年实现个人救赎的内在诉求,也是整个社会必须直面的问题。合理的睡眠是青年恢复社会性压力造成的紧张进而为更好承担社会性责任储备精力的重要途径。青年个体的时间自主性必须与时间的社会结构安排相关照,关注自身在时间的社会结构安排中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的能力,同时,社会层面的包容与激励是营造青年自由发展宽松环境的重要基础,也是确保青年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  相似文献   

16.
新媒体背景下当代青年政治意识的表达具有双重表现:一方面青年政治意识表达日趋理性化,另一方面青年政治意识表达出现冷漠化。要实现青年教育引导工作的与时俱进,必须在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的互动中实现青年的政治社会化,既要从青年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政治信任、政治利益等政治意识内容层面加以引导,又要对新兴媒体这一特殊传播方式予以规范。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对37位女村官深度访谈的基础上,以抗逆力运作过程理论为分析框架,对女村官面临的风险压力、保护资源及自身抗逆特质进行分析,进而探讨其抗逆过程机制。结果发现,女村官在外部压力与内在特质的交互过程中,基于社会性别的双重压力促成了其抗逆力的良性启动,良好的家庭功能和异质性社会关系为其面临风险压力提供了有效缓冲,其自身的韧性特质为成功抗逆提供免疫功能,抗逆重组结果则会持续强化抗逆过程的发展,重塑个体抗逆特质。  相似文献   

18.
青年文化建设的意义与目标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年文化首先是青年的一种生存状态,主要是由青年的年龄地位与角色形成过程所决定的一套青年期反应、生活方式与心理行为习惯。从某种意义上说,青年文化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在全球化和网络化高度发达的今天,青年文化的民族色彩在淡化,世界色彩在增强。青年文化建设是青年汲取先进社会文化、继续社会化的过程。它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一系列制度化的系统工程;不是一系列外在形式上热热闹闹的活动,而是一系列从内在价值上构建青年精神家园的复杂系统工程。青年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为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青年文化建设的具体目标为满足青年的文化需要、提高青年的人文素养、弘扬青年的主流文化和复兴伟大的华夏文明。  相似文献   

19.
青年精神生活是由心理情感生活、道德信仰生活、文化审美生活等要素构成的一种满足和超越精神需要的存在方式。社会转型期青年精神生活遭遇了心理生活的自私化、文化生活的庸俗化、价值取向的功利化和道德信仰虚无化等现代性困境,分析其原因在于遭遇传统社会与现代发展的脱域、经济发展与社会结构的失衡、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冲突、道德理想与社会现实的强烈反差。其现代性调适与超越路径要以调适青年心理生活为基础,以丰富青年文化生活为中介,以充实青年心灵生活为目标,从内外两个维度围绕教育、制度、利益等范畴,提升充实新时期青年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20.
培育青年成为未来领袖的工作是社会的重任。青年是社会未来的栋梁,一方面必须培育他们对社会公共事务的兴趣,但另一方面也要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尊重他人以及议政的能力。青年对公共事务及政府政策表达意见,是青年的权利,这一权利应该是被尊重的。近年来青年表达意见的形式有了很大的改变,俗称的“出位行为”亦屡见不鲜,引起社会不少讨论,一方面认为它是维护言论自由这一社会的核心价值;另一方面也有认为遵守法规、尊重他人权益同样是大众应当重视和遵从的重要核心。青年人议政行为对社会发展造成的冲击,同时引起了社会对青年议政行为及青年培育的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