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 我国第一部正式的海关法已于今年七月一日生效实施。它对走私罪的构成要件,刑罚种作了新的规定,是认定和处理走私罪的重要法律依据。 (一) 刑法对走私罪的规定是空白罪状。认定走私罪还需以海关法的有关规定为根据。原《暂行海关法》既未规定走私罪的主体与主观要件,也未明确规定客观行为表现,只对走私行为作了一般走私和重走私的划分,因而完全有必要加以补充和具体化。为此,海关法第47条对走私罪的主客观要件、主体范围作了非常明确具体的新规定。客观要件分  相似文献   

2.
第6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于1987年1月23日审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已于1987年7月1日起施行。海关法吸取了我国建国三十七年来同走私罪作斗争的历史经验,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16条规定的走私罪的罪状和法定刑作了重大的补充和修改。海关法的有些规定在我国立法史上尚属首创,它必将对我国的刑事立法和行政立法都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它也给执法工作带来一些全新的课题。本文试就这些问题作一些分析和探讨。一、海关法对走私罪罪状的补充和修改  相似文献   

3.
自198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第47条首次规定单位可以成为走私罪的犯罪主体以来,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关于惩治违反公司法的犯罪的决定》等20多部法律又先后对单位犯罪及其刑事责任作了规定。但直至刑法修订前,没有一部法律对单位犯罪作出一般性规定,这很不利于司法机关稳、准、狠打击单位犯罪。有鉴于此,修订后的刑法对单位犯罪作了专门规定。本文拟结合新刑法的规定,对单位犯罪有关问题作粗浅分析,以为引玉之砖。一、单位犯罪的概念及构成  相似文献   

4.
最高人民法院于1997年12月11日公布的《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立罪名立法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在走私罪这一节中,确定了10个独立罪名。尽管其未将刑法157条第1款规定的“武装掩护走私的,依照本法第151条第1款、第4款的规定从重处罚”,确立为一独立罪名,但对其如何理解及其与本条第2款的界限,学界论争各待一端。本文试图在梳理既有观点的基础上,对武装掩护走私行为的定罪量刑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加入WTO,外贸体制和贸易管制措施都有了较大的变动,走私罪刑事立法出现落后、脱节现象;另一方面,走私犯罪也不断发展演变,出现了许多新手法、新问题,在司法实践中形成了较多的执法难点和法律空白。为了更好地维护我国的经济秩序和社会安定,促进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提升打私效果,有必要进一步完善走私罪立法。一、立法现状刑法在分则第三章“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中专设了“走私罪”一节,共计7条;在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中对走私毒品罪做了规定,共计5条;2002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会常委会通过的《…  相似文献   

6.
走私犯罪是一种严重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犯罪,1979年刑法即已对此作了规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走私犯罪不断增多。为了严厉打击这类犯罪,1988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惩治走私罪的补充规定》(以下简称《补充规定》),对走私罪作了较大的补充,...  相似文献   

7.
一、间接走私行为的定性 所谓间接走私行为,又称准走私,是指刑法明文规定以走私罪论处的行为。就现行刑法而言即指第155条第1项和第2项规定的两种行为:“(1)直接向走私人非法收购国家禁止进口物品的,或者直接向走私人非法收购走私进口的其它货物、物品数额较大的;(2)在内  相似文献   

8.
为依法惩治非法从国外、境外进口有害废物,危害我国环境,威胁人民身体健康的犯罪行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走私罪的补充规定》(以下简称《补充规定》)的有关规定,对审理有关刑事案件具体适用法律问题解释如下: 一、走私国家禁止进口的废物的,应当以走私罪定罪处罚。个人走私国家禁止进口的废物不满20吨或者危险废物不满10吨的,依照《补充规定》第四条第(四)项的规定处罚;个人走私禁止进口的废物20吨以上不满50吨或者危险废物10吨以上不满30吨的,依照《补充规定》第四条第(三)项的规定处罚;个人走私禁止进口的废物50吨以上不满200吨或者危险废物30吨  相似文献   

9.
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通过的《关于惩治走私罪的补充规定》(以下简称《补充规定》),是对我国刑法和《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的重要补充,是走私罪立法的新发展。正确理解《补充规定》的精神,对于正确适用法律,有效地同走私罪作斗争,具有重要意义。下面仅就走私罪的构成要件,走私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走私罪的刑事责任等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10.
逃税罪的处罚阻却事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法修正案(七)》第3条对刑法第201条作了重大修改。修改后的刑法第201条第1款规定了逃税罪的罪状与法定刑,第4款规定:有第一款行为,经税务机关依法下达追缴通知后,补缴应纳税款,缴纳滞纳金,已受行政处  相似文献   

11.
阮方民 《法学研究》1999,(6):149-158
最高人民法院1997年《关于适用刑法时间效力规定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规定:犯罪分子1997年9月30日以前犯罪,不具有法定减轻处罚情节,但是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需要在法定刑以下判处刑罚的,适用修订前的刑法第59第2款的规定。我国新刑法第12条对刑法的溯及力问题作了专门的规定。为了指导司法实践正确地具体适用刑法第12条有关溯及力问题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制定并发布了《关于适用刑法时间效力规定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解释》)。《解释》中的不少规定在相当程度上都突破了新刑法第12条的条文规定,在准确把握立法原意的基础上较好地…  相似文献   

12.
运输型犯罪 (不包括走私罪等涉及运输行为的犯罪 ) ,依犯罪对象的不同 ,主要散见在《刑法》以下条文中 :第 1 2 5条 (非法运输枪支、弹药、爆炸物罪 ;非法运输核材料罪 )、第 1 71条 (运输假币罪 )、第 3 41条 (非法运输珍贵、濒危野生动物、珍贵、濒危野生动物制品罪 )、第 3 47条 (运输毒品罪 )、第3 52条 (非法运输毒品原植物种子、幼苗罪 )。对运输型犯罪的刑事立法由来已久 ,原《刑法》中就有非法运输枪支、弹药罪、运输毒品罪等规定。由于前几年这类犯罪的发案率不高 ,所以 ,未引起各界的太多关注。然而 ,近几年这类犯罪呈直线上升的…  相似文献   

13.
<正> 死刑是剥夺犯罪分子生命的刑罚。为了防止不可逆转的错杀,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53条至155条对死刑判决的执行程序作了特别严格、周密的规定。刑法第43条至45条也作了一些相应的规定,这是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关于判处死刑立即执行中人权保护的有关规定。本文主要探讨这些保护性规定之完善。  相似文献   

14.
<正> 我国刑法是用判处刑罚的方法同犯罪行为作斗争的锐利武器.严格划分罪与非罪的界限,准确认定犯罪,是正确执行刑法的重要关键,也是刑法理论上的一个根本问题.我国刑法第十条对犯罪概念作了科学的规定:“一切危  相似文献   

15.
走私罪三议     
为了加强同走私这类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1987年1月22日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以下简称《海关法》),对走私行为和走私犯罪作了列举性的明确规定。1988年1月21日六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四次会议又通过了《关于惩治走私罪的补充规定》(以下简称《补充规定》),对现行《刑法》和《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中关于走私罪的条款作了重要的修改和补充。其中涉及到一些重要的刑法理  相似文献   

16.
为统一认定罪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四)》(以下简称《刑法修正案(四)》)的规定,现对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适用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的罪名的意见》作如下补充、修改:刑法条文罪名第一百五十二条第二款(《刑法修正案(四)》第二条)走私废物罪(取消刑法原第一百五十五条第三项走私固体废物罪罪名)第二百四十四条之一(《刑法修正案(四)》第四条)雇用童工从事危重劳动罪第三百四十四条(《刑法修正案(四)》第六条)非法采伐、毁坏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罪;非法收购、运输、加…  相似文献   

17.
1997年3月14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对我国刑法作了修改.修改后的刑法规定了五种持有型的犯罪.即刑法第128条、172条、282条第2款、348条和第352条规定的非法持有枪支、弹药罪,持有假币罪,非法持有绝密、机密文件、资料、物品罪,非法持有毒品罪和非法持有毒品原植物种子、幼苗罪.  相似文献   

18.
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于1987年1月22日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该法第47条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国家机关、社会团体犯走私罪的,由司法机关对其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该单位判处罚金,判处没收走私货物、物品、走私运输工具和违法所得。”1988年1月21日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又通过了《关于惩治走私罪的补充规定》,进一  相似文献   

19.
为依法惩治商业贿赂犯罪,根据刑法有关规定,结合办案工作实际,现就办理商业贿赂刑事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提出如下意见: 一、商业贿赂犯罪涉及刑法规定的以下八种罪名:(1)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刑法第一百六十三条);(2)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刑法第一百六十四条);(3)受贿罪(刑法第三百八十五条);(4)单位受贿罪(刑法第三百八十七条);(5)行贿罪(刑法第三百八十九条);(6)对单位行贿罪(刑法第三百九十一条);  相似文献   

20.
周其华 《法学家》2002,(5):53-58
我国刑法对过失犯罪分别在总则和分则条文中作了规定。刑法总则第15条规定了过失犯罪的定义及其负刑事责任的原则;在刑法分则中,有一些条文中明确规定了某种过失行为可以构成犯罪及其应负的刑事责任。但是,在刑法分则中,另外一些刑法条文中规定的过失犯罪,没有作明确规定,不论在刑法理论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