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印度传统政治文化民主特质和成因的廓清与解读,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印度当代民主政治发展中的一些现象及其本质.印度的传统政治文化不仅底蕴丰厚.而且内涵独特.特别是其缺乏统一权威意识.崇尚"法制"和蕴含民主潜质的文化特点,更使其民主政治发展独树一帜.当然,这些政治文化特质的形成与其特有的政治生态环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对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是在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宗法制的社会结构,以及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政治意识形态基础上形成的,具有专制性、依附性、宗法性和人治性的特征。由于文化的传承性和发展相对滞后性,在我国正在进行的政治文明建设过程中,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将对政治意识文明建设、政治制度文明建设和政治行为文明建设产生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中国在前现代时期其社会内部已经滋生了许多现代性因素,创造了一个具有秩序性的社会环境。然而,作为前现代时期世界楷模的中国,在近代世界格局发生急剧变化的形势下,当朝政府却封闭保守,并渐趋衰落腐朽,原因之一在于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阻碍。作为根深蒂固的官方意识形态,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熏染出"文化中心主义""、崇古主义"的保守心态,影响政府决策,阻碍现代化启动,从而阻碍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发展逻辑   总被引:37,自引:1,他引:37  
政治文化研究是伴随行为主义政治学而兴起的,尽管对于这一概念本身还存在分歧,但基本上是指社会成员对于政治体系及其过程所持有的政治态度、情感、价值等方面的综合意识取向。本文以这一视角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进行观照与分析,力求对其主要特征、发展的某些障碍、发展的目标及其条件等作一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在重构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过程中,开创了一种以"对话沟通"与"和而不同"为旨趣的对话政治样态,其具体表征有:一是与资本主义对话,使意识形态层面的紧张对峙让位于文化交往和政治对话界面的价值求同;二是与现实对话,使社会主义结构论让位于社会主义功能论;三是与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对话,确立改革开放旨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性政治目标;四是与中国传统哲学智慧对话,开创中国经济、政治交往与祖国统一大业等层面的多元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6.
张宏伟  宋瑞恒 《学理论》2012,(19):61-62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始于两周,延续至明清,历经千年,源远流长,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它对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博大精深,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的结晶,无论是对人性的培养,抑或是公共政治意识的养成都具有深刻的影响,对我国现代政治体制、政治文化以及宣传导向都有重要的借鉴作用。但是,传承五千年的传统政治文化,对当前的影响存有两面性,我们要传承传统政治文化的积极一面,摒弃消极方向,促使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现代化,使之与我国现代政治文化有机契合。  相似文献   

7.
法律文化在法律制度变迁中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形式上都与现代法治文化相悖离。在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形成过程中,东方独特的亚细亚生产方式和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哲学起了决定性作用。重构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以及"规则性道德"与"德性道德"关系是实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创造性转换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8.
《学理论》2015,(4)
中国是一个长期处于统一状态的多民族国家,而中国文化又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并一直延续至今的文化,自古就从民族的融合、国家的统一中,凝聚出了蕴含着丰富政治稳定思想的政治文化。转型期的中国处于矛盾凸显区和多发期,需要我们寻找到传统政治文化中蕴含的政治稳定观,从而成为维护转型期中国政治稳定的强大助力。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政治正义认知的历史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早期关于政治"自然正义"性和 "血亲正义"性的政治正义认知,虽经春秋战国时期理性精神的冲击与洗礼,却仍然被秦汉以后的政治正义认知所建构着.中国传统政治正义认知的历史建构深受早期文化的影响,其历史建构的过程大致经历了以下阶段:夏商周时期关于 "时间"与"空间"的政治正义认知阶段;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以人的道德理性治世"的政治正义认知、道家"道法转关"的政治正义认知和法家"用政治囚禁社会"的政治正义认知纷呈与对峙的阶段;秦汉以后的"文士"与"官吏"合而为一的政治正义认知阶段.  相似文献   

10.
李小丹 《学理论》2014,(5):12-13
中国政治体制改革自20世纪80年代进行到今天仍步履维艰,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阻碍,其中政治文化动力不足是关键原因之一。立足我国的传统文化,探索我国政治体制改革动力不足的原因。传统文化中呈现出的权大于法、情大于法、依附大于自主、重家族轻社会、重情感轻理性等特征成为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中主要的文化障碍,危害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  相似文献   

11.
张启强 《学理论》2012,(23):202-203
正念是一种人人皆有的心理技能,但程度各异,且通过有意识的训练可以提高个人的正念水平。国外很多专业性强的职业如医生的训练课程中都有正念相关的内容,而正念特质对于教学领导者的意义却还鲜于了解,遑论重视。  相似文献   

12.
党的发展历史既是一部反腐倡廉的历史,也是一个不断加强自身建设、自我完善的过程。党的十八大报告进一步指出要"坚定不移反对腐败,永葆共产党人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阐释建设廉洁政治的三点现实意义:一是廉政思想有利于个人修身养德;二是廉政思想有利于保持高尚的气节;三是廉政思想有利于自觉规避风险,保持清正廉洁的工作作风。  相似文献   

13.
聂洪涛 《理论导刊》2007,(10):131-133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内涵主要是仁礼结合、家国一体的伦理政治观,以持中贵和为准则的政治行为模式,以大同为内容的社会政治理想。而由我国倡导并逐渐受到世界各国所认可,并最终成为国际社会外交活动当中共同遵守的国际法基本原则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却处处渗透着上述传统政治文化的思想和精神。  相似文献   

14.
传统政治文化的自身特点和消极因素,严重制约了政治现代化发展进程.为顺利实现这一社会发展重要目标,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实现转型的基本途径有:自上而下的政党文化的创造性更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育现代民主法治社会:扬弃西方政泊文化--建构中国现代政治文化的他山之石;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客观对待传统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15.
试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政治文化的自身特点和消极因素,已严重制约了政治现代化发展进程.为顺利实现这一社会发展重要目标,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转型已成为历史的必然.实现转型的基本途径有:自上而下的政党文化的创造性更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培育现代民主法治社会,扬弃西方政治文化是建构中国现代政治文化的他山之石,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客观对待传统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5,(11)
公安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公安各项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与前提,审视当前公安队伍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困境,其原因主要在于当前公安队伍中民警普遍面临压力过大、身心疲惫、管理简单、缺少关爱等方面,基于管理心理学的动力激励理论,在以"人"为本的原则、合理需要尊重的原则、情感文化渗透的原则基础上,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视角,提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学习"感恩""修身""智慧"等方面加强公安队伍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公安队伍思想政治工作可找寻的出路。  相似文献   

17.
解读政治艺术首先需要解决其研究必要性、研究方法、历史背景和特质呈现等问题。对于研究必要性,则大致可以从“历史-疏理”、“文化-觉解”、“社会-致用”、“理论-建构”四个角度进行说明。针对研究现状上的孱弱状态,本文则主张采取“理想类型”研究法和“多元-整合”的研究进路。对于其历史背景,则可以从艺术向政治转化、政治向艺术生成、政治与艺术相互涵摄三层关系来展现。而对于其特质呈现,则可以从致思前提、问题意识、思想资源、多维审视四个角度来凸现。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4,(25)
时代性与民族性的辩证统一构成了文化的基本属性。与此对应,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属性也折射出民族和时代的特征。文章在分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相互联系的基础上,阐述了文化自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现状,最后提出了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5,(35)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重要文化载体。在当今多元思潮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迸发出了勃勃生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重视中国传统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探索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载体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作为政治文化组成部分的亚文化 ,表现了政治文化的具体的特殊性方面。造成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诸多亚文化形态的原因 ,一是政治文化的主体复杂多样 ,二是政治文化的历史悠久多变 ,三是政治文化的地域宽广。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构成应包括 :统治阶级的政治亚文化、被统治阶级的政治亚文化、民族的政治亚文化、各个封建王朝的政治亚文化、地域的政治亚文化等。政治亚文化的存在与作用 ,不断促进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