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在当前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外交研究不被重视,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有两方面,即传统的外交研究的理论价值较小和政府主导的外交日渐式微。为了使外交重新成为国际关系学关注的核心,需要借鉴其他理论,制度主义能够为外交研究的议题设置和研究方法提供有益的帮助。由此,对中国外交一些重要议题的研究,如实现互利共赢战略的方式、外交制度对中国外交的影响、中国的大国威望与外交手段之间的关系、国际制度和中国外交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等等,可以进一步推动当代中国外交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理论与实践层面都有许多发展和创新,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国际关系史、世界社会主义建设史和新中国外交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从马克思主义国际关系理论看,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在目标追求和实践要求上有许多原创性贡献。从国际关系史上看,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摆脱了权力政治的窠臼,其理论与实践创新更多。从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看,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从传统社会主义外交理论与实践中吸取教训,科学判断世界发展潮流,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并对社会主义外交理论与实践作了新的有益探索。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在继承新中国外交传统的基础上,基于新时代的实际,强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新型国际关系,更积极地参与全球治理,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有许多创新。  相似文献   

3.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面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发展任务,在继承和发展中稳步推进对外交往工作,实现中国特色政党外交的实践飞跃和理论创新,为服务党和国家中心任务与国家总体外交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新的历史起点,全面深入总结中国特色政党外交的实践与理论创新,探索蕴含其中的基本逻辑和原则,对促进政党外交实践与理论的良性互动、不断提升政党外交的贡献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春 《国际展望》2012,(2):1-14,133
未来十年既是中国与国际体系关系确立的关键十年,也是中国特色外交理论建构的关键十年。中国特色外交理论既要抓住当前国际体系转型的机遇创新发展,又要把握历史演进中的恒久因素合理坚持中国外交的既有理论成果或及时与时俱进地加以更新。这样,未来十年中国特色外交理论建构便具有三大使命,即理论传承、理论更新和理论创新。其中,理论传承很大程度上是对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总体思想的坚持;理论更新和理论创新则更多集中于中国特色外交理论的战略思想和政策思想。  相似文献   

5.
随着中国崛起及其世界政治影响,需要进一步总结和概括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与外交理论。为此,需要探究中国外交与国际关系理论的历史和文化根源,分析和总结新中国的外交历程和实践,对世界主要大国的外交思想和外交理论进行比较研究,梳理并借鉴现有国际关系理论,形成一整套有“中国视角”的知识体系和解释系统,以此为新兴大国中国的对外政策和主张提供理论支持,表达中国的国家利益和战略诉求,从而实现中国特色的国际关系与外交理论的创新。  相似文献   

6.
中国经济外交现状 一、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经济外交。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经济与全世界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济利益的全球化拓展要求中国采取更加多样化的手段来加以维护。中国领导人曾多次表示,外交要为经济建设服务。2004年8月,在第九次驻外使节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加强经济外交和文化外交。  相似文献   

7.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的国际环境,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外交思想,兼具"使命意识"、"时代精神"、"创新思维"和"战略意识"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得以形成,并对新形势下的中国外交提供了动力和行动指引,充分引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实践,促进新型外交格局的形成。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在坚持中国特色大国自信和维护自身主权、安全、发展权益的基础上,积极推动全球治理理念创新和实践创新,深化以发展全球伙伴关系为目标的全方位外交格局,确立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引领的对外开放新格局,并努力维护亚洲地区包括中国周边地区的稳定,帮助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价值观以及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指引下,中国外交已经在诸多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  相似文献   

8.
熊伟 《当代世界》2009,(5):58-59
2008年以来,国际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而中国外交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了许多创新和调整,其中特别令人瞩目的一点是,多边外交在中国外交中的分量显著增加,其地位有了质的飞跃。  相似文献   

9.
赵义 《南风窗》2013,(12):84-87
如果说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有个转折点的话,那就是由全方位外交向远交近攻转移。根本性的转折点,恐怕还谈不上,没有结构性的大变动。中国目前面临的基本国际形势有什么新变化?中国新领导人执政后,在外交哲学、外交思维、外交政策等方面是否有转折性的变化?国际秩序中的"结构实力猜想",对于中国未来的发展有  相似文献   

10.
中国外交理论创新的三重历史使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洁勉 《国际展望》2013,(1):1-11,147
经过中国数代领导集体在外交理论上的发展以及中国丰富的外交实践和艰苦的理论探索,中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总体思想、战略思维和政策原则为主要内容的特色外交理论体系。当前及今后中国特色外交理论面临凝聚中国特色、强化指导作用和增加世界意义三重历史使命。为此,中国应加强外交"理论自觉",增强外交"理论自信",提高外交理论指导作用。同时要将中国外交理论的要素同各国外交理论互相借鉴和融合,不断增加世界"共性",从而达到"中国特色"和"世界意义"的整体性,使国际主流外交理论更多地体现多元化、多样性和公正取向。  相似文献   

11.
俞新天 《国际展望》2023,(5):1-20+160-161
中国民间外交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时代后,民间外交在中国外交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愈益提高,理论创新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新时代中国民间外交理论可概括为“三个支柱”和“一个中心”。“三个支柱”中的经济支柱是指中国与世界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共同把经济蛋糕做大,妥善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与西方基于零和思维的地缘经济理论不同,中国全面开放合作的经济理论不仅有益于世界各国的发展,而且也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升级,增进了与各国人民的友谊。文化支柱强调中国与世界各民族加强文明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推动人类的共同进步。目前,中国人民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前所未有的自信,以平等、开放、包容的心态与世界沟通,培育人类共同价值观。情感支柱强调民心、民意对各类国家都有巨大影响,而心理情感对于人民之间的关系至关重要。民间外交理论对于克服刻板印象、偏见与歧视进行了新的探索,这不仅是为了应对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抹黑、诬蔑,而且也是中国作为世界大国、强国去争取天下人心的必经之路。“一个中心”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它意味着中国民间外交将以各国人民的福祉为出发点,增进集体认同,增强与各国人民的团结,...  相似文献   

12.
为期16天的第29届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北京成功闭幕,中国实现了举办一届出色奥运会的庄严承诺,获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联想到年初以来围绕中国举办奥运的一系列困难和压力,不得不说此次成功地举办奥运会实属来之不易。在这段时间,中国外交经历了严峻的考验,但最终奥运成功举办,中国的国家形象有了进一步提升,这些都与中国外交付出的努力密不可分,可以说中国外交在无形的赛场上也收获了一枚沉甸甸的金牌。  相似文献   

13.
一、引言外交政策是一个国家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有现代国家以来,外交就是国家实现其政治与经济目标的一个重要手段。随着现代科技与交通和通讯的迅速发展,各国间的联系愈来愈密切,世界政治与经济一体化已成为20世纪、特别是二战以来国际关系发展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外交的内涵也愈来愈丰富,外交在确保国家安全、加速政治与经济发展和促进社会进步方面所起的作用也愈来愈重要。对于中国来说,外交的重要性只要对文革以来中国外交在中国的安全与发展战略中所起的巨大作用稍加回顾便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将周边外交放到与大国外交同等重要的位置,中国外交由此前的"一个重心"变成"两个重心"。战略重心重塑的主要动力在于周边外交在中国整体外交中的重要性显著提升。毛泽东时期周边外交的目的在于维护国家生存,邓小平时期周边外交主要是为实现经济发展营造稳定环境,十八大以来中国周边外交的目的则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了推进中国新时期周边外交,十八大以来,中国政府相继推出"一带一路"、六大经济走廊、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倡议或具体政策,并且更加积极地介入周边外交事务,在处理手段上"软的更软、硬的更硬"。展望未来,中国的周边外交策略应保持战略定力、循序渐进、树立底线原则,争取早日有所收获。  相似文献   

15.
民心相通继承和贯通了不同时期的中国外交思想,进一步丰富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论体系,是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开放与合作的必然选择。在习近平外交思想指导下,民心相通以其"人民为主体"的理论特质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民心相通具有和平理论的属性,是以缔造国家间持久和平为导向的重要理论创新。推动世界各国摒弃冷战思维、超越零和博弈、实现和平共处与互利共赢的关键在于凝聚民心与民心相通。民心相通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落地生根的必由之路。中国的全球治理政策是否可以获得广泛的公众支持,其决定因素就是民心相通。确立民心相通这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重要原则,有助于打通多领域、多层次外交的内在联系,为多种外交形式的实践提供政策指导,并使之成为有机联系的整体。  相似文献   

16.
编者按:2007年3月16日,北大“中国与世界研究中心”在国关学院召开了一次学术研讨会,题目是“伦理与价值:当代中国外交的困惑”。①召开这次研讨会的目的,是希望引起学术界对中国外交中这类问题的关注。国际政治中的伦理问题,在国内外学术界是颇受重视的,在国内也有过一些讨论。不过讨论当代中国外交中的伦理、道德与价值等等,如果没记错的话,这还是第一次。会议的主题是当代中国外交的伦理与价值。其中的“当代中国外交”,广义一些是指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外交,不过指当下的中国外交也可以。至于伦理与价值,如同与会的一位专家所说,在国际关…  相似文献   

17.
2009年是新中国外交的第60个春秋,今天的国际、国内形势以及中国外交与60年前早已不能同日而语,中国外交的目标、对外关系的布局、与不同国家的关系、外交的形式和内涵等都显示了新的时代特点。在承前启后的2009年,中国外交以建国60周年为契机,以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为主线,积极参与应对全球性问题的国际多边合作,在推动全球经济复苏、应对气候变化,展示了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在加强全方位外交,充实和拓展总体外交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内政与外交经历了较大调整,"奋发有为"已成为新时代中国外交战略的核心特征。作为一个源于中国、包容世界的中国学派,自主性外交理论不仅是理解各国重大外交战略调整的综合理论,也是理解中国外交战略转型的理论工具。自主性外交理论认为,国家实力的持续增强是"奋发有为"外交的根本原因,同时,国家能力的快速强化和合法性的联动提升则是"奋发有为"外交的直接原因。与一般理论集中关注外交行为本身不同,自主性外交理论还注重阐释外交行为的性质。新时代的"奋发有为"外交不仅是一种进取的外交战略,而且是一种进步的外交形态。当然,"奋发有为"外交在国内外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和不确定性。因此,以韬光养晦为基础的奋发有为应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19.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中国外交的发展规律,历史、辩证地认识国情、世情,科学、理性地分析中国和世界的互动关系,形成了一系列反映不同时代特点、体现中国特色的外交思想和外交理论,其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的外交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外交建构了以内外一体的利益观、与时俱进的时代观和公正合理的国际体系观等为核心理念的总体思想,发展了以基本定位、战略主攻方向和善用机遇等为主要内涵的战略思维。中国外交坚持国家的社会主义属性、发展中国家地位和“结伴不结盟”的战略原则;在抓住和用好战略机遇期方面,中国共产党在国际关系和外交上形成和发展了“战略机遇论”。中国外交注重坚持基本原则和弹性灵活处理,维护核心利益和实现互谅互让,强调通盘考虑和主张分步实施外交目标;外交政策的国际对接注重原则对接、讨论对接、内涵对接。中国外交理论坚持实事求是和唯物史观,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今后将继续在守正创新中不断发展,指引中国外交取得更大胜利,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  相似文献   

20.
袁正清 《当代世界》2011,(11):67-68
随着中网综合阳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的崛起成为国际社会最为关心的议题之一,它对世外意味荷什么,中国如何处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新世纪的中国外交发生了什么变化,未来中国外交的创新之路走向何方: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逸舟教授在推出了《全球政治与中国外交》和《中国外交新高地》之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