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今年10月9日是周恩来总理发表《辛亥革命五十周年》讲话已满40个春秋的日子。40年前,即1961年,周总理在全国政协举行的纪念辛亥革命50周年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题目是《辛亥革命五十周年》。我最近学习了这篇不朽文献,感到很亲切,很受教育和鼓舞。这篇讲话洋溢着一种精神,这就是:我们纪念辛亥革命,缅怀孙中山先生和先烈们的丰功伟绩,就是要发扬辛亥革命的伟大精神和爱国主义光荣传统,为中华民族大团结和建设强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共同奋斗。  相似文献   

2.
爱国主义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现代意义的"国家主义"却是伴随着中国近代社会空前的民族危机逐渐明晰,爱国主义思潮也成为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思潮,随着一次次民族危机的加深,爱国主义促使着中华儿女进行了一次次救亡运动,从洋务运动到维新变法、再到辛亥革命直至五四爱国运动,爱国主义团结和鼓舞了无数爱国仁人志士为探索民族救亡道路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  相似文献   

3.
在纪念辛亥革命和昆明重九起义90周年之际,云南省各族各界人民以各种方式隆重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缅怀孙中山先生及其追随先生参加辛亥革命的仁人志士所建树的业绩,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进大团结、大联合,为开创改革和发展的新局面,推进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历史进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4.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坚决主张维护国家主权和统一,反对一切分裂祖国的行为,一生都在为中国的振兴而奋斗。辛亥革命前,追求独立统一的近代民主中国的建立;辛亥革命以后,坚持以现代民主政治制度来重新统一祖国。孙中山对国家统一思想的内涵,反映了当时时代的要求和历史的动向,与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最低纲领不谋而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孙中山最宝贵的政治遗产。孙中山受到海内外炎黄子孙的一致拥戴。海峡两岸共同尊崇这位历史伟人,均有继承辛亥革命时期维护民族利益,保全两岸同胞切身利益的传统。新形势下,应以民族整体利益为重,充分利用孙中山政治遗产的重要资源,使不同政见的炎黄子孙能在国家统一、民族团结伟大的爱国主义大旗下联合起来,共同振兴中华。  相似文献   

5.
中共中央宣传都拟定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要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到幼儿园,直至大学的教学、育人全过程中去,特别要发挥好课堂教学主渠道的作用。中学是基础教育,中学生处在人生的黄金时代,加强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更有其深远的意义。毫无疑义,在诸多的教育途径中,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居于特殊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辛亥革命前后的十余年间,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催化下,女性积极自主地追求独立平等和自身的社会价值。她们的政治觉醒,是先进女性在爱国主义思想指引下,与近代西方文化碰撞下的产物,它揭开了近代中国女权的先声,在近代中国妇女运动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相似文献   

7.
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爱国主义教育要讲实效,是对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必然要求。在高校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中,应当始终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爱国主义教育的规律,切实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实际效果和水平。  相似文献   

8.
论理性爱国主义的提出与弘扬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理性爱国主义是一种高级的、坚定的、成熟的、纯真的、执著的爱国主义情感,是对狭隘的、非理性的爱国主义的超越.理性爱国主义是情感和理性的统一体,核心在理性.在新的历史时期,我们把爱国主义从对爱国情感的直接描述提升为理性爱国主义,是和平、发展、合作的时代潮流的迫切要求.是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总结,是赢得"战略机遇期"的客观要求.要大力弘扬理性爱国主义,必须深入开展理性爱国主义教育,培养良好的国民心态;把爱国情感与公民意识结合起来,有效引导公民的爱国行为;激发公民理性爱国的内在动能,把公民的爱国情感提升为公民的素质.  相似文献   

9.
爱国主义是中国精神中最基本的元素。从中国精神的视角来考察爱国主义,首先应该思考这样几个问题:(1)什么是爱国;(2)为什么要爱国;(3)如何爱国。  相似文献   

10.
知识分子是社会的精英、国家的栋梁、人民的骄傲,中国共产党与知识分子之间团结协作的根基在于爱国主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光辉历程中,知识分子坚持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党和人民建立了彪炳史册的功勋。新时代知识分子要树立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坚持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相统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立足岗位,创新创造,建功立业,奉献国家。  相似文献   

11.
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 ,是推动我国历史前进的巨大动力 ,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邓小平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 ,小平同志身体力行爱国主义 ,并形成了邓小平爱国主义思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这是邓小平爱国主义的时代特征 ;捍卫国家的主权 ,这是邓小平爱国主义的根本原则 ;懂得中国的历史 ,这是邓小平爱国主义的坚实基础 ;发展是硬道理 ,这是邓小平爱国主义的核心内容。  相似文献   

12.
关于全球化与爱国主义,人们有不同的意见.全球化时代仍然存在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问题,因此必须继续坚持和弘扬爱国主义;但是全球化时代必须解决摒弃狭隘的、非理性的爱国主义或民族主义;而应着力提倡理性的爱国主义,要让国人树立一种理性的精神,"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同时应把情感与理性的反思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3.
爱国主义教育是任何国家,任何民族在任何时期的不容松懈的重要课题。目前,部分“90后”大学生中呈现出国家身份认同模糊,思想“非主流”,崇拜对象“去权威化”,爱国行为“抽象化”、“非理性”等群体性特点,因此加强“90后”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坚持民族性与世界性相统一,感性与理性相互渗透,现实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在策略上,要重视国情教育,强化国家认同感;“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相结合,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榜样”与“偶像”相结合,着重整合力;“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强调实践体验和情感升华。  相似文献   

14.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旋律。对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从小培养他们对社会主义祖国真挚的热爱和深厚的感情,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们成为“四有”人才。 一、爱国主义教育的紧迫性 中共中央颁发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着重提出,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重点是广大青少年,学校是对青少年进行教育的重要场所。爱国主义教育是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青少年时期,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  相似文献   

15.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永恒主题。"95后"作为互联网的一代,有其独特的思想特点。而全球化的深入和新媒体的广泛应用,"95后"一代的爱国主义教育也面临诸多现实矛盾:网络社会和现实世界的叠加、全球化视野与民族国家意识并存、朴素的爱国热情与理性爱国的失据等,而要增强"95后"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则需要从三方面入手:第一,要"接地气",规范和创新爱国主义教育话语体系;第二,打通古今,深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第三,转变思维方式,注重讲好"祖国的故事"。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的改革,在当代中国的实践中,是最具有爱国主义精神的历史壮举。改革就是为了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我们的民族摆脱贫穷和落后,以强国富民的风姿屹立于东方,跻身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改革是当代中国爱国主义的伟大实践;改革是振兴中华希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7.
党中央批转的《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发表后,立即在高等院校掀起了一个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高潮。笔者认为,公安院校的性质和任务决定了它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不仅应该走在前面,而且特别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继承和发扬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爱国主义是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  相似文献   

18.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社会主义同爱国主义相统一的理论。《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处处洋溢着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认真学习《邓选》,掌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就必须紧紧抓住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的爱国主义精神,树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去。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全书闪烁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新时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教材和有力武器。 在《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中,新时期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是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发扬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维护国权国格。 邓小平同志认为,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要有一个稳定的国内环境,而且要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不断发展社会生产力的社会主义”,“是主张和平的社会主义”。在设计中国发展蓝图时,他始终把反  相似文献   

20.
爱国主义情操是一个民族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呼唤着人们为祖国而学习、创造、拼搏、奋斗,它陶冶人的性情,升华人格。江泽民同志在中共十四届六中全会闭幕词中讲到;“爱国主义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贯穿社会主义建设的整个过程。”跨世纪的当代大学生肩负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一伟大而神圣的历史使命与责任,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十分必要的。针对当代大学生的特点,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