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幸福是人的一种主观心理体验,指个人在需求得到满足时产生的愉悦感,而幸福指数就是衡量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提升煤矿职工群体的"幸福指数"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煤矿管理方正视职工利益诉求,主动满足职工的各种合理要求,实现安全高效生产,妥善处理好多方关系。只有企业和职工双方共同努力,提升"幸福指数"才能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2.
国民幸福指数近年来正成为政府施政目标的新追求,从中央到地方,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幸福已成为共识。幸福虽是一种主观体验,但幸福指数反映的是一种社会事实,因而它是可以客观测量的。在多维度的幸福指数指标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施政目标中应着力实现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3.
幸福感是心理和谐的重要指标。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高校贫困生的幸福感水平更是衡量其心理和谐的重要标尺。幸福感作为一种主观体验,高校贫困生可以从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缔造良好的意志品质,保持和创造良好的情绪,预防和调适挫折心理等四个层面来培育幸福感,增强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4.
基于幸福感与满意度的广东公众幸福指数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幸福指数是衡量一个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指标。将幸福定义于主观范畴,利用幸福感和满意度等9项指标测量广东公众的幸福指数,并分析其主要特点,得到的测量结果是:2010年度广东公众幸福指数均值为60.79,其中幸福感为69.38,满意度仅为52.21;经济发展水平与公众收入对幸福指数有一定影响;公众背景对幸福感评分影响较大,对满意度评分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
幸福感是心理和谐的重要指标。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高校贫困生的幸福感水平更是衡量其心理和谐的重要标尺。幸福感作为一种主观体验,高校贫困生可以从培养良好的自我意识,缔造良好的意志品质,保持和创造良好的情绪,预防和调适挫折心理等四个层面来培育幸福感,增强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6.
幸福是人们普遍和终极的追求、是一种积极正向的价值目标,政府在提升居民幸福感上责无旁贷。透析幸福的影响因素和内在机理,针对偏好与幸福的背离,应引导人们自主地做出有利于幸福的决策,避免家长式的直接管制;针对可控性外部因素对幸福的影响,政府则应该有所作为,通过增加公共支出等手段提升居民幸福感。剖析幸福的本质内涵可知,幸福不是主流经济学在"理性人"假设下根据外在行为对预期效用的推断,而是现实中人们对多样性的客观条件满足主观需要程度的心理感受。因此,从直接影响人们心理感受的因素着手能更有效地提升幸福感。结合我国当前经济社会的客观现实来看,除了推动经济持续较快地健康发展,需要更加关注社会建设和民生保障,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公正分配,保障民主权利。  相似文献   

7.
社会认同差各种压力,学校生活不顺是造成高职生主观幸福感低的主要原因。建议政府加强引导,提升高职教育的社会地位;学校加强对学生的幸福感教育,让学生知道幸福的含义以及获得幸福的途径。积极有效地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做好学生的心理调试,让学生体会到更多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8.
农民幸福感是农民的一种主观感觉和体验。在社会主义新农村背景下,农民的幸福感是农民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自己生活区域的物质生活环境、精神文化环境、社会福利保障情况、生态环境、民主权利的实现程度等的整体评价和感受。影响农民幸福感的因素,主要包括个体特征、经济状况、精神文化、生存环境、民主进程、保障程度等诸多方面。因此,我们应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建设等几方面人手,不断提升农民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9.
幸福是一种心理欲望得到满足的状态,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幸福指数是对人们通常所说的幸福感的量化,是人们根据一定价值标准对自身生活状态所作的满意度方面的评价。幸福感影响因素主要包括诸如年龄、性别等自身因素,通货膨胀率、收入水平等经济因素及人文环境、体制环境等环境因素。本研究从收入水平、医疗条件和服务、安全感等14个方面构建了幸福感指标体系,采取随机抽样方式展开调查,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启示为:影响幸福感因素随着所处物质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当下非经济因素正成为提高居民幸福感关键。提高居民幸福感靠发展并正确引导人们对幸福的认知。本文同时建议,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建设服务型政治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及构建和谐的安全环境多方面提升居民幸福感。  相似文献   

10.
幸福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生活满意程度的主观心理体验,具有一时性、多变性等特征。这使幸福指数化的实践努力受到削弱。相比而言,从宏观层面研究影响全体国民幸福的主体要素并以此来指导政府财政行为,则更有助于幸福生活的实现。故可通过对已有国民幸福指标体系的归纳,再结合财政支出的具体统计指标来构建能有效促进宏观国民幸福的财政考量指标体系,从而促使以财政为核心的政府行为从实现经济增长的单一目标转变为保证经济发展、关注生活伦理与创建和谐环境的多目标体系。  相似文献   

11.
现代化给人类带来的一个重要成就就是物质生活条件的不断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然而,现代化又是一个充满悖论的进程,与客观福祉的提高形成比照的是,主观幸福并没有呈现相应程度的上升,这无疑构成了现代化的一种困境.是什么影响了人们的幸福感?  相似文献   

12.
文中问卷调查了108名新生代知识型员工,探讨了其心理资本、主观幸福感与离职倾向之间的影响关系,结论显示其心理资本与希望对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心理资本与希望对离职倾向有显著的影响作用;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感、消极情感显著影响离职倾向;主观幸福感在心理资本和离职倾向之间起到部分中介的作用;其他影响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3.
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求幸福、享受美好生活是每个人的愿望,也是人类所具有的天赋权利。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个人和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从1967年,Wanner Wilson写第一篇幸福感研究领域的评论《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诞生开始,经过四十年的发展,主观幸福感的文献以惊人的速度增加。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研究温度骤升,在理论、方法和相关研究中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成为现代心理学引人注目的鼋要分支。相对于国外心理学界的研究,我国学者在这方面的研究开始的较晚,但近年来,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在国内心理学界已经逐渐成为一个研究热点,发展速度很快,并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产生。本文拟对近年来的研究进行梳理,以期对今后的研究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主观幸福感在国内外均有较多的研究,但是对于高职院校女教师这一群体,此方面研究还是一项空白。本文作者从切身体验出发,结合相关调查研究,将这一群体与其他群体、这一群体中不同人群的主观幸福感状况进行比较,分析了影响因素,并从社会、组织、个人三个层面分析了如何通过心理支持以提升这一群体主观幸福感的策略方法。  相似文献   

15.
德育工作是职业院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社会合格人才"的关键环节和必然要求。当前职业院校的德育工作普遍存在各种问题,导致学校德育成果与受教育者的实际发展需求相脱节。究其根源,在于现行德育模式的机能性缺陷,即受教育者缺乏幸福感。提升幸福指数是学校德育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最高价值指向。在实践层面,为提升受教育者的幸福感,德育工作者需要从关照幸福、体验幸福、创造幸福、分享幸福四个层面构建幸福德育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幸福指数是衡量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国民幸福核算体系的基础。将幸福定义于主观范畴,利用幸福感和满意度等10项指标,对广东省公众大样本量连续测量的结果表明,2010-2013年,广东公众幸福指数(均值)为61.745,年度小幅递增,其中幸福感(均值)为70.34,满意度(均值)仅为53.14。同时,研究发现,经济发展水平与公众收入对幸福指数有较大影响;公众背景对幸福感影响较大,对满意度影响较小。基于环境资源容量及公共服务的有限性、公众欲望的无限性,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及公共政策的价值演变,从GDP导向、满意度导向到幸福指数导向具有客观必然性。  相似文献   

17.
庄子认为安命顺物是得到幸福的途径,游心逍遥即是幸福的状态。从"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到顺物之自然之性,再到"游心于淡"以追求内心体验,都是在承认并接受矛盾对立不可改变的基础上,在主观精神领域里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以消解矛盾对立获得幸福感。庄子在充满矛盾对立的现实的基础上强调超然自乐,悠闲放达,给人一种神奇、怡悦、旷达的乐观主义之美。在这异化的社会里,这是想要获得幸福感的个体必须具备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8.
选取广东省某大学357名在校女大学生,运用心理资本量表、人际关系综合诊断量表和主观幸福感量表对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Bootstrap法检验人际关系的中介作用以了解女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基本情况,并揭示人际关系在女大学生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中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心理资本和人际关系能显著预测女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人际关系在女大学生心理资本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为大学生健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主观锻炼体验量表》对体育专业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体育专业大学生主观锻炼体验的积极幸福感得分较高,心理烦恼得分较低,而疲劳得分也较高。性别、专业、运动员与非运动之间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体育专业大学生有较高的积极幸福感和较低的心理烦恼,但也呈现出较高的疲劳感。  相似文献   

20.
运用青少年健康行为(HBsC)模型中青少年健康幸福感测评指标,从社会支持、心理、情绪和社会适应能力四个纬度分析我国中小学生健康行为,结果发现:家庭氛围良好的青少年情绪更稳定、更自信、身体更健康、幸福感指数更高,对学校环境满意的青少年感觉更幸福,容易向朋友倾诉、拥有好朋友数量多的青少年幸福感指数更高,心理积极、情绪良好、社会适应能力强的青少年幸福感指数更高.可见,应该从社会环境、人口变量、个性心理以及适应能力等方面提高青少年健康幸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